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文化在南京城市旅游建设中的创新应用初探

2009-01-15薛红艳

文学与艺术 2009年12期
关键词:创新应用民俗文化

薛红艳 罗 晔

【摘要】民俗文化与一个城市的旅游文化建设关系非常紧密。民俗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它塑造着城市的精神和气质、承载着城市人群的情感和回忆、并且规范和引导了城市的生活行为,显示了一座城市的历史底蕴。而一个城市的旅游文化建设则直接影响了一座城市的形象,民俗文化则在城市旅游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能把传统的民俗文化和一个城市的现代旅游文化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对一个城市的形象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南京的城市形象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民俗文化在南京城市旅游建设中的创新应用。

【关键词】民俗文化;南京城市旅游;创新应用

民俗,是一个地方长期形成的风尚、习惯,它以有规律性的活动约束人们的行为与意识。民俗文化就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族民间的物质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传统,它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岁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其内容相当庞杂丰富。

民俗文化与一个城市的关系非常紧密。知名城市学学者纪晓岚博士说:“城市不能仅限于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还要具备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的种种条件和环境。人们之所以渴望居住在城市,正是因为城市可以更多地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更确切地说,人类找到了能够满足自身发展(精神)需要的聚居形式——这就是城市。城市的本质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2从理论上讲,每个城市,都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察和评价她:物理方面的,即城市的硬件建设的物理特性方面,如道路的合理性、建筑物的技术性、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性等等;文化方面的,即城市的文化底蕴方明,包括建筑物的风格与人文历史、社会风俗等等;生态方面的,即城市的物理结构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融洽程度,是否适合于人类自己生活,是否适应人类未来健康发展,是否与当地生物和谐共存。民俗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塑造着城市的精神和气质;承载着城市人群的情感和回忆;并且规范和引导了城市的生活行为;显现了一座城市的历史底蕴。

当今的城市,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民俗文化”似乎越来越稀缺。城市里不是没有民俗的情感,而是缺乏民俗的载体”。 比如,新年的气氛是一年不如一年。中国人几千年来对以家庭为核心的亲情文化的认同,使春节在通过亲人团聚获得精神慰藉中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传统节日日渐式微的堪忧状况,专家们呼吁,抢救和保护民俗文化遗产,迫在眉睫。

东京大学教授陈志勤认为:“愈是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其地方性的文化越淡化,盲目地向城市发展势必造成地方传统文化的消亡。”上海大学的曾军博士说:“在城市文化传承问题上,应当把城市视为文化传承的积极力量来考虑,才能找到破解城市文化传承的钥匙……在城市文化传承问题上,应当把城市视为文化传承的积极力量来考虑,才能找到破解城市文化传承的钥匙。”

城市文化建设作为“软实力”,它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对城市精神的提炼、对城市文化品格的理解正成为各个城市文化建设中重要的方面。而一个城市的旅游文化建设则直接影响了一座城市的形象。民俗文化在城市旅游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如果能把传统的民俗文化和一个城市的现代旅游文化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对一个城市的形象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南京,作为一个著名的文化古都,近几年来在城市建设中加快了步伐,很多专业人士在其中提出了很多创新的设想。本文就民俗文化在南京城市旅游建设中的创新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 民俗文化在南京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现状

1.1 丰富的民俗资源缺乏整合

南京有着是丰富的民俗资源,无论是动态的民俗民风节日,还是静态的民俗遗留物。然而,南京市的民俗资源终究缺乏整合。

首先,传统建筑物规划得凌乱;其次,南京没有利用最有标志性的传统民俗建筑来实现城市的个性;再次,民俗文化缺乏可持续性的引导。

1.2 民俗活动及节日不清晰

南京也曾经出现过一些有意思的民俗活动。2002年4月30日,中新社南京四月二十九日电(记者王国安)今天上午,南京首届中国民俗吉祥艺术节在南京白鹭洲公园开幕,中国旧式婚俗迎娶表演、中国民俗喜庆堂会表演、中国民俗吉祥艺术展览、民俗艺术大师绝活表演、民俗吉祥艺术精品展销、民俗艺术专家学术讲座、抛绣球、放河灯等,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香港、陕西、贵州等全国近二十个省市的约百位民俗艺术家将在这里献技献艺。2007年02月16日,作为南京首家集中展示民间艺术的场所,南京夫子庙民间艺术大观园昨天正式开园。2008年年初,南京市秦淮灯彩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花灯艺人的保护计划也正式提上日程。但在南京市,并没有标志性的、清晰地民俗活动及节日持续进行,而深入人心。

二、 南京城市旅游建设中可创新的民俗文化要素

现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南京市近几年来陆续开发了一些与民俗文化相关的旅游路线,如:六朝怀古游、大明胜迹游、宗教文化游、秦淮风情游等。在这些旅游路线中,不乏一些具有民俗风情的景点,如:淳化镇附近的六朝石刻、明代朝拜天子礼仪的场所朝天宫、夫子庙秦淮河、老城市、云锦博物馆、甘熙故居等。然而,仅仅有景点的参观时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其他的一些民间文化的要素,才能够更加吸引人。

2.1 传统小吃、地方特产

早在1987年,南京就推出了秦淮小吃的“八绝”:“一绝”为魁光阁的五香茶叶蛋、五香豆、雨花茶; “二绝”为永和园的开洋干丝、蟹壳黄烧饼; “三绝”为奇芳阁的麻油干丝、鸭油酥烧饼 ; “四绝”为六凤居的豆腐涝、葱油饼; “五绝”为奇芳阁的什锦菜包、鸡丝面; “六绝”为蒋有记的牛肉汤、牛肉锅; “七绝”为瞻园面馆的薄皮包饺、红汤爆鱼面; “八绝”为莲湖甜食店的桂花夹心小元宵、五色糕团。

然而这些小吃现在都深藏在像“奇芳阁”这样的大饭店里,一个普通的来南京的旅游者,不可能顿顿都去这些大饭店里吃饭。而南京的街头巷尾却到处都是“山东杂粮煎饼”“武汉鸭脖”“盱眙龙虾”这些外地的特产、名吃,这种情形很容易给一个外来者这样的错觉:南京没有什么有名的小吃,全是外地的东西。城市的旅游开发者如果能将这些深藏在大餐馆里的南京小吃加以改造,以小吃摊点的形式出现在街头巷尾,并对小吃车的造型进行统一的规划,那将成为南京旅游的一大风景线。

另外,南京可以建设一些小吃一条街,类似于北京的王府井,建设一条步行街,全是卖南京的特长、地方小吃。让每一个来南京的普通人都有机会品尝南京的小吃,这样,南京的民俗特产就自然地为大家所知了。

2.2 传统居住方式——老宅

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有着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除了被保护的历代王陵,被保存下来的普通居民居住的老宅子也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泰仓巷39号的晚清民宅,住户顾凯家一进门就是厨房,但是头顶两根4米高的冬瓜梁有合抱粗,上面还有精美的木雕,两边分别是鲤鱼和荷花,精美异常。客厅的小门只容一人进出,包着精美的砖制门套。而客厅顶上安装了“承尘”,意即承接灰尘,是一种木板吊顶,防止房顶落灰。里屋两扇对开小门,门板上刻着楷书“东壁图书”和“西园翰墨”,据主人介绍,他们现在住的,正是原来一套老宅的书房。泰仓巷34号有着漂亮的雕花门楼,南京地方史专家杨永泉指着1米多高的条石墙基说,这个高度表明屋主身份非富即贵。大门砖墙各有一道凹槽,当地居民告诉记者,这是为了方便轿子进入,为轿杠预留空间而凿开的。杨永泉仔细看了墙砖确定地说,这幢房子至少有170年历史,使用的青砖横截面有一道缝,用瓦刀可以一剖为二,这种工艺只在清同治以前使用。绒庄巷58号是有着完整四进院落的江南穿堂式民居,七架房梁保存完好,纹路繁复的雕花窗户保存完整,一些窗板可以拆卸,便于夏天通风。房主郑坚说,据先辈介绍,这里曾经是个镖局,旁边还有一个叫朴园的私家花园,有假山有花有树,后来园子荒废了,假山石被运到瞻园和玄武湖。除以上这些,南市楼2号、升州路216号等30余处均是晚清自民国以来的老宅,结构完好,具有保留价值,

这些民宅,有的现在还住着人家,民宅的存在,很好的保存了老南京人的居住方式、生活习性、爱好。可以将这些民宅加以开发,把民宅较聚集的规划成民俗文化步行街,设一些传统小吃的摊点,供游人观赏、散步、吃小吃,体验老南京人的悠闲生活。

三、 民俗艺术在南京城市建设中创新的方法与思路:

3.1 完整丰富的旅游路线的设计

在南京市的旅游业中,民俗文化虽然占有一定的比重,但其并不突显,尤其没有形成特色旅游。

在现存的旅游景点中,南京市郊区江心洲的民俗文化旅游显然是经过规划的。高淳县的民俗街不仅让游人可以领略到当地民俗艺术在古建筑中的应用,还可以欣赏到一些民间歌舞,以及品尝到当地的风味小吃。整条民俗街经过设计修复过,似乎有了一种古朴老街的风韵,每当金秋时节螃蟹上市之时,远近的游客就蜂拥而来。其实,高淳县的民俗资源远不止这些,其城外的“薛城乡”,每年都举行“游龙”的风俗。虽然这个风俗已经被人所知,但它始终只成为“薛城乡”本土范围内的习俗,并没有广为流传,甚至成为旅游资源。其实,“薛城乡”这块土地上的风俗本身保存得极为原汁原味,它既有丰富的学术价值,也有浓厚的可开发旅游资源。如果开发得当,将是一笔可贵的旅游财富。

江心洲的民俗村则是经过专家精心策划过的。它有民具馆、风俗馆、鲜果乐园等,是一个集游、玩、吃于一体,融动静结合的民俗村落;它既展现了古朴的农具、民俗,也激发了游客回归的自然果园的娱乐之心。它的婚俗馆较为完整地展现了南京市人民传统的结婚仪式过程,游人可以参与其中,一过结婚之瘾。真正让游人做到了“乐于其中”。

位于南京市中心的“甘家大院”也是一个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它浓缩地展现了古代家庭中的各种风俗,只可惜它的展现形式也比较单一,所以并未被人们全面认知。南京市可被罗列为旅游资源的景色很多,但是,有关部门似乎并没有把他们整合起来,形成一条具有金陵风味的风俗旅游一条线。由于它们的分裂及孤立,南京失去了具有城市品牌效应的民俗旅游文化。有关执行部门应与专家更加紧密的结合,建设成一条系列化的完整旅游线路,在这条旅游路线上应注重动静结合、重点突出、打造具有金陵特色的旅游文化路线。

3.2 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形象的建设

在许多游客的心目中,夫子庙似乎是南京城市的一个代表作,其热闹的街市、仿古的建筑以及每年一次的元宵灯会很深入人心。秦淮河边曾经的过往老事以及现代夜市让人留念忘返。然而,夫子庙仅仅凭着这些城市景象并不绝对是一个成功的都市形象之典范。笔者认为,夫子庙还是存在许多以待修正的地方。首先,整个夫子庙的规划,比如商业区和风俗街混淆不清;其次,麦当劳、肯德基、Adidas等外来的国际连锁店参差不齐地拥挤在古朴风味的建筑中,造成了城市形象的整体规划的紊乱。于是乎,夫子庙的城市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含糊不清。事实上,如果把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修复利用得好,它们极有可能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符号。

所幸的是,南京市这几年保存下来的老城墙进行了较好的规整,使得它们在南京整个城市形象中熠熠生辉。“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永远比单纯的静态形象深入人心。夫子庙和老城墙虽然足以成为南京城市形象的代表作,但仅仅是这些静态的建筑符号是不足以突现南京市的文化特质的。笔者认为,传统的元宵灯节和过去与老城墙有关的“走三桥”、“除百病”等风俗习惯。如果能始终生动地与之结合,便可以起到更佳的效果。在“元宵灯节”、“走三桥”、“除百病”等这些传统的民俗活动中,如果百姓和游客能参与其中,那么不仅是城市建筑能引人注目,这些民俗文化则更能深入人心。

《南京市2005—2007年明城墙风光带保护与建设计划》中指出:“继续完善明城墙风光带建设,重点实施东水关—长乐路城墙外侧、中华门城堡西侧—中山南路段、太平门—琵琶湖段、定淮门大街—小桃园段城墙维修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施月牙湖公园五期工程,力争到年底完成现存城墙外侧95%的保护与建设任务,基本形成明城墙环城绿化带,为明城墙申遗奠定基础。”这里文件的修订,说明南京的市政建设越来越注重城市特质的修护。

3.3 具有权威文化特征的博物馆建设

在南京,目前能领略到较为系统的民风民俗文化的大概博物馆有以下几个,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京博物院的民俗馆、云锦博物馆、甘熙故居等。这些博物馆都是国家投资的,可惜的是南京并没有出现有影响力的私人民俗博物馆。

目前,这些博物馆在展现民俗民风之中明显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

(1)馆内藏品并不丰富。也许是资金不足,也许是民间用品似乎从来就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这些个馆内的民间收藏品显然品种稀缺、物类不全,并不能真正地展现我们国家的民俗文化。

(2)陈设老套单一。在这些馆内,民间物品的陈列大多以静态为主,没有相应的动态展示或者生动的音像辅助,观者常常觉得平乏无趣。事实上,这个空间完全可以设计得生动活泼,具有立体感,且让观者兴趣盎然。传统的空间未必一定是缺失新意与时尚。

(3)文字说明不详实。在这些馆内,不仅没有文字详实的宣传册,就连标注文字也是简单潦草。一个真正成功的博物馆是一个公共开放的教育基地,文字则是博物馆与游客之间交流的桥梁。如果解说文字不详实准确,游客只能走马观花而无法知晓其中的精髓与内涵。

(4)讲解者专业知识有待提高。由于讲解者对于民俗文化的知识掌握程度的有限及专业化训练的匮乏,馆内的讲解者在讲解的过程中,不能把日常的俗语与专业的术语完好地结合起来,导致了游客对于很多民俗文化知识的误读。

另外,南京市应该鼓励民间博物馆的兴起。近年来兴起的江苏省南通市、昆山市“博物馆群”,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文化现象,仅南通市就有20多家博物馆,而昆山市锦溪古镇区内就有14家民间博物馆。事实说明,民间博物馆将更有力、更生动、更丰富地证明了传统民俗文化的生命力。它会带动更多的市民来敬仰和保护民俗文化。

3.4 标志性节俗的设计与实现

每一座城市均有它的民俗特质及标志性的传统习俗。南京作为一个古老的城市也有它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其中,有许多节俗是很有城市特征的。比如:元宵灯节、端午节、七夕节…..众所周知,元宵灯节是金陵文化的一个标志,而端午节则受周边地区比如扬州、南通影响较大,也一直成为百姓乐于庆贺的节日。这几年来,有江苏广播电视集团与南京大学社会关系共同策划推动的七夕节似乎一度成为城市的亮点。应该说,这些节俗丰富充实了南京市民的民俗文化内涵。然而,笔者认为,由于这些节俗未被科学合理地策划与应用。元宵灯节虽然每年热闹非凡,深受百姓注目,但它的时间太短,且活动形式单一,没有新意,似乎只是成了一种年复一年的习惯。其实,古时候的元宵节最长时间达半个月,而如今的南京元宵节则只有1天,尤其集中在晚上,观者之多,严重影响了百姓识读元宵文化内涵的质量。端午节,更是活动范围窄,参与人数少。它每年只是在某个范围内、某个集群象征性地举办像“赛龙舟”之类的活动。

“七夕节”,这几年来,则在江苏广电集团的鼓励下,越来目前为止,它是比不上西方情人节那样热闹的。

但是,这些传统的节俗没有真正成为南京城市的民俗文化之象征,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专业人士及专职部门并没有在广度与深度上下功夫来阐释这些节俗的真正文化背景、内涵特质及其现代意义。百姓对它们的认知是模糊的,甚至是曲解的。比如,端午节。

(2)这些节俗的庆贺没有被好好地策划与推动。比如“东方七夕情人节”,笔者记得第二届“东方七夕情人节”在南京举办的当天晚上,南京市的上空居然升起了孔明灯。殊不知,孔明灯是过去军事信号之灯,它怎么与“相思”之情牵强地联系在一起呢?其次,举办“七夕节”必须原汁原味地再现“七夕”的文化内涵性场景,让百姓真正地体会到它的文化定义!百姓实在不知道如何真正地参与到这个突如其来的“东方七夕情人节”之中来!

我们可以空间或时间为线索,推出系列民俗节日、庆典活动、线路,使旅游者从民俗节日活动中欣赏和了解南京市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体验当地人在节日期间那种奔放、狂欢的情绪情感。民俗节日是该民族民俗生活的一次集中演练,是民俗活动的大展示,旅游者可以直接地了解和考察该民族或地区的民俗生活,不仅使他们在群众性的狂欢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增长了见识,而且得到休息、娱乐,使身心愉快和松弛。利用节日庆典活动,繁荣民俗风情旅游市场,有很多课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3.5 新的文化品位和风格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

民俗文化的传承,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应只是整理收藏如此简单。专家呼吁,只有为传统文化注入活力,使其在新的土壤里继续生存,才能让传统文化的生命生生不息。在旅游路线的设计过程中,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也是一个重要的事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起到了宣传烘托民俗旅游的作用。

然而,目前市场上好的民俗旅游产品并没有好好设计。从产品本身到外包装,市场上见到的旅游产品都显得媚俗和粗糙。同时,过分商业化的传统民俗物品,即失去了历史文化的底蕴,也失去了文化传承的意义。

从美国回京的旅美花样设计师黄素宁认为:真正对民间艺术保护,应该是保持它的原生态,真正的民间艺术应当扎根民间。现在一些所谓“作品”,比起她18年前在国内看到的水平相差许多,粗制滥造、质量差强人意,其实是对民间艺术的玷污。最可怕的是它的自然的淳朴性和粗犷性的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两个最不能被容忍的缺陷:虚假性和肤浅性。大多只在感性的器物的层面上下功夫,没有自觉地去追求一种新的文化理念,确立新的文化品位和风格。这种人为炒作起来的所谓民俗、民间文化热并不是传统民俗、民间文化中真正有价值的内容的伟大复兴。

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确立产品定位,这是开发民俗文化产品的先决条件;进行市场分析,这是开发民俗产品的必要步骤;系统规划,它使民俗旅游产品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其次,还要处理好民俗产品开发的经济效益问题;要处理好保持原汁原味的问题;要处理好利用、保护和发展的关系问题。

南京有很多可以开发的旅游产品。比如:云锦。它的用途之广完全可以形成一个丰富的产业。它可以做成现代装饰品、首饰、服饰,还可以做手套、笔袋等。虽然这些物品在市场上也可看见,但是,它们显然缺乏时尚与创新元素,依然只是做了简单加工而已,工艺也显得粗糙。如何用本土化原材料做成即时尚流行,又具有地域特色的物品,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向日本的现代设计学习。

四、 结语

总体说来,民俗文化在南京城市建设中创新的方法与思路有:在政府的可持续性及开放的扶持政策下,切合南京民俗文化背景,充分利用本土民俗资源,继续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民俗文化,深度开发具有金陵风采的民俗旅游节,突出南京市的城市个性。

【参考文献】

[1]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广州:广东出版社,1999:163-168.

[2]张河.清区域民族旅游开发导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59-64.

[3]刘锋.全球化时代中国旅游的“形”与“神”.旅游学刊,2009,7:5-6.

[4]李树民.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旅游学刊,2009,7:6-7.

[5]郭峦. 旅游产业整合相关理论探析. 商业时代,2009,18:109-110.

猜你喜欢

创新应用民俗文化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城市化进程中的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对策分析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传统编织工艺的时尚创新设计探究
中国现代工业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应用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分析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