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红色革命到绿色革命的跨越

2009-01-14刘风梅

延河 2009年1期
关键词:吴起

刘风梅

这是一块红色的神奇的土地。

73年前,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在这里庄严宣告:长征胜利结束,“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从此,这里成为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成为中共中央保卫和扩大西北地区、开展抗日战争、领导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出发点。

63年后,一场绿色的、壮阔的革命又从这里兴起。

原陕西省委书记、现全国人大副主任李建国说:“吴起人民干得好……当年红军在这里流血牺牲,打下了江山。如今,在这块土地上,我们干了许多可以告慰先烈的事情,其中之一就是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这项宏大的工程,上无愧革命英烈,下无愧子孙后代。”

原陕西省省长、现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说:“吴旗以‘封禁为突破口的生态建设路子,对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区乃至全省都具有开创性、方向性意义。”

原延安市委书记,现陕西省委副书记王侠说:“吴旗的退耕还林不仅是延安的示港典型,而且是全国150多个退耕还林县(市、区)封得最早、退得最快、面积最大、成效最好、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县份,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的一面旗帜。……今天发生在这里的绿色革命,也是中国农民几千年以来一以贯之的生存之道的历史性转折。”

从红色革命到绿色革命,从传统经济到市场经济,吴起人实现了历史性的、划时代地跨越。

一、让吴起人换一种活法

春似乎对陕北的寒冷十分畏惧,总是姗姗来迟。1998年的春好像来的还要迟一些,不过只要她的脚步一到,陕北大地的人们就会忙碌起来。在这忙碌的人群中县委书记郝飚显待尤为引人注目。他吃罢早饭,匆匆收拾过,就准备下乡,门里却涌进一伙农民。郝飚忙为他们让坐、泡茶、递烟。这伙人并不领情,一张张黝黑的脸上写满了愤激:“郝书记,为什么不让我们养羊?”“咱们祖辈就留下放羊,为什么说变就变?”“……”

一副文人气质的郝飚显得很是沉稳,无论来人怎么吵闹,他都是一副和颜悦色的表情:“不是不让你们养羊,是变个方式。咱们算算帐,如果你们能说服了我,我就改变主意。”郝飚掐着指头算起来:“封山禁牧,把地种上草,一亩草可卖3200元。草籽还可卖400元,两项加起来是3600元。种粮一亩地能收入多少?顶多百十元钱。再实施舍饲养羊,还有一笔收入……”

这样的帐郝飚不知已经算过多少次了,在百姓炕头,在田间地头,郝飚与老百姓面对面地谈话、算帐,耐心地将两种生存方式为老百姓做比较。那一次,在吴仓壁乡庙咀村一农户家,郝飚也是这样算帐的:“你一亩地一年能收多少粮?”

“答”年成好的情况下100来斤,年成差50来斤。

“你种了多少地?”

“20亩。”

“累不累?”

“累扎哩,早上4点钟上山,晚上9点才能回来。”

“一年能收多少钱?”

“最好的年头三四千元。”

“一年光景过得好不好?”

“不好。不过,你把地退下来,让我们干什么?我们祖祖辈辈就是种地的,不种庄稼吃什么?”

“栽树种草养羊。退了地,每人还留2亩地,你家5口人10亩地,你媳妇就种得了,你还可以外出打工,一年打上五六个月,也可收入五六千元,还可搞二三产业,山上的草也可卖钱,有了钱,就不怕没粮吃……。”

像这样的“唇枪舌战”在各乡镇,各村庄也在发生着。似乎老百姓的意志与政府的决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这是为什么?

因为1998年县委、县政府果断地提出“逆向开发”战略,做出“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农”的决策。决策的目的是把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传统农耕方式,转变到优先保护生态建设的新的发展轨道上来。

这是一个慎重的、深思熟虑的、经过郝飚及其一班人近二年的调研工作而作出的选择。

1994年,郝飚担任了吴起县县长。在当时的延安市,吴起是一个既偏辟又贫穷的地方。郝飚上任时吴起县年财政收入只有107.2万元。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作为一县之长的郝飚在思考。在这种思考中,吴起县也在探索着自己的经济发展路子。当时,延安市确立的经济发展路子是“南煤、北油、中轻纺。”北部几个县的石油资源已引起了广泛关注。1993年,吴起成立了石油钻采公司。县上在抓石油的同时,抓过烤烟栽培,也抓过苹果栽种,经济效益都不理想。从1996年开始,郝飚带领干部调研。1997年,郝飚担任县委书记职务,调研工作朝着更深入广泛的层次进行。

调研让郝飚对吴起经济发展的路子产生了新的想法。

吴起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县境内沟壑密布,植被稀疏,地貌支离破碎。沟壑密度达每平方公里2.72公里,森林覆盖率只有18.7%,还全是人工林。全县水土流失总面积3693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97.4%,年侵蚀数为1.53万吨/平方公里,属极强度水土流失区。全县平均侵蚀土壤厚度1.2厘米,损失表土5687.3万吨。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植被退化,土壤沙化,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荒漠化趋势加剧。因此,土地贫瘠,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不足,氮磷钾俱缺,尤其是微量元素严重缺乏。全县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0.56%,全氮含量为0.04%,全磷含量为0.14%,几种养分均处于陕西省土壤养分含量分级标准的最低水平,平均亩产能力只有32公斤。

吴起的气候条件极差,水资源贫乏,干旱、风暴、暴雨、冰雹、霜冻等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吴起属半干旱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海拔高度1233至1809米,年平均气漫 7.8 0C,降水量478.3毫米,无霜期147天,北部最短只有96天。降水量年际相对变率为18.9%,极差达517.5毫米。年内降水量多集中在7至9月份,这三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9%,其它季节无效降雨比率较大。这种气候特点决定了吴起极易出现一年内数灾并发的灾害性气候现象。特别是干旱,发生频率高达92.4%,一年内干旱半干旱期长达8个月之久。全县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1736.6万立方米,地下水资量为4391.8万立方米,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为1568.2立方米,低于全国、全省水平。由于土地的贫瘠与自然条件的恶劣,为了生存老百姓便长期倒山种地、广种薄收。特别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群众大面积开荒种地,几乎所有能开垦的土地都变成群众的口粮田。“春种一面坡,秋收一袋粮”成为当时吴起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而且吴起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经营管理粗放,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性、开发性积累极为薄弱,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林牧业发展缓慢,农业(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仍是县域经济的全体,在全县的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所占比重达65%,粮食生产比重达50.5%,而林牧业比重仅占35%。

吴起的生产、生活条件虽然恶劣,人畜增长却极快。据有关资料反映,建国初期全县仅有人口3.75万人,农耕地49.1万亩,牲畜18.5万个羊单位。近50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至1997年底,全县人口增长了2.15倍,耕地面积扩大了2.77倍(最高曾达3.07倍),牲畜饲养量达49.8万个年单位,增长了2.8倍,过度的放牧,使植被刀剧萎缩,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据国内外有关方面研究,就吴起这样严酷的自然条件,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为每平方公里20人,天然草场平均每18亩能承载1个年单位。以此推算,全县568.7万亩土地即就是全部弃耕还牧,也不能与当时牲畜总饲养量的承载量要求达到平衡。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农业生产条件的每况愈下,使农村经济陷入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越牧越荒,越荒越牧”的恶性循环怪圈。全县3791.5平方公里土地,水土流失面积达3693平方公里。每逢冬春季,西北风一起,风沙弥漫。每逢夏秋季“下一场雨褪一层皮,发一回山水满沟泥。”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已到了非治不可的程度。

这是郝飚通过调研掌握的县情,后来他在他的关于建设生态型特色农业的专著《探索“双赢”》中作过更为全面的详细的论述。

治理生态环境,这是国人,当然也包括许多吴起人明白的道理。建国以来,吴起人与全国人民一样,在植树造林方面投入过不少人力和物力。据调查统计,全县从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来,到1997年底累计,造林面积约450多万亩,相当于全县总面积的79.1%,几乎所有能造林的地方全都造过林,至1997年保留林地面积只有93.3万亩,占总造林面积的20.7%,而且70%是灌木水保林,即是成活的树木,也多为几十年如一日的“小老头树”。造林质量差、成活率不高的原因在哪里?主要是没有实行严格的封禁管护,畜啃人伐难以存活成长。用吴起人的话来说,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管好“三口”。这“三口”就是人口,为了吃饭而过度开荒种地。其次是灶口,为了做饭取暖,从山上滥伐滥砍林草。再其次是羊口,过度放牧,使植被越来越差。

要生存,这“三口”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封住的,这是谁都懂得的道理。这是说吴起的生态恢复就没辙了?

有一件事给郝飚很大的启示。19世纪,回、汉因民族矛盾,相互残杀,致使吴起、志丹、甘肃、延安一带的许多地方成为无人区。十几后,许多外出避难的人回到吴起,发现原来光秃秃的山上林草长得郁郁葱葱。这说明吴起大地是可以恢复生态的,只是需要时间和条件。

郝飚是个学者型官员,他读过许多生态学方面的书籍,书上的知识证实了他悟出的一个道理——生态的恢复是有规律的。郝飚把这个规律叫过程,他说:生态恢复有个过程,地上先结一层黑壳,这个黑壳实际上是苔鲜。有了这层黑壳,再栽种灌木就容易成活。灌木根系发达,能保肥保水。灌木长成后,再在灌木丛中栽乔木,乔木方易活。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封山禁牧。否则,不要说开荒种地,单是羊子踩过,都可能破坏那层黑壳。郝飚的这个说法没错。在去吴起前我也曾翻阅过有关资料,在一个资料中共和国第一任林业部长梁希曾也说:“封畜”是一种最经济的办法,“封畜要实行三禁:禁砍柴、禁放牧,禁开垦。”生物专家们认为封育而成的天然林更容易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因为,它的生态过程包括土壤、植物、动物、菌类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专家们还认为:封育10万亩天然林与营造10万亩人木林的生态价值是绝对不能等同的。这是因为生态系统的自然演变是生物进化的自然过程。森林和草木按其自身的生物、生态学特征有自然萌生、发展、衰亡和再生的规律,而这种自然演替是通过种群间的竞争实现的。

郝飚找到了封山禁牧的理论和实践依据。然而,封山禁牧后老百姓的生计问题又如何解决?这个答案是郝飚在调研中打到的。

五谷城乡五谷城村马崾峡村地处白于山区腹地,从1984年起,他们实行封山育林、种草养畜,并利用畜牧业和工副业牧入反哺农业,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开展流域治理。至1997年底,全村基本农田面积达320亩,人均3亩,人工牧草面积1200亩,人均11.3亩,林地面积达2360亩,人均22.3亩,森林覆盖率达47.7%,高出全县平均水平28.5个面分点。1997年,全村人均产粮750公斤,纯收入1200元,分别高出全县平均水平值的475公斤和493元。

新家乡杨庙台村的许志周于1994年卖掉长期散牧的70多只土种山羊,从银川买回一公一母两只小尾寒羊,到1998年3月,他的羊已繁殖60多只,获利2万多元。许志周实施舍饲养羊,既没耽误农活,还增加了收入。后来,他用养羊收入的钱在山坡地建起杏果园,又把家中70亩地全种上牧草,每年的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

这一村一户的实践让郝飚看到了绿色革命在吴起的路子。

用郝飚的话说:“为了让吴起人换一种活法”,县委、县政府做出了退耕还林(草)舍饲养羊的决定。

这无异于一个惊天炸雷。中国农民千百年来就靠土地上刨食为生,“不让”种地,又何以为生?“不让”养羊,钱从哪里来?不仅老百姓想不通,许多党政干部也想不通,甚至一些领导干部也想不通。

郝飚明白,这很正常,这毕竟是一场革命,是革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命,也是革传统观念的命。人们的认识得有个过程,要缩短这个过程,就必须做大量的工作。而这个工作的主要方式就通过各形式开展强势宣传,召开各种会议,让大家通过争议,统一思想。据郝飚回忆,像这样的会议仅县委常委会就开过8次,每次会议上争论都很激烈。据吴起县考评办主任李富回忆:“在一次县委扩大会议上,讨论相当激烈,几乎吵起来。”

各种讨论会,统一思想的会从县上一直开到乡上、村上、组上,许多人还是不能理解。1998年5月,县委、县政府的“封禁令”一发布,整个吴起都沸腾起来。吴起镇金佛坪村的强生荣老汉放了一辈子羊,听到这个消息后,一下子从炕上跳起来,他指着干部就骂:你们这些公家人,吃饱了没求事干,又来日踏群众。不让放羊,那干啥?吃啥?我爷爷就是放羊的,我也是放羊的。我就是不处理羊,我将来还要让我孙子放羊,孙子的孙子也要放羊。一些群众骂县委、县政府,骂干部:“还说郝书记是个清官,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不是吃了疯猫肉了!”“你们还是不是共产党?还让不让人活哩?”晚上,有人把县委、县政府贴在墙上的“封禁令”撕下,扔在地上,再狠狠地蹂上几脚。干部把情况反映到郝飚那里,问:“怎么办?”郝飚答:“再贴。”

贴也白贴。胆大的照样上山放牧。干部去丈量土地,有人拽走丈量绳,有人折断钢尺:“这是我的土地,土地30年不变,你有什么权力不让我种地?”有的群众还将做工作的干部赶出村,有人甚至把羊赶到乡政府的院子里。

十年过去了,谈起这个工作的难度,许多干部还颇有感触。吴起县考评办主任李富说:“我在乡上干了26年,这26年的工作总量都不及1999年至2001年这三年的工作量大。白天丈量土地,晚上给群众做工作。我当时在薛岔乡,这个乡有9个行政村,102个村民小组,每个行政村,每个村民小组我都开过会。我在薛岔干了10年,与那里的老百姓处得相当融洽,但在这项工作中老百姓翻脸了,连我也骂。”

有人还到市里去告状。

一些上级领导也认为吴起的书记、县长是“胡日鬼哩”“是心血来潮。”

郝飚感受到一种沉沉的压力。他豁出去了:“红色革命年代,吴起那么多人掉了脑袋,我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算哈?大不了把我撤职。”后来再谈起这件事,郝飚说:“这个做法不但在吴起适用,在类似吴起地理、地貌、气候条件的其它县也适用。你就是把我处分了,还得为我平反。”也许郝飚当时就是靠这种自信支撑着。

也许由于这项工作的难度实在太大,吴起县不得不自上至下打一场立体战。县乡领导亲自挂帅,主管领导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全县干部齐抓共管,逐级落实任务。从落实地块、作业设计、工程整地、苗木栽植、管护抚育、检查验收等五一节都形成一级向一级交帐,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格局。回报艰辛付出的是成绩。到1998年底,全县14个乡镇163个行政村实现了整体封禁,23.8万只土种山羊被陶汰。这其间为了保护农民利益不受损,县上先后拿出3000多万元扶贫贴贷,扶持发展小尾寒羊。1248各县级领导和党员干部还同农民结成“羊亲家”,扶持农民的养羊业,极大促进了全县以小尾寒羊为主的养羊业的发展。养羊户由过去的18%发展到72%,全县舍饲养羊发展到24.1万只。

1999年8月5日,朱镕基总理来延安视察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提出“建田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16字措施,吴起县的绿色革命迅速地被推向一个更深的层次。这年秋,全县一次性将25度以上的155.5万亩坡耕地退耕到位。

有人问吴起县退耕还林的成功经验是什么?一位县级领导干部答:“接力棒一任传一任,一张蓝图绘到底。”这是吴起县许多人的共识,薛占海也曾说过类似的话,他说:“洛川苹果不是哪一届领导栽出来的,是从1947年开始,一届一届地育出来的。”

事实确实如此。自1998年至今的10年中,吴起先后有四任县委书记任职,从第一任郝飚起,到第二任师合林,第三任薛占海,第四任冯振东。以郝飚、师合林为首的一届班子实现了“封得住、退得下、还得上”的目标。以薛占海、李建民为首的一届班子提出了“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目标,他们坚持“封育与治理并重,管护与开发并举”的工作方针,在不断强化“全封禁、大治理、强管护”措施的同时,及时把工作重点调整到巩固提高上来。实行了“三个转移”,即由过去典型治理向全国治理转移,由过去只重视工程措施向工程与生物措施并重转移,由重治轻管向治管并重的转移,进一步完善了生态建设的措施,进一步提高了生态建设的技术和质量。以冯振东、王彦龙为首的一届班子按照“补填、抚育、提高”的思路,提出强化林份结构的调整,加快生态产业开发,坚持不懈地抓好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提高的实施措施。我是到达吴起的第二天见到现任县委书记冯震东的。这位去年才到任的年轻人显得沉稳老练而又朝气勃勃,谈起生态建设的话题,他说:“我们提出的口号是‘打造绿色吴起,建设温馨家园,实现第二次跨越。”接着他谈了具体实施办法,他说:“要把生态环境提到更高水平,围绕县城,打造100平方公里国家第一个退耕还林公园;对过去所造的林进行林份改造,在灌木中栽种乔木……”据我了解,他的许多想法正在逐步实施中,有些己初见成效。正是因为这几届班子一届接一届,有力拼搏,吴起的绿色革命才能不断发展提高。

这场绿色革命带给吴起的变化是巨大的,有人著文归纳为五大变化: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效益初步彰显。昔日荒山秃峁渐渐披上了“绿装”,漫山遍野长满了紫花苜蓿、柠条、沙棘、沙打旺、山杏、山桃和野草等,生态环境开始向良性转变。全县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200余平方公里,治理度由1997年的39.7%提高到52.4%。土壤年侵蚀模数由1.53万吨/平方公里下降到0.54万吨/平方公里。林草覆盖率由19.2%提高到62.9%,森林覆盖率由13.2%提高到38.2%。

区域小气候正在形成,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全县干旱、暴雨、冰雹、霜冻、大风等自然灾害明显减少,5级以上大风由年19次降为8次。良好的生物链初步恢复,野鸡、野兔、猫头鹰等多年少见的飞禽走兽重新出现。通过对白豹镇工程区水土保持效果监测,与该区多年平均径流量3.12万立平米/平方公里相比较,2003年减少径流84.56%,2004年减少径流74.13%;与年冲刷量0.677吨/平方公里相比较,2003年减少冲刷量98.35%,2004年减少冲刷量98.85%,重点治理区一般降水已难以形成径流,基本实现了洪水不下山、淤泥不出沟。

农村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农业经济走上良性发展道路。农、林、牧三业用地比例由1997年的60:34:6调整为9:66:25,传统的畜牧业和林果业由副业变为主业。去年,全县舍饲养羊子饲养量突破40万只,其中存栏25.4万只,养羊户覆盖率由过去的18%提高到72%(占从事一产农户的89%);全县累计种植人工牧草127万亩,保留面积96万亩;发展山杏、山桃100万亩,成林35万亩。2004年,该县农民群众仅从草畜业和林果业中就拿回收入1019元,占到人均纯收入的54%。

群众观念不断更新,生产生活方式明显转变。退耕还林几年来,广大群众治山治水已成为自觉行动,建设生态、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退耕治理前,全县90%以上的农户做饭用羊粪、驴粪等做燃料,现在已由烧柴(粪)为主向综合利用沼气、煤、液化气等转变,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正朝着文明的方向迈进。

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全县大面积退耕后,该县通过大力培育开发农村主导产业、发展劳务经济等多种方式,使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以143元的速度保持稳步增长,2004年,除过退耕还林政策兑现补助金之外,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889元,较退耕前的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87元净增1002元。

这种变化从一踏进吴起界我就感受到了,县城变阔了,变漂亮了。山野变绿了,绿得让人陶醉沉迷。最让人惊喜的是在山间沟壑徜徉,野兔不时地窜出窜进,山野鸡不停地飞起落下。在那片绿意盎然的山坡上,竟开放着我数十年不曾见到的山丹丹花,是那样的妖艳,那样的迷人。而让我最为震撼的是在一册图书上看到的一张照片,那是张卫星追感影像图,绿色吴起像一片绿叶飘落在黄土高原上,是那样的醒目,那样的令人欣喜、振奋。

二、既要“被子”也要“票子”

2003年,吴起县提出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战略口号。

对于这个口号,时任县委书记的师合林是这样解释的:“所谓生态建设产业化,就是在生态建设中,把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林草产品作为产业开发来经营,坚持适地适树(草)的原则,遵循生态演替规律,在突出林(草)生态保护功能的同时,立足于转化利用,进行科学规划,规模经营,使之形成生态资源优势,并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撑,最大限度地转化利用生态建设的成果,使之形成特色产业。”

在绿色革命向纵深发展之际,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战略口号?

时任县长的薛占海是这样回答的:“退耕还林8年后,仍然没有稳定的致富产业,农民就会返贫,退耕还林就会出现反弹。所以,就吴起而言,没有产业,农民难富,农民不富,生态难保。如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现退耕还林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目标,从吴起的实际出发,必须打生态牌,念草畜经,吃特色饭,走生态立县,产业兴县”的路子。

在我采访薛占海时,对于这个问题他又作了这样的补充:8年后国家停止钱粮兑现后,农村没有新的产业替代,农民没有稳定的收入,势必会造成毁林复显的反弹现象。宁夏的西吉县于1982年实际退耕还林,在全国很有影响,是联合国抓的项目,就因为后续项目没有上去,全部复耕。只有走“生态立县,产业兴县”的路子,说得再具体一些,只有把生态建设作为一项大产业来经营,不断创新制,推动生态建设和产业开发协调发展。就是要用产业化的思维谋划生态建设,自觉遵循生态演替规律,充分发挥当地土地气候优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大力营造林份结构合理的生态经济复合林、藏富于山、奠定生态资源开发的基础,在改善生态、保护生态的同时,本着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逐步科学开发利用生态资源。也就是说,要围绕生态抓产业,做大产业保生态,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从根本上解决国家要“被子”与农民要“票子”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这是一个很具战略目光的发展思路,也体现了决策者极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决策能力。

围绕这个发展路子,吴起县委、县政府从县情出发,提出了以草畜业为主的“避灾”农业。他们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增收为核心,制定了“县上抓龙头、乡镇建基地、农户抓种养、部门搞服务”的工作措施,提出“突出抓好草畜业,发展壮大林果业,兼顾高效设施业”的发展思路。

这个发展思路密切联系了吴起的县情,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师合林在一篇文章这样抓草畜业和林果业的理由:“草畜业和林果业是我县的特色优势产业项目。草畜业既是群众增收致富的短平快项目,又是一项朝阳产业项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草畜业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它关联度大,前连加工、包装、贮运、饮食服务业,后带种养业,产业链活跃,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就业,达到一举多效之目的。一方面,通过种植牧草使裸露的地表实现快速郁闭,提高荒山荒坡的抗径流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发展牧草,以草促养,以养促草,草畜联动,循环发展,能够实现生态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以舍饲养羊为主的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林果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周期长、见效慢,是一项后续产业,但作为国土生态安全的主体,必需大力发展。因此,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必须把草畜业和林果业的开发寓于其中,牢固树立‘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理念,正确处理改善生态、保护生态和开发利用生态资源的关系,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在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中,发展壮大产业,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生态特色经济。”

有关吴起生态建设的资料,我翻阅过不少,其主要作法可以归纳为四点:

其一是抓规模。有规模就有产出,就有效益,这是吴起人的共识。在主导产业开发上,吴起确立了“三个百万基地”(百万只优质肉用羊基地、百万亩优质牧草基地、百万亩沙棘杏果基地)建设目标,他们积极采取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结对子帮扶等办法,集中扶持,重点发展,使以羊子为主的草畜业和以沙棘、山杏为主的林果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到2006年底,全县羊子饲养量达40.6万只,其中存栏23.3万只,吴起县被国家商务部确定为“国家活体羊储备基地县”;累计种植人工牧草127万亩,保留面积96万亩,是全国人工种植紫花苜蓿面积最大的县;栽植山桃山杏125万亩,挂果面积达35万亩;营造沙棘188万亩,成林面积125万亩,是全国沙棘面积最大县。

其二是扶龙头,拉长了产业化链条。在发展农村主导产业中,他们牢固树立了抚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产业、扶持产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着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先后组建了圆方集团公司,引进了延河、紫瑞两家草产品加工企业和香港华锦园沙棘系列产品加工企业,从而形成了一个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变现能力和经济效益。

其三是稳林果,坚持多元化发展。在林果业发展中,他们着重抓好了现有沙棘、山杏、山桃等经济林果的托盘抚育、改造嫁接,先后建成万亩沙棘示范园12个,建成高标准经济林果园6万余亩,调整优化林份结构12万亩,全面提高了经济林果的质量和效益。与此同时,他们还加强普及高效农业、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大棚、小弓棚,积极推广地膜种植、大垄沟种植等技术,从多方面提高了农民的增收渠道。产业开发的实施,使国家要“被子”与农民要“票子”的矛盾迎刃而解。

其四是抓管理,做到了社会化服务。在发展产业中,他们把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产业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狠抓良种繁育、疫病防治、技术培训等服务工作,先后建起了12个乡镇羊子集散市场,组建了羊子千人营销队伍,配置了饲草收贮、加工机具,建立了信息网站,成立了各种协会组织,从多方面加强了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产业的发展让老百姓走上了一条勤劳致富的道路,也促进了退耕还林向更高层次的发展。2007年元月11日的《延安日报》上有一篇报道很能说明问题:

“吴起县通过工业经济的强大反哺能力,强力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初具规模。特别是迅速发展起来的羊、草、沙棘、洋芋等特色产业,不仅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形成了基地,还通过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延长了产业链,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据统计部门提供的最新数据,2006年吴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98元,较上年净增212元……”

其实,这是个保守数字。在长城乡双海涧村乡长刘为浩告诉我这里农民人均年收入5000至6000元,这个数还是除去各种消费的纯收入。村支书李志战也告诉我他与妻子年收入一万多元,全家年收入六七万元。据说这里的农民所说的纯收入,是指自家的各种收入,是不包括每年国家兑现的退耕钱和米的。

“生态立县,产业兴县”的路子,既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退耕还林工作的进一步深化。至2007年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37.19万亩,吴起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的一面旗子。先后被国家林业局、水利部、财政部等部委确定为“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全国造林先进县”、“全国退耕还林与扶贫开发结合试点示范县。”

三、金涛澎湃铸辉煌

在吴起,只要你踏出户外,随处可见被老百姓称作“磕头牛”的采油机,那红色的机身掩映在一片片绿涛中,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石油业亦是吴起人引以骄傲的一大产业。吴起人把其称为“金色革命”。

吴起的石油起步于1993年。那时吴起的年财政收入有402万元,财政状况是捉襟见肘。

凭着借贷的3万元和租赁的3孔窖洞,这一年3月,吴起石油钻采公司呱呱坠地。也许说来令人笑掉牙,这所谓的公司只有六七个人,既无先进的装备,更无先进的技术,有些公司员工连抽油机都没摸过,仅有的只是从长庆油区协调的两口旧井。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年年底,钻采公司竟生产出原油1.5万吨,实现税金431万元,比全县的年财政收入还要多。这真是天上掉下来个金元宝,让人们惊喜异常。惊喜中人们猛醒:吴起的脱贫出路在石油,吴起的崛起在石油。

这样,石油就作为县域经济的龙头企业被放在优先发展的位子上,这是1994年的事。县上还提出了“立足基础,科技引路、稳扎稳打、全面突破”的指导思想,吴起石油业开始了自己的攻坚之旅。

谈起吴起石油这个时期的发展历程,郝飚至今记忆犹新。他说:“1982年,为支持和帮助延安老百姓脱贫致富,国家石油部针对延安浅油层、低渗透、低产出、不宜大规模开采的状况,经国务院同意,允许并鼓励延安地方参与石油开发。1986年,石油部在延安召开了石油工业座谈会,并形成纪要‘石油资源归国家所有,延安地区资源的开发委托延长油矿管理向统一管理,生产和经营可以由地方承包,使地方受益。这实际上是中央对延安老区在经济发展中的政策倾斜,对促进老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估量,延安人民感受到了这缕阳光的温暖,先后有10个县成立了钻采公司,开发石油。吴起石油业的启步阶段是艰难的,特别是1997年至1999年,石油开采量一直徘徊在四五万吨左右。原因是许多地方勘控有油,打下去却成了干井。我们很着急,请来专家‘会诊。专家们建议:提高开采工艺、加深打井的深度。我们依照专家的话去做了突破,达到10万吨。2001年达15万吨。”

2003年,是吴起县石油业开发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这一年,吴起县确立了“工业强县”战略,把石油工业摆上了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加大了石油开发的力度。

石油业的开发,一靠丰富的石油储量,二靠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吴起钻采公司在开发中,按照“抓勘探、增储量;攻技术,促产量;强管理,降成本”的发展思路,一手抓勘探,一手抓开发,努力扩大产能建设,积极筹备资源储量,以提高钻井命准率、精细采油工艺为切入点,走“科技兴油”之路。同时,他们还狠抓内部管理,不断深化改革,在克服了资金、资源、电力供应等诸多困难之后,使原油产量达到43万吨。

随着石油业的不断开发,资源紧缺成为主要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关系到科学开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吴起钻采公司在解决这个矛盾中“以技术创新为依托,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指示精神,正确处理长远与近期、局部与大局、发展与效益、开发与环保的四个关系,明确提出以技术保产能、促产量、增储量,以开发环保来保协调发展的战略。该公司根据吴起的实际,沉着应对勘探中所遇到的各咱矛盾,合理调整开发思路。他们在解决有利区块少与规模开发之间的矛盾时,着眼长远,把握工作重点,加快工作节奏,积极打好主动仗。与此同时,公司还大力实施资源扩充战略,一手抓区域勘探,一手抓扩边开发,走边探边采、探采一体化的发展路子。在区域勘探上,公司利用现有的地质资料,稳中求进,在未开发的边界地区打扩边探采井,增储量,上产量。同时还大胆甩开钻探,在交付验收的物化探工区内优选异常区块,打探井、拓区块,找资源。他们采取“圈团式、条带式、网覆式”的开发模式,主要沿头道川、二道川、三道川、洛河川、白豹川、小涧川、脚窄川沿岸,进行大面积钻探,基本控制了洛河川以南的剩余面积,使资源拓展获得了战略性的突破,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起石油钻采公司坚持以“精研究、准决策、细管理”为准则,以提高收采率为科技研究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以提高油井的利用率和生产时效为目标,正确处理发展和效益、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开展了科学与生产相结合,攻关与引进相结合的“两个结合”,开展了注重科技成果转化、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推广,注重各类技术的配套与集成的“三个注重”,并将技术的研究目标按难易程度、用途广泛程度及见效率等要素,分成改进项目,攻关项目和课题研究三大类进行分类研究,互补互进。同时,公司还高度重视同全国各油田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大胆引进先进工艺,使油田开发的科技含量明显增大

当然,对于石油开发而言扩大区块亦很重要。薛占海谈到这一点时颇有感触,他说:“对于吴起而言,要走工业强县之路,就是要做大做强作为龙头产业的石油业。我们在石油业的开发中是做了许多工作的,亦包括区块的扩大,既要维护国家利益,又要争取地方利益,我们是费了好多心血的。不过,我们的付出是有回报的,至2007年我们的区块从127平方公里增加到2100平方公里,我们能成为陕北地区20个钻采单位的老大,这一点很重要。”

正如薛占海所说,自2004年后,吴起的石油业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每年原油产量以30万吨速度递增,2005年一举突破100万吨大关。至2007年,吴起采钻厂共有生产井3108口,累计生产原油640万吨,拥有资源面积2100平方公里。

2005年,陕北各县石油采钻公司统一上划,归属陕西省石油管理总公司管理。然而,在这12年中,石油业对吴起县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巨大的。它让吴起迅速崛起,从一个固定贫困县一举成为经济强县。2007年财政收入达到23.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3.9亿元。薛占海在总结石油为吴起带来的好处时这样说:“石油工业的崛起和发展,壮大了县域经济实力,增加了财政收入。吴起石油钻采公司从组建以来,累计上缴税金9.7亿元,实现利润17亿元,为县财政提供的收入占84%以上,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财政收入的‘台柱子。吴起由一个‘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成为全市的‘经济强县、工业大县、财政富县,县域经济提升速度跨入全国最快百县(市)行列,人均财政收入位居全省第一位,主要得益于石油工业。

石油工业的崛起和发展,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了主导产业开发。2003年以来,我县利用石油工业奠定的财力基础,坚持“工业反哺农业”的思路,累计投入农村各项建设资金5亿多元,新修二级、三级油路,乡村四级砂石路和村组道路1000多公里,拉通了全县的到户农电,加强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能源建设、通讯建设,农村的基础条件得到全面改善,行路难、用电难、上学难等问题得到全面解决。着力发展以羊子、牧草、沙棘山杏为主的农村主导产业,扶持培育了圆方集团公司、延河草业公司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村主导产业初具规模,产业化雏形初步形成,为“三个百万基地”建设创造了条件。

石油工业的崛起和发展,带动了二、三产业,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石油开发以来,相当一部分农民围绕石油开发,从事运输、餐饮、加工、劳务等工作,壮大了非公有制经济规模,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每年农民人均从钻前工程中收入达100元以上,全县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达到2.5万人,农村人口减少到7万人。

石油工业的崛起和发展,改变了城市面貌,繁荣了城市经济。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我们采取项目争取、财政投资、招商引资等形式,2003年以来累计投入城建资金10.8亿元,加强了城市重点项目建设,改善了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品位全面提高,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目前,全县城镇人口已达5万人,占总人口的40%。

石油工业的崛起和发展,减轻了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2003年以来,吴起石油钻采公司安置大中专毕业生、特困家庭子女、复转军人1460人,接收了原石化厂下岗职工123人,兼并了电影公司等停业单位,员工人数由2002年的1264人增加到目前的3074人,增加就业岗位1810个,既减轻了政府的就业安置压力,也为社会稳定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

要我说石油对吴起最大的益处在于人的思想观念的变革,吴起人实现了一个大跨越,从传统经济的羁绊中跃向市场经济。吴起这条“鲤鱼”凭借资源的优势,凭借自己的奋力拼搏,跳过了龙门,成为一条腾飞的蛟龙。我看过一则报道,就可以佐证。

吴起县坚持解放思路、优化环境,贯彻实施、开放带动、项目带动战略,紧紧围绕优势产业策划项目,努力实现招商引资的新突破。2006年签约招商引资合同项目10个,引进资金3.11亿元,实际到位1.46亿元。

近年来,吴起县把招商引资工作摆上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

在招商引资上,吴起县牢固树立、环境第一、企业为主的招商观和诚信至上,善待企业的服务理念。致力于创造优志诚信的政策环境,对客商从税收、用地、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惠。对客商的地方性收费项目能缓则缓,能减则减,能免则免,对主导产业,开发用地无限提供“三通一平、善待客商,提供客商来吴考查项目的全部交通、食宿费用,并提供科研开发经费和配套设备……”

报道体现了吴起人强烈的商品经济意识。正是这种意识使吴起人懂得了只有强大的工业产业才能强县。因此,他们才能千方百计做大做强这一块;才能设方想法招商引资;才能建立以石油、农产品加工,建材业为主的工业体系;才能有经营生态的理念和实践;才能舍得在一年中为圆方集团注入资金2100万元。如今的圆方集团已成为全国扶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亦是陕北首家获得出口自营权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团已拥有吴起醋业、羊肉加工厂、沙棘保健草厂等11个分公司(厂),拥有固定资金6000多万元,职工550人。成为一个集农、工、贸、科为一体的民营企业,也是全县草畜、杏果、沙棘、粮油等农副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产业。其产品已走出海关,广受世界各国消费者青睐。这也可以作为一个佐证吧!

四、建设温馨家园

“走进吴起县的乡村农户,可见一排排一院院整洁、漂亮的新型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树间,农家之间道路相互畅通,村有卫生室、文化室、休闲娱乐的广场等设施;农民家里所需的电器应有尽有,自来水接到了厨房,做饭有沼气,洗澡有太阳能,农家小院周围还设有猪圈、羊圈和种菜园子,看病有合疗,子女上学免费。美得很。”这是有人用羡慕的口气向我介绍的吴起新农村,当时我半信半疑。在我印象中的吴起农村是一派破败的灰色的图案。当我真正踏进吴起县的新农村,那份吃惊,那份羡慕真是无法掩饰的。

笔直、整洁的水泥街道,两旁绿树红花相映。一排排整齐、漂亮的房舍纵横有序地排列着。紧接着房舍的是一个很大的农民广场,广场上怒放的鲜花围绕着新修的篮球场和一排健身器材。村后的山坡上绿树葱郁,村前是一座高耸的大山,山顶上明长城如卧龙一般时起时伏、蜿蜒曲折地向前延伸着。那虽然残破且不失巍峨的峰火台透着历史的苍桑高高地耸立着。

我在飞机上腑视过美国的农村,那如图案画一般的漂亮村庄,曾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我见过日本的农村,那掩映在青山绿树中的山庄,曾让我羡慕不已。

在吴起县我看到的这个叫做长城乡双湾涧村,让我感受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听到了陕北日渐崛起的步伐。

长城乡乡长刘为浩告诉我,双湾涧村共32户,全是移民。每户住宅面积118平方米,还有生活区,每户占地1.3亩。

踏进村民李万林的小院,没想到院子里也辅着彩砖。院子中央有一园子种着西瓜,已硕果累累。从左侧一道小门进去,便是生活区。这是有利用沼气冲洗的水厕牛圈、羊圈、杂物间。还有一个蔬菜大棚,大棚内种着西红柿、茄子、辣子、玉米,红绿相间的果实,装扮出一幅丰收在望的美丽画面。

住宿区与生活区是分开的。我在一张报纸上看到过吴起人建设新农村的规划理念:首先从转变群众的生活方式入手搞规划,将住宅区和生产区彻底分离一次性规划到位,杜绝了人畜混居的、脏、乱、差现象,从根本上革除了陈规陋习和传统观念。其次从整体布局入手搞规划,将住宅区同山、水、田、林、路、电、通讯、能源和产业布局一次性规划到位。在我所见到的新农村中,他们的规划理念变成实现了。

住宿区的房子是装修过的。瓷砖铺地、墙壁雪白,一进客厅门便是一面很大的镜子,几乎客厅内的所有活动都可以映入其中。客厅顶上是一个十分漂亮的吊灯,客厅四周陈放着皮质沙发和电视等城里人应有的电器和家俱。客厅左侧是厨房和餐厅,右侧是卧室,审视着这颇为豪华的住宅,我想起了吴起人爱说的一句话:“看把你享福得跟乡里人一样。”

谈话间,主人端上来两盘西瓜和香瓜。这是从村子下边的大棚中现摘的。西瓜特甜,香瓜贼香,我已有好几十年没有说到如此香甜的瓜了。长城乡乡长刘为浩告诉我:“这里是延安最北部,接近毛乌素沙漠,土地多属盐赋地。大棚内的瓜草地是经过改良的,修新农村时把山上的土推下来造了这些地。乡上的棚栽业是从去年开始的,搞了32个小棚,种瓜菜。一个大棚一年可收入一万元左右。有家农户一分4厘地收了2000元。这里的土地适宜种土豆、瓜果和玉米,农民人均年收入五六千元。”

村支书李志战插话说:“还是共产党好,没有共产党,还能住上这么好的地方!”

村民李志彪说:“从我记事以来,没有比现在更好的事了,学生上学不要钱,还管饭。过去一满吃不饱。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吃糠咽菜长大的。那时,我常出门在外,一次回到家,母亲为我做了一顿细糠饭。我坐在炕上吃,几个姊妹站在炕下馋涎欲滴地看。我吃不下去了,母亲说:“吃你的,不要管他们”,我愈发吃不下去,我知道母亲心里比我更难受。

双湾涧村的见闻,让我想起了从延安来吴起时的心里感受。一进入吴起县境,一座座漂亮的村庄让我吃惊。那些村庄所有的窖檐、墙头、大门都是用琉璃瓦装饰过。一个村庄一个色调,要嘛全是朱红色,要嘛全是铁灰色。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发光,远远望去如宫殿一般显得富丽堂皇,让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让人直想停车进入其中一饱眼福。

五谷城乡麻白村西台村就是我抵制不了这种诱惑走进去的。这亦是一个移民村,显得富丽堂皇的13排窑洞建成不久,有些移民户还未入住。我见到的是已入住的村民崔生保,他显得十分激动:“我原住在后损沟,叫湫沟,只能看见一线天。最早住的土窑塌得住不成了,盖了三间烂房子。村上不通电,点得是煤油灯。路是羊肠小道,以后修得可以通三轮车了,但是土路,一发洪水就冲烂了,年年补修,年年烂。我儿子开三轮车,路不好,坐三轮车的人害怕得用大衣把头蒙住。移住到这里,交通方便,班车多,方便得很。这里通电,一看上电灯、电视,高兴得就没法说,心想我这老汉这辈子还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是不是做梦哩?‘5·12四川大地震后,我们一帮老汉、老婆坐一块闲说,老了老了,还能看上电视,坐到家中就能知道天下大事,这世道真好。”崔生保老汉的话让我想起了薛占海告诉我的一件事:一次长城乡墩坂村的一老汉高兴地对人说,我终于见到江泽民了!别人问,你在哪里见的?他说在电视上。原来老汉的村上通了电,第一次看上电视,激动之中一时把话说不清楚。

村民们情不自禁地称赞世道好,是因为他们有对比。乡上的同志告诉我,2002年前,这里的百姓几乎都住着土窑洞,由于年久失修,加上土壤沙化严重,土质松软,逢到下雨下雪,窑洞内就开始渗漏水,大片大片被浸湿的泥土从窑顶上往下掉,有时还会掉大块大块的土疙瘩,砸烂锅打破缸都是常有的事。在这样的天气里,晚上人都不敢睡觉。2002年前,全乡每年都有七八个人被房屋塌死。

改善群众生存条件和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是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而提出来的。2003年,县委、县政府围绕退耕还林8年后怎么的问题,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大讨论,并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的思路。2007年县委、县政府又提出了“打造绿色吴起,建设温馨家园”的发展理念。他们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途径,把巩固提高生态建设成果与基本农田、产业、新型民居、小城镇、基础设施、移民搬迁、农村能源建设及各项事业建设相结合,用八大措施来实施。

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吴起县按照人均实现2.5亩基本农田的目标,本着“近村庄、近水源、近道路”的原则,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主要措施,制定出台了新修一亩高标准农田县财政根据实际情况补助300-500元的激励政策,并要求各乡镇根据财力制定了相应的配套补助政策,从而调动了广大农民兴修农田的积极性。2003年以来,他们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累计列支8000万元用于农田建设,新修基本农田19.8万亩,新建淤地坝278座,累计基本农田已达29.3万亩,实现了人均2亩基本农田的目标,很好地解决了农林争地的矛盾。

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和生活条件。2003年以来,吴起县按照“项目带动,财政扶持,群众自筹,资金捆绑”的办法,集中精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仅县财政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就达5亿多元,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这包括移民搬迁工程、道路建设等。2003年以来,全县累计移民搬迁12065人,建成在础设施齐全的移民新村34个。累计投入资金2.47亿元,新修二级、三级柏油路201.65公里,新修乡村四级砂石路526.6公里,新修石油生产道路780公里,拓宽改造乡村道路600公里,实现了县乡道路柏油化、农村道路主干线四级砂石化的目标。为了彻底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吴起县将人饮工程的补助标准提高到2500元,加快了人饮建设步伐。全县已打井建窖2156孔(眼),累计达到了11698孔(眼),解决了6.1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在农电建设中,吴起县采取电力部门争取一点、财政补助一点和群众自筹一点的办法,县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架设农电线路510.7公里,安置风力发电机340多台,使农电入户率达到98%以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强,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速了产业化进程。

猜你喜欢

吴起
吴起的悲剧
吴起的悲剧
吴起杀妻
吴起:打败你的不是我,是你的双眼
中国退耕还林第一县的“炼金”记
植物爱好
家庭不是追求成功的铺路石
逃兵
吴起杀妻
吴起:起起落落成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