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视域下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
2009-01-14赵伟丽刘韵清
赵伟丽 刘韵清
摘要:本文主要是从伦理角度对加强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进行研究,将政府公信力与我国地方实际情况相结合,对政府公信力的涵义、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地方政府;公信力;伦理建设
中图分类号:D62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2—0029—02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科学水平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影响不断增强,政府公信力也不断提高,但在具体工作中,政府个别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部门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存在部分失职、失信、失德等现象,损害了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削弱了地方政府的执政基础。本文就政府公信力的涵义、影响因素及怎样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作了初步探讨。
一、 对于政府公信力涵义的理解
目前,对政府公信力的解释有多种,主要有“信用观”,“资源观”,“能力观”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指社会组织和民众对政府行为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它是政府行政行为的形象和产生的社会信誉在社会组织和民众中所形成的心理反应[1]。它既是政府行政行为的客观结果在公众心目中引起的心理反应,又是人民群众或组织对其进行的主观价值评价,包括正反两个方面的评价,一方面体现着人民群众对政府某方面工作的满意程度、信任程度等,从反面也体现出群众和组织对政府工作的质疑程度、抵触程度等,它是以政府的行政结果为客观评价依据的。
在现代社会,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因素很多,有意识形态方面的、政治制度方面的、政治体制方面的、经济方面的和法律方面的等等。
二、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一)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从整体上看,我国政府公信力是高的。根据《小康》杂志2007年8月发布的《2006~2007中国信用小康指数》报告,2006~2007年我国政府公信力指数为60.6分,比上年提高了0.1个百分点。大多数受访者表示相信中央政府, 7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某些地方政府存在着隐瞒真实情况的现象,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偏低。那么,造成目前地方政府公信力偏低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1.地方政府工作人员意识形态转变滞后
迄今为止,传统的君主专治统治思想对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影响仍旧很大,民主、法治思想还没有被内化成人们的自觉意识,专制思想仍旧持续发挥作用,表现在行政过程中,主要领导说了算“一言堂”;普通公职人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处理着形式化、程序化的日常事务,对突发公共事件反应迟钝,措施不够有力,自身能动作用发挥不能尽如人意;群众意见和合理要求得不到申诉,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越来越低,群众只是政府政策的执行者,而没有参与管理国家、管理政府事务和人民自身事务的权利,“时至今日,部分地方政府官员意识中还依然存在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错误认识,不把公民作为平等主体看待,“管制统治”思想根深蒂固,这些都不能不说是长期官民对立的二元社会塑造的官僚文化传统的影响。”[2]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一般不会很高,公务员的信用意识也不会太强。
2.选举制度不完善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包括县以下实行直接选举,县以上实行间接选举。事实情况却是直接选举没有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淡薄,选举只停留在形式上,公民行使选举权成为一种应付政府政策、响应政府号召的形式主义,而非是在严格意义上行使法律赋予公民选举权的法律行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同时,间接选举也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环节。选举制度的不完善影响了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充分行使,影响了民主监督的有力落实,同时也引发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贪污腐败问题、政府办事效率低下问题等等,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尤其是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高。
3.依法行政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目前,部分地方政府以经济处罚代替法律制裁、“突击检查”只管一时不管一世、执行公务过程中,有法不依,不遵守政府法规、规章,因事而异,朝令夕改,使民众无所适从,社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下降、监督不力、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行为并不鲜见,更有甚者,某些地方政府执法犯法,以公款名义吃喝、“打白条”等,被当地电视台曝光,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阻碍了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高。
4.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新要求
国外经济发展规律表明,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经济发展就进入了关键时期,我国在2003年人均GDP就达到了1090美元,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既充满机遇、又面临风险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对各级地方政府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面对这种情况,地方政府只有深化改革,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建设,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处理好劳动力成本与建立统一市场的关系,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在某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留,这不但不利于全面统一市场的开拓,而且增加了经济发展的风险,影响了当地经济的进步,阻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目前,经济危机袭卷全世界,中国也不能置身事外,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放宽胸襟、摒弃地方保护主义,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真正做到“利为民所谋”。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人民群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增强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三、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措施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 2007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公信力再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地方政府公信力越来越受到国家领导人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建立公信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尤其是要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成为目前地方政府道德建设的当务之急。怎样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培养地方政府行政人员良好的行政品德
地方政府公职人员行政行为是行政道德在其个体身上内化的结果。任何一种规章制度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现代社会交往的多层次性、复杂性以及交往范围的广泛性,决定了任何制度、法律都不能完全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只有提高地方政府行政人员的道德修养,才能做到“依法行政,以德行政”的完美结合。正如当代西方德性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麦金太尔所说,“只有拥有正义美德的人,才能了解如何去运用法则。”[3]孔子所谓“修身为本”就是强调各级官史要修身正己,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如果没有地方政府行政人员自身的德性作基础,任何规范既不能被有效内化,也不能在行为中得到有效贯彻,其结果势必会对地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影响。
2.地方政府及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4],“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5],“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6]是建设信用政府的思想基础。思想是一种向导,正确的思想引导恰当的行为。政府工作人员应脚踏实地,诚实守诺,讲实话、办实事,加强地方政府公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使其恪尽职守,真真正正为群众利益考虑,树立“群众利益至上”理念,“先人民群众之忧而忧,后政府官员之乐而乐”,只有这样,才能在群众面前树起良好形象,建立起在人民群众当中的威信,提高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3.地方政府及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
地方政府有没有公信力,一条重要标准就是看政府能不能严格执法,依法行政。地方政府及部门只有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履行权力和义务,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不因血缘、家族关系而“网开一面”,依法行政,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就是执政为民,就是为人民服务!同时,依法行政既是政府合法性的题中之义,又是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径。
4.完善直接选举制度,选拔德才兼备的公职人员
要从根本上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就必须从根源上进行改革。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公职人员,并努力提高在职工作人员的道德素养。孔子认为仁政的前提在于“德教为先”,意思是说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使公职人员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自觉遵守社会行政规范,正确处理和调整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以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秩序的稳定。选拔德才兼备的公职人员、提高在职公务员的道德素质是改善政府行政效率、从根本上防止腐败等各种影响政府公信力提高的因素的根本措施。改革考试制度和选拔制度,既任能也选贤,贤者指导和监督,能者管理和协调,各尽其能,树立政府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
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建设是一个系统过程,绝非一蹴而就,也决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情。这需要地方政府长期进行自身建设,推进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信用政府建设,从而不断提升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吴威威.良好的公信力:责任政府的必然追求[J].兰州学刊,2003,(6).
[2]府公信力与政府运作成本相关性的制度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6).
[3]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2001.
[5]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N].2003.
[6]胡锦涛.十六届三中全会[N].2003.
Under the Local Government Ethics, as the credibi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omain
Zhao WeiliLiu Yun-Qing
(Nanhua University,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Hengyang,Hunan 421000,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According to the credibility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local governments in China,From the ethical point of view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redibility of local government. In this Article,the meaning of the Government's credibility, the credibility of China's local governments, construction problems and causes, and how can we enhance the credibility of local government were studied.
Key words: local government;credibility;Eth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