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边市场”的地方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定位研究

2009-01-16赵亚平黄玉丽

职教论坛 2009年36期
关键词:特色专业

赵亚平 黄玉丽

摘要:特色专业建设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如何建设特色专业是许多地方高校面临的迫切任务。地方高校介于生源“市场”与就业“市场”之间,具有“双边市场”的特征。这就要求地方高校所办专业符合就业市场需求,并在生源市场具有吸引力。北京服务业产业结构特色与发展服务贸易的趋势决定了北京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北京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发展的专业人才;特色是形成有自己优势的课程及课程群;并对课程体系与结构、授课内容与方式进行有效整合。

关键词:双边市场;特色专业;专业定位

作者简介:赵亚平(1960-),女,山西平遥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黄玉丽,女,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36-0048-03

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我国各地的主要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有以农业为主的、工业为主的,也有以服务业为主的。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地方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两方面给予具体的支持。近几年来,一些地方高校在科学研究方面的确做出了明显的成绩,如重庆工商大学的《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科技计划的研究编制》、西北师范大学的《民族地区政治稳定地缘安全问题研究》、陕西理工学院的《“十一五”中国西部农村“教育反贫困”战略研究》、西北大学的《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等,都对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咨询、指导作用[1]。

与科研推动相比,专业建设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与优势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地方高校专业建设的现实情况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耦合度还不够。主要表现在:“大路”专业多、特色专业少;通用人才多、特殊人才少,符合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特色专业、特殊人才还相当稀缺。许多院校虽然已经在办学中强调特色,但实际效果还不够明显。以北京地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各市属院校都有自己对专业培养目标与特色的表达,但多集中在“实用型或应用型”、“复合型”方面(见表1),差异性培养目标与特色还不够明显,与北京主要产业的联系也不明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要求“十一五”期间,我国将遴选3000个左右本科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2]。这就需要地方高校承担起“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这个时代赋予地方高校的历史使命,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在人才培养方面就是建设符合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因此,研究如何定位与建设特色专业,培养通识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具有符合地方经济需要的差异化知识与能力的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地方高等院校,以及学生与家长共同关注并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双边市场”下特色专业定位机理

经济学中的“市场”有两个基本界定:微观看是交换的场所;宏观看是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的核心是交换。高等教育本身虽然不属于经济学范畴,但高校作为办学机构也存在“交换”行为,因而也存在于“市场”中。不仅如此,高校所处的“市场”不是单一市场,而典型具有“双边市场”[3]特征(见图1)。

地方高校作为“设计”、“加工”、“制造”人才的单位,一方面需要在生源市场得到尽可能好的“原材料”——招到优秀的学生;另一方面,又要在就业市场尽可能又快、有好地“出售”自己的“产品”——实现高就业率。因此,地方高校具有“双边市场”特征。而有市场就有交换。对于地方高校而言,要在竞争激烈的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取得主动,就必须有差异化的“产品”,这就必须先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确定自己的特色专业,以便于提升自己在生源市场吸引力和就业市场的推动力。

特色专业之所以在生源市场具有吸引力优势,在就业市场具有推动力优势,是因为特色专业准确的“服务”定位所决定的——即特色专业是基于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差异化”专业人才,是从地方经济特点和需要出发的。地方经济结构特点、地方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特色专业定位与建设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地方高校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如果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上符合地方社会实际需要,所培养的学生(高校产品)在就业市场就能抓住机遇,在竞争中体现一定优势。这种信息通过各种媒介传递到生源市场,就会起到很好的广告效应。对于学生来说,就业才是落脚点,求学只是一个过程。考虑到特色专业的就业前景,在同档次学校中自然会选择有特色专业的学校。这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就形成了“市场”的良性互动,实现地方院校与地方产业的耦合,更好完成地方高校的使命,更加体现地方高校的价值。

二、对北京市属高校国际贸易特色专业定位的思考

从1995年开始,北京的服务业迅速发展。服务业产值所占比例首次超过50%[4]。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的贡献率也很大。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至2007年,北京第三产业的平均年贡献率为70.86%,服务业已成为支撑北京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保障充分就业、提升生活品质的主导行业,在北京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与作用。

北京的产业结构是以服务经济为主导,服务贸易为先导在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并且服务产出、服务业就业、服务贸易、服务消费、服务业投资等都成为经济活动的主导部分;《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要求“努力打造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双引擎、以现代制造业和基础服务业为双支撑、以都市型工业和现代农业为重要补充的产业格局,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实现首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之一就是“大力发展金融、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等优势服务业”。2009年北京市商务工作会议报告指出,2009年要“加快推进服务贸易发展”:系统梳理现行政策措施,充分整合各部门政策资源,实现政策集成,推动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发展。按照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文件要求,加快研究制定地方促进政策,推进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推动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组织国际市场宣传活动,推介北京研发外包业务,为北京打造全球研发外包中心的品牌[5]。北京服务贸易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的支持。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普遍存在于市属高校中。对于这些高校都存在着如何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尽快与北京经济发展耦合的问题。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有很多,但是立足于强化服务地方经济、结合北京主要产业现实、整合现有优势资源、适应用人单位需要是可行之道,以服务贸易为特色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符合北京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发展的需要。

培养目标与定位——强化服务地方经济。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定位与北京服务经济的产业优势与特点结合起来。使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授课内容与方式能够满足培养适应北京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

课程体系与结构——结合北京产业现实。在原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的框架内调整课程体系与结构。如在专业基础课中适当增加诸如《北京产业现状与趋势》的课程;在专业主干课中增加相关内容。使学生不仅具备国际贸易理论与操作能力,也比较熟悉北京服务业国际贸易情况。

专业特色与优势——整合现有优势资源。服务业包含的行业很多。按我国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服务贸易包括:运输、旅游、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宣传、电影、音像、其它商业服务。不同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的确定要突破本专业的局限,在全校范围寻找与整合与服务业有关的专业资源,形成有自己特色与优势的课程及课程群。

教学内容与方法——适应用人单位需要。教育部高教司关于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显示:社会用人单位认为,与实际部门缺乏联系和交流、教学设施落后、对市场前沿问题关注较少和教学管理弱化是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要问题[6]。所以,特色专业应该增加与行业结合紧密的课程,可以采用系统设计教材内容,但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的方式——基础部分由校内教师授课;各行业内有邀请相关行业中具有一定学历、经历的专业从业人员担任。使得授课过程中把理论与北京的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便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摘要)明确提出“地方性高等学校应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出发,着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而对于不同的学校,由于各自的背景、优势不同,还需要立足于自身实际,从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特色与优势、课程体系与结构、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与建设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力争在大的经济背景与专业建框架下、体现出本校的特色与优势,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何解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研究及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02):146-147.

[2]杜天笋.地方经济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学研究,2008(01):24-27.

[3]林峰.当代外贸人才现状、特征分析和培养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4(07):98-99.

[4]David S. Evans. The Antitrust Economics of Two-sided Markets[J].Related Publication 02-13, September 2002.

[5]龙先琼.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9(02).

[6]孙霞,浅析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一般过程[J].科技信息,2008(31).

责任编辑王国光

猜你喜欢

特色专业
校企共建高职铁路特色实训基地的实践
审计专业《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在高职院校特色办学中的发展思路
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校企共建高职药学特色专业
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探析
特色专业工程造价类课程群建设研究与实践
农林院校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CDIO模式下面向物联网的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特色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