APP下载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实践与探讨

2009-01-18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灵活运用启发性

张 梅

关键词:启发性;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11-0057-01

一、探究性学习要富有启发性,注重“举一反三”

第一,方式多样化、趣味化。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学习材料具有趣味性。”探究性学习方式灵活、趣味性强。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可以独自查阅资料,也可以与他人一起合作探究,可以相互探讨、各抒己见,也可以展开专题讨论、辩论。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第二,思维的多元化,在探究性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不同的方式去思考问题。也就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认为发散思维训练与创造能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多为学生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为学生搭建开放思维的舞台。第三,观点的多层化。有专家这样认为:“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相似点。”在探究性学习中,对事物的揭示,都会在不同的层面上显示出来,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况。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解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探究中把问题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更明确、更全面,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例如把几篇有内在联系的教材组成一个教学单位,找出它们的共性和各自的侧重点,然后从整体出发,大胆取舍。每篇课文不作面面俱到的分析,只是在读写的重点上进行导读,在导读中学到技能。面上的内容让学生自读,在自读中把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进行运用和迁移。这样通过侧重的学习,达到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二、启发教育与举一反三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一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孔子善于抓住启发时机,当受教育对象达到“欲通而不甚通,欲言而不能言时”,才是启发的好机会。孔子的启发是建立在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通过启发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

孔子通过启发式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闻一知十。这与我们现在提倡的“教是为了不教”的观点暗合。教师教学的重点不是知识,而是方法。学生掌握了方法,就能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从而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三、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用发散性思维指导教学,也应用它来指导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对概念、定理和公式的理解和应用;注意综合运用代数、几何知识寻求问题的不同解法;还要注意解题时把数和形结合起来,尽量避免死记硬背,强调理解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四、逆向思维方法在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中的运用——“正话反说”

所谓“正话反说法”,是指在感受与鉴赏教学过程中,通过颠覆既定习惯,对正面题材进行反面解释,抓住学生求异思维的心理,进入教师预设的情境中,达成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欣赏人音社十六册八年级第五单元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我引用了相声小品中对协奏曲的歪解:“协奏曲就是演员站在那里,斜着身体演奏乐曲……”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高了,为了弄清什么是协奏曲,展开了积极的讨论。此时,带着问题再来欣赏作品,学生便会对什么是小提琴协奏曲有一个深刻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如对二胡协奏曲、钢琴协奏曲等的理解)。

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课标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方法。学习社会课,掌握内容是其一,掌握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在教学中作示范,让学生根据课题要求读书读图,独立作笔记,开展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整理,作出判断和推理,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五、触类旁通,发挥想象

情境的创设,在语文教学中是通过对情节的再创造来完成的。这一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创设的特定氛围中,放飞神奇的想象,激发敏捷的神思,从而使他们很自然地理解领悟知识。如张之路《羚羊木雕》中“我”的父母、万芳、“我”三者的人物性格就有很大的区别:“我”的父母重财轻义,语言咄咄逼人;“我”重视友情,被逼要回羚羊时很委屈;万芳是一个十分“仗义”的女孩子。我先避开人物性格分析,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自愿组合成剧组来演这场戏。学生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改编台词,化妆表演,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教师可让学生想象“我回到家后的情景”,给文章一个合理的结尾,写一篇作文。同学们畅所欲言,写得很不错。

六、抓住一点,触类旁通

如讲解《祝福》这篇小说,此文教学时间规定为三课时,如果逐个仔细分析层次、主题、景物描写特点、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势必既琐碎又抓不住重点。讲这篇文章,可从作者对祥林嫂的三次肖象描写入手。《祝福》紧紧围绕人物性格的发展,三次着重描写了祥林嫂的眼睛,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抓住了这一点,既揭示了封建社会礼教迫害妇女的罪恶,也抓住了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来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的手法。如此时间经济,重点突出,效率极高。

【责任编辑 韩四清】

猜你喜欢

灵活运用启发性
灵活运用向量法,快速求解空间距离问题
灵活运用导数知识,快速解答函数问题
灵活运用构造法,让解题更加高效
灵活运用转化思想 引领学生深度学习
灵活运用解题技巧提高思维能力
有效提问,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探究
摭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作业批改中评语使用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