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优生心理障碍及其表现
2009-01-18范源清
范源清
摘 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秀生也不例外,他们并非十全十美,或多或少总有一些不易被人发现的消极因素。教育工作者应全面辩证地看待他们,实事求是地对待他们的优缺点。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对他们的缺点,哪怕是细小的也要指出来。决不能忽视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决不能采取“好马不用鞭子催,响鼓不用重锤敲”的做法。要对优生的消极心理、心理障碍行为和特征进行分析,以提出疏导和转化的方法。
关键词:优秀生;消极心理;心理障碍;表现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11-0006-03
教师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但在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我们一些教师往往将教育注意力集中在后进生身上,而忽略了对优秀生教育。通常,教师多以赞许的眼光看待优秀生的优点和长处,而不太注意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对优秀生的教育不仅不能忽视,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应给予特别的重视。处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优生难免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由于“一俊遮百丑”的光环效应,往往被人们有所忽视。很多人就错误地认为,优生在心身和人格上都应该比其他学生更加健康和健全,所以,一旦他们出现“越轨”行为,人们就会惊诧不已。其实,优生也是人,每个人的内心与外部世界都会发生巨大的冲突和碰撞,如果没有处理好这些冲突和碰撞,就极有可能诱发心理疾患。
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曾发生一个令世人震惊的事件:中国公派学生卢刚枪杀中国留学生山林华和自己的博士导师等四位美国教授之后自杀。究其这位28岁青年博士的杀机:嫉恨山林华的才华超越自己;误以为自己的导师和教授偏袒。追溯卢刚的成长轨迹:从小聪明过人,学习上一帆风顺。出国前就是北京大学物理系的高才生。“精英人才”的卢刚常被捧着、护着,以至造就了极端个人的自我中心、唯我独尊、高人一等、病态的好胜心等人格特征,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之路。卢刚这样的个性特征,绝不是一时形成的,其根源只能从他在青少年时代的成长中去寻找。至于如何预防和转化优等生的消极心理,使之养成良好的健康心理,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一、优等生的消极心理及其表现
人们的动机性行为受到阻碍或者干扰,不能实现社会预期或自我设定的目标,从而产生的紧张心理状态,叫做心理障碍。青年学生由于心理的发展处于变化时期,稍有阻碍极易产生学习心理障碍。这种现象不但会在后进身上发生,也会产生于品学兼优的学生身上。调查发现,在学习过程中,优生的心理障碍较之后进生,原因更复杂、后果更严重。
近几年来,一些教育研究工作者和教师对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心理特点以及教育转化等进行了比较深刻的研究和探讨,第一线教师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相比较而言,优生大多天资聪颖,学习成绩突出,教师由于晕轮效应,往往在主观上认为其他方面也亦然。而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又会造成只重视优生学业上的提高,而忽视其思想品德的教育与健康心理的培养。这样就使优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都处于优越地位,得到过分的关心和爱护、赞扬和荣誉,因而又容易导致优生产生各种偏狭心理。
1.虚荣心理。
优生由于在班级中大多是各项工作和各种活动的骨干,老师对其过分信任和偏爱,以致他们在集体中处于一种非常优越的地位,享有较高的威信。由于他们的心理尚未成熟,往往不能正确估价自己,从而盲目自尊、自信,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这样在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上就会产生片面性,特别是当外界评价超过自己的实际时,就会形成虚荣心理。而一旦老师或同学指出其短处时又表现得非常敏感,不是虚心改正,而是固执己见,与教师负气顶牛,不接受教育。而这种现象很显然是虚荣心在作祟。
2.自傲心理。
优生一般素质较好,聪明伶俐,理解能力强,思维敏捷,学习成绩好,正因为这样,他们往往在集体中表现出处事果断、争强好胜、不服输等心态。这些优点,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加以调控,就会变成盲目自傲,目空一切,看不起其他同学,即使对教师也会表现傲慢无礼,评头品足。这种自傲心理在优生中表现得较为普遍。由于他们经常把自己凌驾于集体之上,必然会受到集体的冷遇和排斥,最终形成与同学的对抗、矛盾。
3.嫉妒心理。
在心理学上,嫉妒心是指恐惧(恐惧他人优于自己)和愤怒(愤怒他人优于自己)的混合心理。优生大多在学习和各项活动中表现得比其他同学突出,故得到表扬和赞誉也就多,伴随的总是鲜花和掌声。而一旦当别人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自己又不能正确对待,就会心理不平衡,产生嫉妒心理。嫉妒历来被人们视为修身的大敌,称之为“卑劣的情欲”、“恶魔”(培根语)、“心灵上的肿瘤”(艾青语)。嫉妒心理大多表现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文饰现象,如果不加以控制,其一旦发作,就会冲破理智的堤坝。青少年由于心理防线脆弱,更容易受妒忌心理的驱使,做出损人之举。
4.自居心理。
优生天资较高,成绩优良,因而会因自己的天赋和某些方面的成绩而感到自我满足。常常表现为不合群,不喜欢参加集体劳动,有的妄自尊大,自命不凡,加之学校和外界环境的宠爱使之唯我独尊,从而形成孤傲的心理。
造成优生产生以上消极心理的原因很多,这里面有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也有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至于如何预防和转化优生的消极心理,使之养成良好的健康心理,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二、优等生心理障碍的行为表现
1.畏缩行为。
有些学生遇到障碍后即中止了动机行为,灰心丧气,冷漠,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变得“呆若木鸡”。在一般情况下,这种现象通过教师的辅导和自我激励,持续一段时间就会过去。而在某些学生身上,却长期不能改变和解脱,会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
2.固执行为。
固执是指强迫性重复一些无效动作,这是一种病态的重复,和正常习惯不同。有些优生认为自己的失败是偶然的,不仅不检查分析原因,改正学习方法,反而更加强烈地固执己见。
3.逆反行为。
遇到障碍以后采取和原动机反向的行为,就是逆反,逆反有自觉或不自觉的,其情绪反应亢奋。有些优生心高气傲,听不得批评,将错就错不顾一切,一错到底。
4.攻击行为。
遇到障碍以后把怨气发向外界或自身,发生攻击行为。攻击对象是障碍目标实现的事物,称直接攻击,攻击对象不是障碍因素,而是替罪羊,称转向攻击;攻击自己,称自我攻击。有些优生由于某门学科没有考第一名,就极端仇视夺魁者,或者迁怒于其他同学;或者生闷气,恼恨自己等。
5.倒退行为。
遇到障碍以后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的现象称为倒退。意志力减弱,缺少理智,看到自己的成绩下降就低估自己,丧失自信,认为自己会一事无成。从此,成绩、品行等一落千丈。
三、优等生心理障碍的特征
1.隐藏性。
优生的人格较为独立,内心世界较为隐蔽,遇到障碍后往往在别人面前谈笑自若,一人独处时却十分感伤。
2.交织性。
优生心理障碍产生和原因是多维度的,其心理障碍的各个方面相互交织,难以分辨。
3.环境性。
优生的学习生活与所处的具体环境关系很大。处于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优生某些原有的心理障碍可能会自行消失,但可能又会产生一些新的心理障碍。
4.取向性。
随着心理障碍的程度和性质的变化和优生个体心理特征的差异,障碍后的行为也表现为不同的取向性,即使同一优生受不同障碍后,行为取向也不同。
5.抑制性。
心理障碍对优生具有重大影响,它抑制优生的学习思维和正常活动,降低了学习效率,在生理上还会产生综合性神经衰弱症。
教师应重视对优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困扰,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对优生做心理辅导,我们必须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调节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增强抗挫能力。
对优生进行心理辅导,仅给他们讲一些道理收效可能并不好,更有效的办法是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因势利导。比如,有的优生对自己的要求过高,考试中的一个小失误就会使他备感沮丧。这时,教师应抓住机会,帮助他认识到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很正常的,不要强迫自己去追求完美,不必过分为一点小错苦恼,下次注意避免就可以了。又比如,有的优生在学习中害怕困难,遇到做不出的题目就丧失信心。这时,教师就应督促他勇敢地面对困难,不要告诉他答案,而要鼓励他自己去寻找解决的办法,使他体会到只要自己付出努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这样,优生在日常学习生活的小事中逐渐学会了战胜挫折,一旦遇到了较大的挫折也就会比较理智地去应对了。
“好学生”心理障碍的调节方法是“心病还需心药医”。只有从最佳角度切入,对症下药,才能使他们真正察纳雅言,闻过改之,达到教育的目的。
去年一月间,我们高一(3)班发生了这样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班长小慧的语文书不见了。这书里记满了她的心得笔记。眼看期终考试即将临近,这可把一向老练、镇定的大班长给急哭了。放在桌上的书怎么一会儿工夫就不见了呢?
我了解了情况后,心想:这语文书一人一本,多了也没用,会有谁拿呢?肯定是因封面一样,有人不小心拿错了。我便发动全班同学一起帮忙找。结果找了半天,谁都说没看见。这可奇怪了,会到哪儿去呢?
到了下午放学,还没任何线索。看着小慧那哭红的双眼,我只有用言语安慰她:“没关系,你的语文书没有人会要的,捡到了就会还给你。也说不定是你记错了,它就放在你家的书桌上呢!如果真找不到,也没关系,老师帮你去借一本。不要哭了……”安慰许久,她才肯离去。
第二天,我帮她借到了一本语文书。虽说上面的笔记没有她自己记得那么详细,但总算有书了,她的脸上才有了一丝笑意。
这件事过了许久,脑海中的记忆也已渐渐褪去。一天,一位别班的同学举着一本又脏又破的书来到我面前,说是他在路上捡到的,上面有高一(3)班的字样。
我拿起来一看,是小慧的。只见这本书已被人划得不成样了,东一道,西一道。翻着翻着,突然我的眼前一亮,一行熟悉的字体跃入眼帘,上面写着:小慧,我讨厌你!!!!这不是小璐的笔迹吗?奇怪,她们俩不是好朋友吗?她们可都是我的得意门生呀!想到这,我马上意识到事情不简单。
我找来了小璐。她来了,带着一脸的疑惑走进了办公室。当她看到那本书时,脸“刷”地一下变白了,牙齿紧紧地咬着下嘴唇,一句话也不说。不用说,这事真是她干的。我火啊!真想狠狠地训她一番。可转念一想,不行,得追根究底,对症下药。
小璐同学是位聪明能干、思维敏捷的人,也常常得到老师的信任和支持,同学的尊敬和羡慕,家长的爱抚和呵护,从小是在赞扬中成长的。她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做出这样的事只有一种解释:因为妒忌——她不能看见别人比她好,不能容忍别人超过她,可又没办法达到目标。这也正是一种挫折承受能力差、意志脆弱的表现。
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在遭遇挫折情境时,能否经得起打击的能力,有无摆脱和排解困境而使自己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一种耐受能力。人人都希望自己一帆风顺,学生也是这样。但挫折是客观存在的,发生在学习方面、家庭生活方面、交往方面、社会生活方面的挫折或不如意,对于青少年学生稚嫩的心灵来说,也是颇为沉重的。
显然,害怕挫折、逃避挫折是不现实的。如何克服困难、战胜脆弱呢?我认为自身努力尤为重要。首先,“人贵有自知之明”,应让学生认识自己在集体、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的目标。对目标的期望水平越高,目标不能实现的挫折感越强,抗挫能力越低。小璐所采取的极端行为,完全是由于目光狭窄,期望水平过高,将目标绝对化所造成的。
想到这儿,我便对小璐说:“老师知道你想赶上小慧,想成为班级的焦点。你的这一愿望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能达到目标固然很好,未能达到,也不能采取如此错误的竞争手段。你这么做其实是在向小慧认输,向困难低头,是承认自己没有本领。你想想老师说的话对吗?”沉默了一会儿我又接着说,“你现在应从自身找缺点,不断激发自身的内在潜力,增加超过小慧的信心和勇气,老师相信你有这个能力。”一番话说得小璐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当场向我承认了错误。
从那以后,我便多了个心眼,常常暗地里留心观察,发现从表面上看,问题是解决了,可小璐的心里仍憋着一股劲。我便有意识地组织了一次班级知识竞赛,指定由小璐和小慧两人负责。为了搞好这次活动,两人不得不频繁交往,遇到困难,大家一起商量,在互助合作中两人都体会到了“众志成城”的道理。那次活动举办得非常成功。
活动结束后,我找来了小璐,语重心长地对她说:“你看,这次活动如果没有小慧的配合,你一个人行吗?你们俩是老师的左膀右臂,缺了谁都不行。你们该团结起来才对呀!”
从那以后,小璐心中的结解开了。在战胜脆弱,超越自我的同时,她实现了“心”的飞跃,作为班主任,我真为学生的进步感到欣慰。
【责任编辑 韩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