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交换伦理的哲学审视

2009-01-14于芙蓉

学理论·下 2009年12期
关键词:市场经济

于芙蓉

摘要:“经济交换伦理”话语进入哲学视域的根本原因在于:随着社会转型,我国经济领域不断涌现的交换伦理问题,正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审视经济交换伦理,并以此来探讨我国社会新的经济交换伦理关系构建的指导理论和现实路径。

关键词:市场经济;商品交换;经济交换伦理

中图分类号:B82-05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2—0061—02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这个要“改变的世界”是我们置身于其中的关系世界,是遭遇到问题的现实生活世界。而“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的声音”[2]树立问题意识,锁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改造社会生活关系的实践活动,真正去解决问题,才是哲学真正发挥其价值与功能之所在,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历史的不断跃进!

一、“经济交换伦理”问题进入哲学视域的现实针对性

交换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种历史久远的古老现象,它不仅是经济行为,也是一种伦理行为。经济伦理是对人类经济生活这一特殊价值领域的道德价值问题的探讨。经济交换伦理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道德观念和规范维系的客观关系,其根源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创造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商品交换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成了商品,一切都必须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传统道德伦理在残酷的现实生活面前失去了话语权,取而代之的是以货币交换逻辑为主导的现代经济伦理观。面对奔腾不息的现代货币经济潮流,世间的一切东西几乎都被卷入其中……

过去人们一向认为不能出让的东西,这时都可以拿来交换,甚至像德性、爱情、信仰、知识和良心等最后也成了买卖的对象。同时,人们的伦理观念淡薄了,社会成员间在经济交往活动中权利义务交换的欺诈与背信弃义现象日益扩大化。其结果使买卖双方利益对立、情绪对立,生意难做,矛盾增多,交易成本增高。同时,交易中的机会主义倾向大量增加,结果造成经济主体的短视行为,从而滋生了信用缺失现象。无论企业还是消费者个人,都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观念的培养,经济领域存在的这些伦理问题,正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经济交换伦理的辨析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从经济和伦理的双重视角,阐发了他们的交换经济伦理思想。首先,运用生产力发展这一唯物史观去考察交换的起源,只有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时,才有了最初的社会交换,同时肯定商品交换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因为,在商品交换活动中,交换双方不仅是作为物的代表,而且是作为有自觉意志的独立人格相互对待,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中,尽管强化了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但是在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条件下,个人毕竟有了相对的独立和行动自由。经济形式上的交换确立了交换主体客观上的平等,商品交换者获得了独立的人格,在市场交换中对自己的产品具有所有权和独立的产权利益,即交换的任何一方都不能无偿地或使用暴力去非法地侵占对方的产品,每个人都是自愿地出让财产,这样,也确立了交换主体的意志自由。交换的“自由的规定”性,体现了交换主体之间以产权独立为主的相互依存性和利益的关联性,即交换过程中自主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的统一的“他人为我,我为他人”的交换伦理命题。

同时马克思也揭示出,资本与劳动之间交换的所谓平等仅停留在市场流通领域,而之后便是资本家购买了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并通过它的特殊使用价值,无偿地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实现了资本的增值。从而得出,资本与劳动交换的真实不平等性的根源在于无声强制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商品生产者和交换者进入市场进行交换,就使双方的利益关系成为现实的关系。同时也就产生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关系问题。交换双方的动机都是为了自己,双方对私人利益的关切是不成问题的,成问题的是“共同利益”。双方交换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结果,只是在客观上实现的,是放到他们的私人利益的背后,作为利益计算和权衡的条件加以考虑的。

在商品交换中,商品生产者以同等劳动的价值关系相互对待。同时又通过交换价值的可通约性,使个人与他人发生普遍联系,这就意味着新的伦理关系的产生。人的平等、自由的关系,就是商品价值等同关系所体现的伦理关系和相应的道德要求。每个商品所有者都对自己的商品拥有所有权,这种所有权是交换的前提。承认这种所有权,就是肯定了对物的占有的法权关系。从另一方面说,通过双方承认的所有权,它的存在形式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而是包含着商品所有者意志的存在。不管这种承认形式是否用法律固定下来,它都使这种关系具有了法的意义,即具有了客观性、普遍性意义。因此,公正和信用就成为约束交换双方行为和维系其伦理关系的道德要求。

三、我国经济交换伦理问题解决理论指导及现实途径

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由传统的计划经济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其本身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富足的生活,且更多的是严峻的、充满挑战和痛苦的历史进程。而这一进程中所需要、所依靠的既不可能是传统的“重农抑商”的价值观念,也不可能是现代的空想社会主义观念,而应是一套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新价值伦理观念。伦理是人与人相处的道德准则,经商是人与人物质交换的行为。道德准则与经商行为的有机溶合,是经济伦理的核心,是创造辉煌的必然,是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极力提倡的时代精神。

1.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3]不同时代的经济交换伦理的性质、类型及完善程度最终要取决于他们从事生产活动的方式。自然经济的条件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模式里,产品的交换和流通都没有成为常态;而高度社会化的交换经济出现在市场经济中,在市场运行中,人们的个别劳动、个别价值、个别利益只能通过他人和社会才能够得以实现。这样,人们之间在利益上就形成了一种越来越密切、深刻的关联性,这种利益追求的自利和利益实现上的互利,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内在矛盾。而解决这一内在矛盾的根源还是要回到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上来。引管子的话语就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赞同墨子的经济伦理思想,即:伦理观念并非超功利的东西,它必须以一定的物质利益为基础。

2.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从传统儒商的经济伦理精神中吸取精华,即:不是用纯商业、纯经济的观点来看待商品交换,而是意识到商业活动中的人际间的接缘、续缘关系,倾向于把商业经营看成一种社会性的广结善缘活动。在追求利益目标的同时,建构和扩大人际关系缘份网络,从而形成广泛、稳定的联系网络,使商业经营活动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可以得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主义新伦理构建的关键内容是互惠互利,互惠互利是市场交换中导致经济繁荣和社会福利改进的内在机制和利益导向,并自然地成为调节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以及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利益关系的重要商业规范。

3.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不仅活人使我们受苦,死人也使我们受苦,死人抓住活人。”[5]在中国,以家族本位为核心的几千年来形成的群体至上的伦理观念根深蒂固表现为一种未分化的合群取向,它压抑了人们主体意识的萌发,否定了个性独立的社会意义,消除了个人追求自身正当利益、实现自己价值理想的能动性和合法性。而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在交换的过程中,它内在的要求人们遵循以下规则互动:承认他人与自己具有同等地位,拥有相同的权利。就是说,虽然各商业主体在资产、经营范围、销售渠道、社会影响等方面存在差别,但他们在市场中平等竞争、等价交换的权利是没有差别的;与地位平等相适应的还有机会平等,它意味着不能有任何障碍阻挠每个商业主体运用自己的实力正当地追求自己的经济目标。所以,等价交换是经济交换伦理的核心规范。

4.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6]正由于人的实践目的的提出和实现都是自觉的,所以人的实践才可能是自由的。自觉性使人把自己及其活动对象化,并通过实践活动达到改造客体的预期目的;只有自觉才能使人成为自觉的能动的社会主体,在社会意义上获得真正的自主和自由。市场商品交换,自始至终都是由人的参与完成的。人的素质高低,道德好坏,直接影响交换的质量和数量。商业主体的高素质有多方面的要求,但基本的一条应具有德性和功利完美结合的人格属性。商业经营当然需要有效益、出产值,实现一定的经营目标。同时,这种经营还有其社会责任和价值追求,即,德性与功利的完善结合,借儒商“义利合一”的经营价值观念加以实现。因此,培养有中国特色商业经营人材,促进市场的繁荣和稳定,也成为经济交换伦理的一条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6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0-10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责任编辑/彭巍)

猜你喜欢

市场经济
论电子招标在建设工程招投标中的应用
市场经济下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研究
论经济法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法律地位
商务部:美方认定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严重歪曲事实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现代管理视角下我国消防部队政治工作问题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会计统计发展探究
论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
论市场经济行为的善恶原则及对传统道德的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