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促生的电影变革

2009-01-15曹毅梅

文学与艺术 2009年12期
关键词:电影变革科技

【摘要】文化的交流、信息的增长、科技的传播,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为影视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代高科技技术打造的视觉形象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带我们进入了超现实的虚拟的梦幻世界中。

【关键词】电影;科技;变革

电影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摄影到数字技术,它的每一次成长都以科技的进步为先决条件。

一、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电影的第一次变革

今天,我们毫无疑问地认为电影、电视是视觉、听觉符号组成的视听艺术,但在电影诞生后的三十多年时间内,它一直都无法开口说话。在这一默片时代,经由卢米埃尔兄弟、梅里爱、格里菲斯、爱森斯坦等电影工作者的探索创新,初步确立了电影的叙事模式,丰富了电影的视觉表现手段,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创作方法,使电影由发明之初的杂耍、玩具转而步入了艺术的殿堂。

但是,将声音加入影片中依然是许多人的梦想。最初,人们只是以放映电影时同时播放唱片、请人配以解说或请钢琴师和乐队现场伴奏来实现这一愿望.

直到20世纪20年代,无线电技术、感光材料的发展和光电管的研制成功,声音由声学符号转换成电子信号,再转换为可以附着在胶片上的光学信号,画面和声音终于可以同时记录在胶片上。

第一个将这种新颖的录音、还音技术用于电影之中的是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1928年,华纳公司推出了百分之百的有声片《纽约之光》,1929年9月,美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的转型全面完成,光和声音共同成为塑造银幕时空的手段之一。

二、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电影的第二次变革

电子工业的发展给电影带来声音是电影的首次重大变革,彩色技术的使用是电影史上的又一次重要进展。

既然现实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发明家们就力图使它还原在银幕上。早在电影发明的第二年,即1896年,英国光学器械制造商威廉??保罗就让人各自手持画笔,给胶片逐幅上色,以丰富画面的视觉表现力。但这种复杂繁琐的方法只能适用于少数场景或少量短片。经由人工着色法、机械着色法、两色染印法等一次次尝试的过程,1932年美国的特艺色公司成功地开发了“三色染印法”,1935年,美国影片《浮华世家》的拍摄,标志着彩色电影时代的来临,绚丽缤纷的客观世界呈现在观众眼前,诚如巴赞所言:电影已经“与完整无缺地再次现实等同”。有声有色的电影终于构成了自己独特的视听语言艺术体系。

之后,可达公司又生产出了彩色胶片,用化学构色法取代了传统的染印法,使色彩的还原和表现效果更为突出,电影进入了它的繁荣发展时期。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之后,电视的普及、家用录像机的发明、激光光盘等的

运用,强烈地冲击了电影的地位,电影作为唯一记录活动影像的媒体的时代结束了。

三、从模拟电影到数字电影——电影的第三次变革

计算机的发展使数字技术介入电影,为电影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虽然有人担心对视听效果的狂热追求会让电影失去本身的意义,就像当初一些电影工作者忧虑有声片的到来会引起艺术上的倒退,但无论从内容的逼真丰富到制作方法上的全面数字化,还是从发行的多样形式到融入多媒体的传播渠道等等,数字技术参与电影创作已成为无可阻挡的潮流,必将对电影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计算机生成图像(CGI)的发展,给电影工作者提供了重塑屏幕时空的种种可能。最初采用计算机成像技术的当然是展现浩瀚宇宙的科幻影片,1968年,阿波罗7号的成功登月带动了新一轮的科幻片热潮,此时,美国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完成了《2001年漫游太空》的拍摄,片中用计算机动画制作飞行甲板上的控制台和一艘太空船停靠在某一轨道空间站的画面,成为最早运用计算机成像技术的范例之一。

20世纪70年代中期,计算机图形学得到全面发展和广泛应用。1977年,拉里?库巴设计出“死星”计算机模拟技术,年仅32岁的乔治?卢卡斯将它用于电影创作中。他创立了专门研究计算机技术的工业光魔公司(ILM),聘请最知名的计算机专家,成立了多达900人的设计小组,采用据说达到了66种之多的特技,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科幻电影《星球大战》,片中计算机操作运动轨迹的太空飞船在光怪陆离的宇宙中追逐激战,摄像机无法拍摄的遥远银河系生动真实地化作眼前的奇妙景观。影片极大地冲击了人们原有的技术观念,卢卡斯的工业光魔公司也成为全世界最著名的数字化制作公司之一,《木乃伊》、《龙卷风》、《泰坦尼克号》等好莱坞商业大片都有他们活跃的身影参与其中。

1988年,则梅斯基导演的《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只使用了三位真人演员,其余全是动画角色,计算机将真人表演与卡通人物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赋予动画电影新的风貌,成为电影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1989年,导演詹姆斯?卡梅伦的海底科幻片《深渊》运用计算机技术取得了新的突破,一个化作边缘柔和、形状凹凸不平的透明水龙的外星生物,蜿蜒穿梭在海地钻台舱内,并面对面地打量着钻台内的工作人员,这条造型奇特的水龙可以自由变幻形体,甚至模仿男女主人公的面容,计算机将它与钻台机舱和人物天衣无缝地合成一体,这个片段遂成为科技片中的经典镜头。

卡梅隆在1991年推出的《终结者》标志着数字技术的开发使用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作品中来自未来世界的合金机器人杀手能够自如变形,在被子弹击成千疮百孔,身体劈裂两半后迅速复原,甚至熔为一滩液体后仍能重新聚合为人,金属身体上映出真人演员的形象,手臂在瞬间伸长变为锋利的尖刀…… 特技制作的画面强烈刺激着观众,影片创下了2.03亿美元的票房记录。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数字技术犹如一股旋风吹遍了好莱坞这个电影王国,有数据显示,从1996年起,美国50%以上的影片用数字技术来制作画面,90%的影片声音经过数字技术处理,大量科幻片、灾难片、战争片包括剧情片将数字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开创出一片影像艺术的新天地。

1993年,斯蒂芬?斯皮尔伯格采用了柯达公司1991年推出的Cineon系统。这种系统是将人工拍摄的胶片影像通过高分辨率的扫描仪,转换成硬盘存储的数字信息,然后在多媒体计算机工作站上,依据创作意图对数字化的图像进行各种加工、修改,最后通过胶片记录仪传输到一条新的底片上,形成银幕形象(张凤铸:《影视艺术新论》193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配备这一系统的《侏罗纪公园》运用计算机技术将距今1亿4千万年前的恐龙帝国重现在全世界观众面前,6种不同类型的恐龙在传统科技和电脑特技的有机结合下栩栩如生地奔跑、追逐、厮杀、捕猎,无论造型、动作、皮毛、表情都十分细腻真实,据说有人专门做过测算,当影片中第一次出现那只几十米高的巨型恐龙的时候,观众的心跳每分钟平均加快了9次,而当那个著名的霸王龙追逐汽车的场景出现的时候,观众的心跳每分钟平均增加了15次以上。

如果说科幻片、恐怖片、灾难片、动作片呈现给我们匪夷所思的奇观效果,剧情片则用不露痕迹的特效塑造一个真实可感的现实空间。这方面的代表作当推1994年罗伯特?泽梅基斯执导的《阿甘正传》。在影片中,数字技术将史料纪录片和演员的现场表演合成一体,人们惊奇地发现阿甘接受歌王约翰?列农的电视采访,与尼克松、肯尼迪和约翰逊三位总统握手交谈而看不出丝毫破绽。还有,在阿拉巴马大学橄榄球赛场的三层看台上涌动着成千上万的狂热观众,人群中还不时出现“加油”等巨幅字样,其实拍摄现场只有单层看台和几十名群众演员,这便是数字复制技术的典型例证。这些利用计算机移花接木的手段表现的声势浩大的场面,让观众感觉真实可信。

数字技术在电影创作中进入了无所不能的时代,视听觉的冲击力已经成为最核心的卖点,只要你能想象到的,计算机就能把它变为“现实”。

作者简介:曹毅梅(1972--),女,江苏无锡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艺术

猜你喜欢

电影变革科技
卷首语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科技在线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
国产“现象级”影片的跨文化症候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