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农村教育工程建设的思考

2009-01-16刘细发

职教论坛 2009年36期
关键词:农村教育人力资源对策

摘要:农村教育工程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江西是个农业大省,其农村教育工程建设也必须符合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时代特征,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职教资源等手段,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和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可持续转移,进而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人力资源;农村教育;对策

课题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江西省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研究》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8ZD008。

作者简介:刘细发(1964-),男,江西玉山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江西财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教育经济。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36-0030-03

江西是一个农村人口较多,农业比重较大,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其产业结构正处于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的关键时期,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这就需要我们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去思考影响“三农”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而站在历史的高度鸟瞰江西“三农”建设,可以发现农村教育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小康社会实现的瓶颈。切实做好和创新农村教育工作,成为江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石与支点。

一、农村教育工程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

加拿大经济学家巴马伦顿·威尔马对世界上111个国家的产出与教育关系的研究表明,“一个人所接受的学校教育每增加一年,产出就要提高5%至15%”,而世界银行在调查了加纳、肯尼亚和津巴布韦等国家的部分公司后也得出了同样结论:“如果公司培训的人员增加一倍,即从现在的9%增加到18%。那么,生产力就会平均增加6%”[1]。可见,职业教育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经济发展急需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万商西进”的“桥头堡”建设、农业产业化、开放型农业建设、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等形势任务迫切地要求农村人口整体素质能有一个强势转化。制约农村建设的“瓶颈”已逐步转为人力资源的开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一村一品”和“一乡一业”等工程建设的发展要求培养新型农民,这些都离不开发展农村教育。因此关注农村教育,加大农村教育改革力度,推进农村教育工程建设,进而推进江西农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农村教育工程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

建设江西省农村教育工程是一项惠及全省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是面向广大农村人口、惠及子孙后代的公益性事业。它不仅要求在蓝图规划上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前沿性,而且在建设的实践中更注重务实性、可操作性、可持续性。不仅致力于农村教育的自主发展,而且致力于激励城乡教育互动和内部诸要素间的互流,最大限度地推动城乡教育和内部教育板块的无缝链接,为农村教育建设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激活农村教育潜力,延伸农村教育链条,形成教育发展新生态。

二、农村教育工程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

(一)农村教育工程引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解决农村建设人才之不足,国家和各级政府曾大力推行过城镇科技人才支农,高校、企业送技术下乡等举措,但对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庞大人才需求来说,这只是杯水车薪,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而农村建设所需人才,不仅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而且要留得下,稳得住,这决不是依靠外部人才支援所能达到的。需要大力发展和创新农村教育,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紧跟产业发展,培养产业大军,建构符合农村建设要求和适应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的新型农村教育工程,更好地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的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和数以亿计的新型农民,培养出诸如“赣机北上、西征”、“一村一品”、“赣东北(茶叶、蔬菜)、赣南(脐橙、鳗鱼、蔬菜)、赣西(南丰蜜橘、椪柑)、赣中(米、油、猪)”基地建设、“三绿工程”建设所需要的专业能手和骨干力量[2]。为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三农”建设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储备与智力支撑,把庞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3]。

(二)农村教育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

要真正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必须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我国与中等发达国家相比,最突出的问题是我国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地区差异巨大。如果差异得以缩小,对人力资源第一次提升有重要作用。2003年9月,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从八个层面确立了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发展问题和提升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提供了制度保证。

三、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合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一)适应区域特色经济,合理规划和布局职教资源

1.整合地方职业教育资源。将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民办职业教育、培训学校、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企业培训基地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整合,突出专业化特色。每个县都应建立综合性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同时合理规划高等职业教育的布局。在地市级中心城市发展社区学院、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整合各地市原有的电大、高等教育助考机构、位于地级城市的高等教育的资源以及网络学院分点,利用其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与地方经济产业相适应的人才优势、技术科技优势、地方经营管理人才优势、信息接收和辐射优势。

2.职业学校布局建设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在实施城市化、城镇化过程中,将职业学校建设的重点由过去的城乡并重向县城和主要的乡镇集中,职业学校建设与城镇建设相结合。农村职业学校、职业中学的布局,可以采取城市教育帮助农村教育,组建城乡教育集团,让更多农村后备人力资源享受优质教育服务,使职业教育与城市化协调发展。

3.整合社会办学资源。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对职业教育有多种需求,包括就业前引性培训、技能教育培训、提高性岗位培训、职业学历教育等。因此要制定优惠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工业园区、行业协会等各方面共同兴办各种特色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学校,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多形式、多渠道、多专业、多途径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格局,以促进人力资源多方位多层次地有效的开发转移[4]。

(二)创新运行机制,规划农科教资源和培育服务体系

1.由政府统筹,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劳动人事等部门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结合与互动,建立良性合作机制。在“科教兴农”战略指导下,实施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科技中介服务工,农科教结合“百千万工程”以及“丰收”、“星火”和“燎原”计划等,培养大量的有一定科技水平的人才,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规模效益及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率。

2.高等农业院校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资源优势,在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及农科教结合中发挥龙头作用。举办各种与“三农”相关专题研修班、培训班,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师资和管理人员。加速农业高新科技的示范推广,促进农业科技和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信息交流。同时充分利用农村职业学校、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分布面广,辐射力强的特点,培养一大批能在农村留得住,用得上,具有专业技能的土生土长的农业技术专门人才。

3.依托城市科技优势,培育以农村科技中介为主的现代服务体系。建设科技中介、农产品深加工与流通、农业科技与人力资源需求的信息服务机构,促进城乡市场的沟通,发挥城市的教育科技资源优势,使其依托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专家基地和农业科技协会,共同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和研究试验基地,积极推进实用技术的普及,每年推出一批星火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5]。

(三)构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平台,为公民的最大板块服务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农村职业技术远程教育,实现教育资源城乡共享,让农村青年与职业教育者,享受优质教育。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周边的农村,可推广宽带网入户,让农民在家中接受网上培训及用电脑获取市场需求的农产品信息,以及发挥信息台的作用。农业科技推广的培训,一般可以在农业中专、农职高中及条件较好的乡镇农技推广部门建立网络教学点,利用农闲时间,集中进行网上学习培训。

2.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农业科技推广、产品流通信息和劳务信息服务。一是农村科技服务中介、现代服务体系不健全时,利用网络以及广播电视传递科技信息,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一村一品”和“一乡一业”工程建设,大力支持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建立镇村就业服务网络,同时编制企业用工需求岗位信息与编制培训信息。三是编制镇村的劳动力信息、企业的用工信息、学校(基地)的培训信息,建立劳动力源数据库,加大“金保工程”的建设力度,为企业和农民工提供供求信息,减少盲目流动,并对本县的劳动力实行动态跟踪管理。

(四)紧跟市场、产业需求,加强教育培训与就业转移的无缝对接

1.无缝对接职业教育培训与就业转移。职业教育培训应根据就业转移途径变化、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进步,动态调整教育培训的方向,以适应不同层次、性质、特点的就业转移。就业转移途径不应仅限于本县、本地就业转移,还应适应跨乡镇、县区,跨省市、向沿海及海外地区的异地转移,充分考虑到江西省“万商西进”的“桥头堡”以及“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的后花园”的战略定位和环鄱阳湖城市群战略发展部署,以及把江西打造成“生态休闲旅游胜地”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应与经济发达地区、劳动需求大的用人单位以及海外劳务中介建立就业转移的紧密联系,设立就业转移服务窗口,使职业教育培训转移的人力资源与用工单位零距离接触,实现无缝对接。

2.发挥政府部门在职业教育培训与就业转移服务中的作为。(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转移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转移工作走上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应在市、县政府的统筹下,各职能部门密切协作,发挥各自的职责,加强政府引导,在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维权保障、土地制度、户籍管理等各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搞好职业推荐方面的服务。把阳光工程与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及其劳动力转移工作纳入部门重要工作范畴。(2)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转移、输出列入县各有关单位和各乡(镇)的目标管理进行考核,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培训工作成为“一把手”工程,在各县初步形成政府统筹、职能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参与、点面结合,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与就业转移的协同与对接。(3)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平台,包括教育培训、就业转移服务、信息服务、权益维护等[6]。

3.统筹考虑职教培训和就业要与城乡政策制度结合。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在坚持依法、自愿、规范、有序的原则下,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积极探索适合农村实际的土地流转形式,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逐步打破城乡界限、所有制界限,消除二元社会结构,实现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解决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权益维护、文化生活及子女教育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舒维霖.论职业教育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J].中等商业教育,2005(1).

[2]毛惠忠,等.2007-2008年江西农业形势分析与展望[J].江西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2008:66.

[3]尹姗,等.建设江西新农村与农村教育新体系建设[J].职业与教育,2007(9):64-65.

[4]严晓鹏.大力发展社区学院,扩大教育服务功能[J].中国高教研究,2004(5):82.

[5]李涛.创新体制与机制,深入推进农科教学紧密结合[J].湖北教育,2004(16):24.

[6]黄文姬,王培根.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转移[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0.

责任编辑徐惠军

猜你喜欢

农村教育人力资源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山东青岛市张远问: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具体指什么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关于如何优化农村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探索
浅谈如何改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探究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探究
古代社学对发展农村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