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实践观念为中介从意识向实践的过渡

2009-01-14

学理论·下 2009年12期
关键词:实践活动

王 朴

摘要:长久以来,关于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的两句话的解读往往停留在意识和实践概念的总体意义上,很少进行具体的分析,进而对其中展现出的变化及进程进行内在的逻辑分析和解读。实际上,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的这两句话分别内在地涵括了在总体的意识概念的统摄下从理论观念向实践观念过渡的逻辑思路以及在总体的实践概念的统摄下从实践观念向实践活动过渡的逻辑思路,这两条思路的转换通过实践观念建立起联系。而正是通过这两句话,列宁实现了以实践概念为中介的从意识向实践的过渡。

关键词:实践观念;理论观念;实践活动;逻辑转换

中图分类号:A82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2—0069—02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摘录了黑格尔的有关论述, 并做了一些旁批和提出了自己的相应观点。其中有两句是人们经常引用的。但由于人们往往离开概念的具体语境以及其间的相互关系理解列宁的论述, 所以无论是前苏联理论界还是中国理论界, 对这两段话的理解大都是不太准确的,所以有必要对这两句话进行认真的分析。

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1]

有学者将这里的意识笼统地归结为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并通过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来解释意识“创造客观世界”。这样的解释比较牵强模糊,同时在理论上也比较危险:一方面从对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肯定这一角度来讲,人的意识“创造客观世界”具有合理性,在创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确实离不开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但是由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判定意识“创造客观世界”则是明显牵强的,因为意识并不能直接创造客观世界,意识与客观世界之间必须经过中介才能产生作用,而在这一点上仅有意识的能动性显然得不到“创造客观世界”的论断;另一方面,这样的解释又有可能将列宁引向唯心主义,或者将列宁的观点做唯心主义的解释,因为,人的意识创造客观世界,这是典型的哲学唯心主义观点,列宁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不会赞成这种观点的,也不会同意把这种观点主要理解为作为意识能动性的表现。这里反映出的是,有些学者虽然主观上是在为列宁辩护,但从实际的结果来看,却在将这句话做模糊的甚至是唯心主义的解释,因而在理论上也是危险的。

也有学者认识到应将这里的意识分为理论观念和实践观念,并且把这句话与理论观念和实践观念的关系联系起来加以理解。他们认为,理论观念反映客观世界,实践观念则在观念中创造出在现实中尚不存在的理想化的客体, 这就是列宁说的意识“创造客观世界”的意思。这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的建筑师“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2]的意思是一致的。所以,在他们看来,列宁所说的“意识”创造的“客观世界”,指的就是人的“表象中”即“观念地”存在着的客观世界。这一解释将意识作了理论观念和实践观念的区分并通过实践观念巧妙地解决了意识和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问题,同时避免了滑向将列宁解释成为唯心主义的危险,因而与前一种观点相比较而言具有进步意义,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不过,这样的解释还是有需要向前推进的地方。

实际上,这里的意识不仅包括理论观念和实践观念(理论观念和实践观念都对“创造客观世界”做出贡献,因而不可或缺),更重要的是,这句话还内在地蕴涵着一条在意识的统摄下从理论观念向实践观念过渡的思路,列宁正是通过这句话才实现了理论重心向实践观念的转移,进而使得他能够在理论上继续向前迈进,由实践观念向实践跃迁。就人们的理解程度而言,最初的意识与理论观念有很多重合的地方,实践观念也是不自觉地被隐含在理论观念之中,列宁的这句话也没有脱离这个语境,用笼统的意识做论述的主词,但是,列宁没有将其限制在传统的意识概念之下,而是赋予它以理论观念和实践观念的双重内容,以意识“创造客观世界”的形式表达出来。这里最为突出的变化就是实践观念的内在凸显。而实践观念作为一个概念,我们完全有理由将其化归在意识的范畴之列,同时,它又是在意识领域里与客观世界靠得最近的一个概念,它可以以实践的名义与客观世界发生关系,而实践创造客观世界,所以在理论观念具备其意义的前提下,通过借助实践观念,我们解释这句话特别是意识“创造客观世界”就可以避免理论上的误差。同时,我们从这句话中还可以找出一条在意识的统摄下从理论观念向实践观念过渡的逻辑线索。根据句法结构可以得知,列宁在这一句话里面着重要阐明的是后半句话,前半句话是一个前提性论断,实际上无需多少解释论证。而“意识”既是前半句话的主词,又是后半句话的主词,只能说“反映客观世界”和“创造客观世界”是在同一个主词“意识”的统摄之下,然而,前半句的“意识”由“反映客观世界”来限定,我们可以推定,这里的论述重心是作为理论观念的意识,而后半句的“意识”由“创造客观世界”来限定,根据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里的论述重心已经转换成了作为实践观念的意识。就是在这句话里,列宁通过意识“反映客观世界”和“创造客观世界”的不同限定将意识的重心从理论观念的维度过渡到实践观念的维度,实现了从理论观念向实践观念过渡的逻辑思路。所以,仅仅将这里的“意识”理解为理论观念和实践观念显然是不够的,还应考虑到列宁在述说这句话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概念的跃迁,思想观念的升华,从而找到一条凝结在这句话中的在总体的意识概念的统摄下从理论观念向实践观念过渡的逻辑思路。

二、“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3]

有学者注意到列宁的这句话是对黑格尔的一句话所做的旁批。黑格尔的这句话是: “这种观念高于前面所考察的认识观念, 因为这种观念不仅具有普遍的东西的品格,而且具有单纯现实东西的品格。”[4]他把列宁的旁批与黑格尔的原话加以比较,因而认为,列宁这句话中的“实践”,不是指已经在现实中付诸行动的实践活动,而是指仍然存在于头脑中的“实践观念”。黑格尔的“前面所考察的认识观念”对应于列宁的“(理论的)认识”,而黑格尔的“这种观念”就对应于列宁的“实践”,具备这样的“观念”形态的实践就有理由被理解为实践观念。他还进一步认为:所谓“实践观念”“高于(理论的) 认识”, 就是指我们所说的实践观念“高于对外部世界的普遍性认识,为这一认识增添了直接现实性,即可以促使其直接向现实转化”。从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对理论具有“至上权利”这个角度,当然可以说实践高于理论。但是,就发展水平的高低来看,只有同类事物之间才能进行比较,不同的事物之间是无法进行比较的。我们既不能说实践的水平高于理论的水平,也不能说理论的水平高于实践的水平。而实践观念和理论观念都是观念,属于同类,可以比个高低。由此可以看出,列宁所说的“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中的“实践”,不是指已经在现实中付诸行动的实践活动,而是指仍然存在于头脑中的“实践观念”。另外,所谓实践“具有普遍性的品格”,也是很难理解的,过去的解释也大都是十分牵强的。如果把这里的“实践”理解为“实践观念”,说实践观念和理论观念一样,也“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就容易理解了。

实际上,持上面的观点的学者看到了实践观念在列宁这句话里的显现,并且从对笔记与原文的对照、概念与句式的内在逻辑分析以及比较的标准与层次方面来考察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然而,我们还应考虑到作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思维的扩张和演进。如果完全是按照原文规定的意思进行重复的话,也就无所谓存在观念上的进步了。所以,这里我们要肯定列宁理解上可能出现的概念的推进。同时,我们应该主要从句子中所含其他概念的意义和整个句式的内在逻辑结构来理解这个“实践”概念。因而我们的结论与其有很大的不同。实际上,这里的实践恰恰主要指的是在现实中付诸行动的实践活动,并且通过这句话,在总体的实践概念的统摄下列宁实现了从实践观念向实践活动的过渡。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实践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在于从实践中可以抽象出普遍性的规律性的认识,这里的实践就被内在地赋予了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性的认识的含义,当然这里并不排斥作为普遍性规律性认识的实践观念本身来自于实践活动,但实践活动在这句话中不更具有普遍性的品格的意义;同时,还在于同样的实践目的、手段和条件,往往能够产生同样的结果,所以从实践目的、手段和条件具有的特性来讲,这里的实践可以更多地划归为实践观念。从前半句话理解来看,这里的实践主要指的是实践观念。其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就在于实践本身就是直接现实,在这里,实践观念还处于观念的形态,只有作为过程性的实践活动才能说是直接现实,所以,实践概念被更多地定义为实践活动;同时,还在于实践可以把具有现实性的理论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在这里,具有现实性的理论在概念的理解上可以用作实践观念讲,但能把这里的具有现实性的理论变成活生生的现实的只能是实践活动行为,仅凭实践观念自身的逻辑运转是不能有任何实际的结果的。最后,从后半句话的内容上来理解,这里的实践概念已经从实践观念转向侧重于实践活动的意义,它体现了理论中心和关注点向实践活动的迁移,同时不能把实践观念排除在这里的“实践”概念之外。与列宁的前一句话一样,列宁在这一句话里面着重要阐明的是后半句话,前半句话实际上也是一个前提性的论断。而“实践”既是前半句话的主词,又是后半句话的主词,只能说“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和“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是在同一个主词“实践”的统摄之下,然而,前半句的“实践”由“具有普遍性的品格”来限定,我们可以推定,这里的论述重心是作为实践观念的实践,而后半句的“实践”由“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来限定,根据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里的论述重心已经转换成了作为实践活动的实践。就是在这句话里,列宁通过实践“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和“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的不同限定并且依靠“不仅……而且……”的递进式关联词将实践的重心从实践观念的维度过渡到实践活动的维度,实现了从实践观念向实践活动过渡的逻辑思路。同时,仅就从比较的标准和层次方面来看,包含实践观念和实践活动在内的“实践”与(理论的)认识是具有可比性的,因为他们共同具有“观念”形态的东西,从而可以避免二者不能比较的问题。

总之,把列宁的这两句话联系起来加以理解,我们就不难得出,在这两句话中,列宁实际上通过实践观念实现了从意识到实践的过渡,因而蕴涵着列宁关于实践概念理解的深刻变化。所以我们需要给予这两句话应有的重视,努力在解读上有新的突破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8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2.

[3]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83.

[4]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83.

(责任编辑/石银)

猜你喜欢

实践活动
野菜文化资源在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开发中的应用探索
传统节日文化中渗透语文味研究
试析数学教学中实践活动的开展
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研究
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