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课堂观察中寻找提高有效教学的途径

2009-01-16李云吾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课堂

李云吾

课堂观察一般分两类,一类是执教者观察教室内自己的学生对自己的教有什么反映,便于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另一类是听课者观察教师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是否有效。课堂观察应该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是教师课后进行反思的途径,也是教师行动研究的基本方式,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活资源。本文仅从听课的角度,片面地阐述参与课堂观察需要选好角度,还要有善于思考的能力,这样才能做到观察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更有效。

一、从什么角度观察课堂

1,教与学的时间分配

据心理学家研究,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第5分钟到第20分钟。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就要把握时间分配。学生的成绩受教师对时间的分配以及学生对时间的运用的影响很大。在教学中,需要考虑学生是否投入注意,而且还要考虑学生正在做的事即解决问题、回答理解性问题、写笔记等所需要的时间量。教师要有惜时如金的观念,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的损耗。作为教师,要认识到自身职业品德修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把珍惜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到热爱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建设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高度来认识,视作热爱学生、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和工作质量的重要措施,从而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准时上课,不迟到早退、不中间离堂、不占用教学时间批评学生。如果有实际行动,学生就有所收获。在某种意义上,学习的时间机会就是学生成就的基础条件。

2,课堂组织管理

学生实际上是否利用他们的学习机会,这一问题部分地取决于教师如何良好地进行课堂组织和管理。课堂秩序观点的中心是一个工作体系,它包括组织学生进行工作的活动和为常规事务限定学生行动的规则和程序。对一个班级来说,这个工作体系最重要的特点是行动的规划,它限定了特殊的时间的顺序以及学生的路径。教师在管理上的作用能引导和制约学生发生的思想、言行产生。罗杰斯指出:“儿童天生具有理性潜能,这一理性潜能要在温暖、接纳支持的环境中才能发展,对于问题可以通过语言沟通达到合理解决等结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我们在观察中发现,当教师严格控制学生的行为时,他们一般会奋起反抗;激励或表扬会间接地破坏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当教师恰当地向学生传达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时,学生将改变其问题行为。

3,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的内容和秩序都直接影响质量,还有作业的设计、问题的设计,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给予刺激物和反馈以确保成功和改正错误。适时安排自学讨论,要注意效果,做到实而不死、活而不乱,以免学生处于失控状态;精心提问,问题不过易过难,既具有思考价值,引导学生思维处在“最近发展区”,又要紧扣重点、关键上发问,纠正串问和以齐答如流衡量教学效果的倾向,并注意培养学生自疑、解疑的能力;课堂讲课讲究语言艺术,要提炼语言,不拖泥带水,速度适中、表达明白,要讲在“点”子上,即重点难点处、揭示规律处、重在引导点化,不要全盘授予;精心设计板书,要提纲挈领,克服冗长繁琐,对实在需要大量板书的内容要提前写在黑板上;教师只有通过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有计划的和有组织的教学,通过给学生解释他们将要学习什么,通过安排有指导的实践,通过监控过程、提供反馈,通过帮助学生理解和完成工作等等,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在课堂观察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1,时间分配不合理

许多教师未能很好地分析理解教材,确定主次,把握宗旨。如《历史与社会》的课前情境设计,有的教师用了大量时间展示图片、故事引申、背景解读等。20分钟过去了还没有进入重点内容的讲述,造成了喧宾夺主。课后一位学生对笔者是这样评价的:我的老师不懂得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有时会因为一些同学在某些小问题上争论半天,或因为其他无关紧要的事情耽误正课时间,因为她的课堂效率低下,前一个单元就遗留下诸多疑问有待解决,但她又为了追上教学进度匆匆忙忙地开新单元。久而久之,她甚至在课上有意无意地回避我们的提问,以时间不够为理由宣布“个别问题下课个别问”,最终问题得不到解决,不了了之。总之,她的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求知欲望,导致我们对于新知识理解得模糊不清。我们清楚,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过程。教师提问某个学生,这一学生很可能代表了班级同层次学生的呼声。试想,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有一定的时间提供学生思考,提供多个层次学生回答。无论学生回答得满意还是不满意,还是时间延迟,打破教师的预设,但却对教师自己的教学效果提供了一个较准确的依据,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学生积极参与回答教师的提问,有助于综合形成条理的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表达能力。

2,新课程“新”得浓淡不相宜

据许多专家和教师听课中反映,凡是示范课或观摩课都是经过多次打磨出来的课,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新”,但也招来不少的非议,“作秀”太浓。平时的随堂课。因为跑不出考试的阴影,大多的课仍与传统的教学没有什么差别,“新”的味太淡。什么样的课才是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呢?这一直是众说纷纭,因为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学生素质,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听课者就有不同的评价。一般地说,“效果才是硬道理”。只有学生的收获,才能体现出教师的价值;只有学生的收获,才真正显现出教学的成果。所以,好课要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全面的、尽可能大的收获。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轻松愉快中学,课堂中的“感受”和“收获”对学生同样是重要的。大家都知道,作为家长要给孩子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李朝明说:“继承与创新是新课程不可绕过的必经之路,还在全面阐述新课程的内容和特色——走向生活、走向创新、走向综合、走向新科学”。由此可见,教师在“新”字上既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接受的水平,又要考虑自己的教学风格,不盲目追赶潮流,注意得体和谐。

3,缺乏适度的信息量

课堂教学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信息量,并要形成序列刺激,激活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能力。保持活跃情绪和积极进取心理。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是一个获得并加工信息而不断调节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信息量过少,环节松散,是时间的浪费;信息过量,密度过大,超越学生接受能力就是凌节而施、空中建楼。两者在教学中都是不可取的,是违背学生认知和思维规律的。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要把握原则。这原则就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效组织信息资源,以帮助解决教学难点、重点,扩大学生视野。并且要根据教师自身的素质自主地对信息进行加工取舍。比如中学《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偏少,图片多。教师为了解释清楚某一图片的背景,要从“看图—阅读材料—知识迁移—练习巩固”循序渐进。事实

证明,把有效的信息材料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更科学地安排教学各环节,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4,提高知识的效率不高

学生对某些课不感兴趣,还有一个原因是授课中无用知识和无效劳动多。这就需要课堂传授的知识要尽可能做到有效。所谓知识的有效提高,就是学生经过思维操作后能理解,有所知、有所感、有所提高地内化为自己心理品质和“血肉”的知识。知识有效必须是科学的、有意义的,是科学性和意义的结合体。如果只是科学的而无意义,就谈不上理解。不理解就谈不上应用。如十字路口的交通信号灯,“你看红灯亮了”,是科学的,但只是个语法信号,你若不知道红灯是停止通行的语义,那就称为无效信息或无效知识,只有赋予它意义才可理解、才可掌握、才可应用。课堂教学无效知识多了,学生的思维就缺乏方向和深度,回答问题不假思索,一听就落,只会回答“那是红灯”之类的问题,而不是“停车”;做练习只知仿照,囫囵吞枣,不知其所以然,更不能以三归一、举一反三。目前课堂教学类似现象不少,课堂讲多练少,重结果轻过程;重热闹的气氛,轻实效性;布置作业多,教师改得苦。如此种种,耗时费力,效率不高,逐渐造成学生能力贫乏、智力低下,即使记住了一些东西也不能“自由出入”,成了“高分低能”的学生。可见,要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给学生以宽厚牢固的知识基础。

三、怎样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1,要引导学生与他人积极交往

现代社会,一定的交往能力是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能拓宽学生的心理空间,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现在许多家长有意无意地注意了这一点,在节假日,总是让几个孩子一起玩。如果把一个孩子留在家里,那孩子真是太难受了。学校、班级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现在,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学生的交往能力也能很好地得到提高。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有的学生有程度不同的封闭现象,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给予帮助。有一位老师,发现坐在第一排的一位女同学不愿意回过头去参加四人小组讨论,其他同学告诉老师,她的脸红了。这位细心的老师后来安排她坐在第二排位置,以后的小组学习就没有像前面说到的尴尬的情况了。由此可见,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从小培养良好的社会性。必须在班级的课堂内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教师有责任教给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之间既要有融洽合作又要有激烈竞争,建立合作与竞争的多边关系,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2,要树立弹性的时间观念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往往受生成的影响而打乱。一次教师在课堂中安排了一个活动,也许教师在预设中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挥,教师预定的时间与活动实际持续的时间发生冲突。教师强迫学生突然停止活动,但学生的心思可能还停留在先前的活动中,甚至被迫转移注意力会产生抵触情绪,这不是科学利用时间,而是浪费时间。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缺乏对学生及其差异的尊重和理解。教师在新课程的理念下的角色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不必赶进度或凑时间,而是一个与学生共同探索和共享的教育主体。而这个主体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指导和帮助,以使学生充分展示和发展。就学生而言,如果有了弹性的讨论时间,学生有了足够的时间,当遇到疑惑问题就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要好同学交流,也可以与教师交流自己的想法求得解答的途径。事实说明,拥有弹性时间里的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这样的主体表现也是明显的。因此。教师要打破静态的、僵硬的、局限的思维模式,从行动上放开手脚。在时间上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相应的灵活方式,多留一点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也留一点给自己退步或前进的余地。

3,提倡“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陈鹤琴先生提出“活教育”的“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方法论。“做”的过程可以获取直接经验,获取新的知识。因为“做”起到连接知识的纽带作用,通过“做”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的距离缩短。把知识和技能联结起来。笔者在一次听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中“逝去的繁荣”一课时,执教老师请学生拿出笔和白纸,根据课文中第3段文字的描述,适当地通过想象构思一幅古楼兰繁荣景象的城市布局图。(允许学生互相帮忙,然后教师挑选优秀的作品在课堂内展示)当教师在投影屏幕上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时,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拍手鼓掌,以表示对自己对同学作品的肯定。在这种具体的情境中,教师选择和利用必要的工具、技能训练方法。学生经过动手、动脑,反映了学生艺术、文学、地理、环境、历史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有利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会模仿到有效的主动模仿,这无疑会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莫大好处。

猜你喜欢

新课程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