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翼翼归鸟—论陶渊明的生命境界及宋词人的心仪瓣香

2009-01-14周建梅

学理论·下 2009年12期
关键词:辛弃疾陶渊明苏轼

周建梅

摘要:东晋诗人陶渊明历经人世的艰难困苦,终于抵达和谐圆融的生命境界,这样的生命境界呈显在他的诸多诗歌中。宋词中和陶渊明相关的意象非常之多,宋代词人欣赏并企慕抵达陶渊明之生命境界,在这些词人中苏轼和辛疾弃是其典型个案。

关键词:陶渊明;生命境界;宋词人;苏轼;辛弃疾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2—0124—02

人需同自然、社会、他人达成和谐,更需在一己内面世界中达成和谐,否则冲突不已的生命将成为与存在原义相悖的负值,圆融和谐的生命境界已成为文明道路上追索不已的人类永恒的文化乡愁。如何使生命抵达和谐圆融之境,人文学家们各有悟解,其中有些并不能真正实践于我们的现实人生,如庄子的逍遥游图景不可谓不超迈高远、自由自得,但它只能是一种飞翔着的诗意理想,找不到现实停靠的枝头。与庄子相比,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方式更具有人间性和现实操作性,“陶渊明是酷爱人生的……他由这种积极的合理的人生态度而获得他所特有的与生和谐的感觉。这种生之和谐产生了中国最伟大的诗歌。他是尘世所生的,是属于尘世的,所以他的结论不是要逃避人生,而是要‘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陶渊明仅是回到他的田园和他的家庭的怀抱里去,结果是和谐而不是叛逆。”[1]130因此有学者说“陶渊明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和中国文化上最和谐的产物。”陶渊明为尘世中陷入苦难淤泥的灵魂提供了一本福音书。

陶渊明圆融和谐的生命境界亦是来自于艰难困苦的人世间,“鸟尽废良弓”、“无路之不涩”,是陶渊明对官场和政治的基本认知,他亦同样感受着人终将被死亡终结全部可能性的精神深渊:“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适见在世中,奄去无归期。”“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陶渊明《形影神》),对于陶渊明与众人相似的思想起点朱光潜先生谈道:“谈到感情生活,正如他的思想一样,渊明并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人,他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我们读他的诗,都欣赏他的‘冲澹,不知道这‘冲澹是从几许辛酸、苦闷得来的。”[2]293在他的诗文中我们既能感受到生命终点的冲澹静穆,亦能体味到其过程中的悲和惑,他的起点与我们这些受尽沉沦之苦的芸芸众生是相同的,所以“在对人生解脱问题的探索中”“找到了自己所特有的归宿”[3]362的陶渊明对众生的世间良好生存很具有参考意义,这就无怪乎后人往往将他作为人格样板和生命智慧的取资对象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关于这首诗,前人曾论过望南山和见南山的区别,其实并不仅仅是语汇使用的区别,更是其中所体现出的生命境界的区别,“望”表暴出无家之人苍皇觅家的急切与惶然,“见”则显现出时时处处携带着生命原乡之人悠闲自得的情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其闲远自得之意,直若超然邈出宇宙之外!”(蔡宽夫《蔡宽夫诗话》)这样的人焦燥干巴之气远离了他、汤火自煎之苦远离了他。“拾遗句中有眼,彭泽意在无弦”(《山谷集》卷十二《赠高子勉》),陶渊明终于能够在北窗下弹奏那把意念中的无弦琴了,他的生命终于能够散发出生命和宇宙并奏的和谐乐音了。现代美学大师宗白华赞叹道:“大诗人陶渊明的‘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即事多所欣‘良辰入奇怀,写出这丰厚的心灵触着每秒光阴都成了黄金。”[4]140陶渊明最喜写“归鸟”意象,这一只飞翔于鸢飞鱼跃朴茂天地间的“翼翼归鸟”不正是解开了命运谜底抵达了和谐圆融生命原乡的诗人自己吗?

历代而下仰慕、受容并受用于陶渊明者不计其数,宋人更是如此,宋代可谓陶渊明的知音时代和陶渊明文化意义的发现时代,钱钟书在《谈艺录·二四》“陶诗显晦”条说:“渊明文名至宋而极,永叔推《归去来辞》为晋文独一,东坡和陶,称陶为曹、刘、鲍、谢所不及,自是厥后,说诗者几于万口同声,翕然无间。”[5]88宋人既爱陶渊明其文更爱陶渊明其人,宋人赞陶诗道:“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苏轼《与苏辙书》)宋人赞其人道:“陶渊明无功德以及人,而名节与古忠臣义士等。”(李邦献《省心杂言》)“自建安七子,六朝、有唐及近世诸人,思无邪者,惟陶渊明、杜子美耳,馀皆不免落邪思也。”(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 全宋词中与陶渊明相关的典故举不胜举,“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诗有渊明语,歌无子夜声”、“渊明元与世情疏。松菊爱吾庐”、“秋水莹精神。靖节先生太逼真”、“催科自笑阳城拙,勇退应惭靖节高、向武昌溪畔,于彭泽门前。陶潜影,张绪态,两相牵、陶潜影,张绪态,两相牵”、“都是斜川当日境,吾老矣,寄馀龄、虚过今春。有愧斜川得意人”……宋词中直接以陶渊明及与之相关肯定代表陶渊明的字号官职地名等入词的意象有285个(据国学宝典新版《全宋词》),在全宋词中达1.4%之多,这一现象颇堪玩味,若把菊、酒、柳、松、三径、无弦琴、闲情、五斗等“陶渊明化”的意象加入其中的话比例就更大了。可见“陶渊明”这一只翼翼归鸟不断地飞临宋词人的思想天空,为他们馨香祷祝。

苏轼是陶渊明文化意义上的发现者,黄州贬谪使得苏轼持有如梦人生的生命梦观后,苏轼欲与陶渊明在精神上结盟、亦成为翩翩于无机心天宇的活泼泼精魂。苏轼的《哨遍》一词对陶渊明的作品进行了隐括。

哨遍

公旧序云:陶渊明赋归去来,有其词而无其声。余治东坡,筑雪堂于上,人俱笑其陋。独鄱阳董毅夫过而悦之,有卜邻之意。乃取归去来词,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以遗毅夫。使家僮歌之,时相从于东坡,释耒而和之,扣牛角而为之节,不亦乐乎。

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归去来,谁不遣君归。觉从前皆非今是。露未晞。征夫指予归路,门前笑语喧童稚。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云山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意。

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观草木欣荣,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内复几时。不自觉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谁计。神仙知在何处,富贵非吾志。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觞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还止。

张德瀛《词徽》卷五论此词道:“长乐陈翼论其词云:‘歌《哨遍》之词,使人甘心澹泊,而有种菊东篱之兴。可谓知言”[6]493苏轼真正受容了陶渊明的生命智慧,使之成为其回归心安之乡的一条重要路途。

宋词坛的另一重要词人辛弃疾词中亦有很多与陶渊明相关的意象,仅直乎渊明其名者就指不胜屈,如:“我愧渊明久矣,独借此翁湔洗,素壁写归来。”(《水调歌头》)、“知音弦断,笑渊明、空抚余徽”(《新荷叶》))、“人生行乐耳,身后虚名,何似生前一杯酒。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洞仙歌》)、“今宵依旧醉中行。试寻残菊处,中路侯渊明”(《临江仙》)、“过吾庐、定有幽人相问,岁晚渊明归来未”(《西河》)……汪莘道:“余于词喜三人,盖至东坡而一变,其豪妙之气,隐然流于言外,天然绝作,不假振作,二变而为朱希真,多尘外之想。三变而为辛稼轩,乃写其胸中事,尤好称渊明。”可见这头战场上的青兕在政治理想受阻精神受困时是如何向慕并试图抵达这只翼翼归鸟的生命境界的。

重九席上

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谁与老兵供一笑,落帽参军华髮。莫倚忘怀,西风也曾,点检尊前客。凄凉今古,眼中三两飞蝶。

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爱说琴中如得趣,弦上何劳声切。试把空杯,翁还肯道,何必杯中物。临风一笑,请翁同醉今夕。

顾随《稼轩词说》对《重九席上》一词解释道:“稼轩手段既高,心肠又热,一力担当,故多烦恼。英雄本色,争怪得他?陶公是圣贤中人,担荷时则掮起便行,放下时则悬崖撒手。稼轩大段及不得。试看他《满江红》词句:‘天远难穷休久望,楼高欲下还重倚,提不起,放不下,如何及得陶公自在。这及不及处,稼轩甚有自知之明,所以对陶公时时致其高山景行之意。一部长短句,提到陶公处甚多。只看他《水调歌头》词中有云:‘我愧渊明久矣,犹借此翁湔洗,素壁写《归来》。真是满心钦佩,非复寻常赞叹,并不效颦。所以苦水不但肯他赞陶,更肯他不效陶,尤其肯他虽不效陶,却又了解陶公心事。”辛弃疾亦知道如果真能象陶渊明那样随缘任运、随处放手,他个人也就得救了,可他原本“放不下”,因这“放不下”故有“三仕三已”之令作者自嘲的经历,这“放不下”是他对国家缠绵不已的心性所致,因这“放不下”使他终究成不了陶渊明那样达人自解的哲人,也因这“放不下”使他成为了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令人千载感佩瞻望的悲剧英雄。

陶渊明在“飞鸟相与还”的那只归鸟中看到了怡然微笑着的自己,他是真正地彻悟人生了,他以他的精神境界沾溉着无数后来者,尤其是宋朝的很多词人,这些词人在生命的逆境中与陶渊明莫逆于心地相视而笑,在这些受惠于陶渊明思想的宋词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其心仪瓣香的典型个案。

参考文献:

[1]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朱光潜.诗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8.

[3]李泽厚,刘纲几.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编[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4]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陶渊明资料编写组.陶渊明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吴熊和.唐宋词汇评[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彭巍)

猜你喜欢

辛弃疾陶渊明苏轼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陶渊明失败了
辛弃疾的抗金岁月
苏轼吟诗赴宴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辛弃疾作词限酒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论“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