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依标施教”中教学目标的确立

2009-01-16陈茂华

关键词:洋务运动课程标准教材

陈茂华

所谓“依标施教”,就是整个课堂教学围绕课程标准展开。换言之,就是依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进行课堂教学,就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这应该是我们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

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教学领域,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著名历史教育学家赵亚夫提出,“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是的,没有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目标不明确的教学是糊涂的教学,目标错误的教学是误人的教学。评价教学的有效性有许多标准,但唯一最可靠和最客观的标准是测量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因此,如何确立有效教学目标,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

下面笔者就以“师夷之长以制夷”的课堂教学为例,谈谈依标施教中目标制定的一般步骤。

一、解读教材,回归课标

教学“师夷之长以制夷”一课,首先应剖析教材,弄清课时内容、单元内容(教材地位)与课标之间的关系。如,“师夷之长以制夷”是《历史与社会》八下中第六单元第三课的第三框内容。教材以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为线索。前两框主要讲解了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大门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由此给中国带来的深远影响。中国人民开始抗争,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自此,清政府中的开明分子认识到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值得我们学习。于是有了洋务运动。这一框的内容就是讲解洋务运动的具体内容,以及带来的社会影响。

根据教材分析“下划线”内容,我们可以归纳出其对应课标是“4-3列举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于是可以根据相对应的上级目标包括一级目标(目标4)与三维目标(知识目标3、能力目标5、情感目标9),对内容目标进行准确分解并转化为操作目标4-3-1,4-3-2,4-3-3,4-3-4。然后融合教材与课标,设计适合本目的教学目标。

二、准确陈述,呈现目标

目标确立了,就要呈现出来。呈现目标就是正确设计与编写教学目标,包括目标的陈述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测性和显性化,还要有层次性即量与质的适当,做到循序渐进、层次分明。也就是说教学目标一要能表明教师可观察到的学生学习结果,二要表明学生学习结果的衡量条件和标准,不具备这两点,目标就不明确。因为目标是学生学习的终结行为,从教学起点到达成目标必须经历一个阶段,而且对每个学生来说目标达成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我们教师在这期间就要铺设台阶或设计“高而可攀”的目标。让大部分学生达成基础性目标,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挑战与发展自己的潜能即实现发展性目标。

应该说,教学目标越具体,越便于操作。有的教师写的教学目标大而空,没有可操作性。例如,只是使用“理解”“掌握”“欣赏”等表达心理过程的术语。都是比较笼统的、抽象的内在感觉,不具备可观察、可测量的特点。体验性教学目标应选用外显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比如划出、描绘、举例、说明、概括、分析、辨别等等。如果外显动词陈述比较困难,可以加一些附属的限制条件,如学习情境、时间空间等具体规定,譬如“通过……,在……条件下完成”。

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置,仍有一些误区。如“师夷之长以制夷”一节的教学目标就被一些教师设计为:了解地主阶级中“开眼看世界”的开明的思想和希望“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背景、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认识封建君主专制的腐朽和地主阶级不能拯救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危机。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和启示的讨论,说说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落伍的原因,初步树立科学的唯物主义史观。通过对西方和东方经济、政治体制的比较。体会到“与时俱进”的重要性,增强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感。

可以看出,其中“了解”“认识”“体会”“树立”等词,都是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由于人的心理过程无法直接观察,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就可能有很大差别。因此,用这些术语表述教学,就会使教学含糊笼统、抽象,难以测量和操作,从而使目标的设计流于空泛、形同虚设。

笔者以为,“师夷之长以制夷”的教学目标可改为:自学课文,说说地主阶级中开明人士的思想和洋务运动的概况,并介绍开明人士的思想和洋务运动对当时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发生的前因后果,尝试从不同角度评价其历史意义。通过交流对洋务运动的认识,联系社会现实谈谈历史教训,并说说青少年心中的理想和具体行动。

修改后的目标用“说说”“分析评价”“交流认识”等显性动词取代了“了解”“认识”“体会”“树立”等隐性动词,用以描述学生学习的具体行为,就显得可观察、可测量了。在修改前的操作目标中。要体现“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感增强与否”一句,明显缺乏可测性。修改后的目标巧妙地加上附属的限制条件(如学习情境“通过交流对洋务运动的认识”)和一些具体的事实(说说青少年心中的理想和具体行动),就比较明确了。这样才能让人们观察了学习行为后,判断目标是否已经达到以及达到的程度,体现了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一个可操作的教学目标还应该是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相协调统一的,修改后的目标就体现出“低起点小步子,从易到难”的特点,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体验成功,是一个由认知到智能再到情感、逐层递进的目标。

三、和谐三维,发展素质

在确立目标时,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优先考虑的目标,过程与方法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主导目标,知识和技能是支撑上述目标实施的基础。只有使知识和能力协调,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才能真正让我们的教学走上素质化的轨道。

有效教学除了做到和谐发展三维目标外,更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用学生的行为变化进行具体的描述,即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知道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靠外在的力量是无效的,只有通过他们自身内在的努力,才可能达成。所以,确立的目标应设计问题化,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如果给出的是结论性目标,就变成师传生受的灌输式。学生被动学习,素质化也就谈不上了。

例,“师夷之长以制夷”一课的教学目标。有人制定为:了解地主阶级中“开眼看世界”的开明的思想和希望“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背景、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认识封建君主专制的腐朽和地主阶级不能拯救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危机。“多样的地形”一课的“结论化目标”,有人制定为:了解我国山区广大,地势呈三级阶梯的地形特点;知道山区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中部和西部,具有资源、环境的优势和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劣势。上这两个教学都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不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与探究,不符合素质教育让学生生动主动学习之要求。我们如换成以下“问题化目标”,效果就大不一样。

通过自学课文与讨论思想交流,叙述地主阶级中开明人士的思想、洋务运动的概况,并分析原因及影响。阅读课本地图3—11、12、13,说说我国主要的地形种类、山区面积和地势特点;通过阅读中国地形图,归纳山区在我国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它的优势和劣势。

把结论性的目标变为问题化目标,有利于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分析,这样的目标富有启发性。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到有事情可做,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获取信息、整理与组织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等)、社会能力(交往的能力、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能力等)的培养,以及情操的陶冶(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等)。

综上分析,在依标施教下确立初中社会科的教学目标,只有以生为本,以学情和教材为基础,以社会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出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洋务运动课程标准教材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关于洋务运动中洋务企业性质的探究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