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分析
2009-01-14马明
马 明
[摘要] 目的 观察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急性酒精中毒病人102例,首先予纳洛酮0.4~0.8mg静脉注射,然后根据病情给予0.8~2.0mg静脉点滴,同时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结果 1h内神志清醒或临床症状明显好转30例,2h内神志清醒或临床症状明显好转43例,3h内神志清醒或临床症状明显好转24例,仅5例>5h神志清醒或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论 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疗效显著,并且是以与β-内啡呔(β-Ep)竞争阿片受体为主,多种机制共同作用治疗急性酒精中毒。
[关键词] 纳洛酮;急性酒精中毒;作用机制;β-内啡呔;阿片受体
[中图分类号] R595.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36-120-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受就业压力、工作负荷过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影响,酗酒的人不断增多,急性酒精中毒已成为急诊常见病之一。应用纳洛酮(naloxone)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疗效目前已得到公认,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我院急诊科2006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应用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病人102例,均取得满意疗效,现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急性酒精中毒病人102例为治疗组,其中男87例,女15例,年龄20~67岁,平均(36±5)岁。饮酒量200~1000mL,饮酒到就诊时间0.5~6h,平均3h;就诊时处于兴奋期24例,共济失调期47例,昏睡和昏迷期31例。对照组为我院急诊科2003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急性酒精中毒病人中随机抽取100例,其中男89例,女11例;年龄19~65岁,平均(34±5)岁;处于兴奋期22例,共济失调期49例,昏睡和昏迷期29例;饮酒后就诊时间及饮酒量与治疗组基本相似。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饮酒量、临床表现等均具有可比性(P>0.05)。
1.2临床表现
所有病人都有明确的过量饮酒史,不同程度表现为颜面潮红或苍白、步态不稳、皮肤湿冷、恶心、呕吐、言语不清、昏睡、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昏迷、休克等。
1.3诊断标准
①有明确的饮酒史,呼气或呕吐物有酒精味;②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或抑制状态;③排除药物中毒及其他中毒导致的昏睡或昏迷。
1.4方法
急性酒精中毒确诊后,立即给予纳洛酮(北京四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5758,0.4mg/mL)0.4~0.8mg静脉注射,然后根据病情给予0.8~2.0mg静脉点滴,同时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并采用相应对症处理措施。而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静脉补充5%葡萄糖盐水、VitB1、VitB6、VitC、甲氰咪胍、极化液等治疗。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病人的神志状态或临床症状判断疗效。治疗组1h内神志清醒或临床症状明显好转30例,2h内神志清醒或临床症状明显好转43例,3h内神志清醒或临床症状明显好转24例,仅5例>5h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而对照组1h内神志清醒或临床症状明显好转12例,2h内神志清醒或临床症状明显好转20例,3h内神志清醒或临床症状明显好转45例,超过5h神志清醒或临床症状明显好转23例。经χ2检验,两组病人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一次饮入过量的酒精或酒精类饮料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由兴奋转为抑制的状态,称为酒精中毒(alcohol poisoning)。正常情况下,酒精经胃和小肠在0.5~3h内完全吸收,其中90%在肝脏代谢、分解生成CO2和H2O,仅10%由肾脏和肺排出体外[1]。急性酒精中毒时,由于饮入过量的酒精,吸收进入体内的酒精超过肝脏的氧化分解能力而积蓄,并经血脑屏障迅速透过大脑神经细胞膜而影响细胞功能。另外,急性酒精中毒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贮存在下丘脑垂体中的内源性阿片样物质释放增加,其中作用最强的是β-内啡呔;酒精的代谢产物乙醛能与多巴胺缩合生成阿片样物质。这些阿片样物质除通过对脑细胞的直接损害作用引起意识障碍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外,还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脑的阿片受体,使大脑皮质功能受抑制,并且随着剂量的增加,由大脑皮质向下,通过边缘系统、小脑、网状结构到延脑;作用于小脑,引起共济失调;作用于网状结构,引起昏睡和昏迷;作用于延脑中枢,引起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甚至呼吸麻痹而死亡[2]。此外,β-内啡呔还可抑制前列腺素和儿茶酚胺的心血管效应,使心率减慢,血压下降。
近年来,随着自由基理论研究的发展,自由基学说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体要新陈代谢,就需要由氧化反应产生能量,这些氧化反应就是自由基的重要来源。自由基之所以对人体有害,是因为它具有活泼的化学性质,可以与体内细胞中的有机物质发生链式反应,使得体内过氧化物大量堆积,造成细胞损伤;同时也可以与不饱和脂质反应,导致生物膜结构破坏,引起膜功能紊乱[3]。酒精本身及其中间代谢产物可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可引起细胞膜脂质过氧化,过多的自由基可导致细胞和器官损害[4],加重病情的发展。
此外,急性酒精中毒时,酒精在肝细胞内代谢生成大量的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和糖异生等代谢异常。纳洛酮为特异性阿片受体拮抗剂,羟二氢吗啡酮的衍生物,它能通过血脑屏障,有效地拮抗酒精中毒时β-内啡呔释放增加,竞争性地阻断β-内啡呔与阿片受体结合,对调节心血管和呼吸运动、调节感知和运动、对睡眠和觉醒周期起着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5]。急性酒精中毒后,脑内β-内啡呔释放明显增加,自由基产生增多,纳洛酮能特异性地拮抗β-内啡呔,清除自由基,并促使酒精氧化分解,保护脑细胞,改善脑缺氧、脑水肿,恢复意识,促进呼吸功能恢复及有效防止脑水肿、休克的发生,因此对迅速苏醒有显著作用[6]。纳洛酮同时拮抗β-内啡呔和自由基对其他器官的损害,改善全身功能状态,加速患者的恢复。此外,大剂量纳洛酮还可拮抗γ-氨基丁酸(GABA)的作用,从而缩短催醒时间,缓解症状,降低死亡率等。综上所述,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作用机制可归纳为:①与β-内啡呔竞争阿片受体,阻断β-内啡呔所介导的心、脑、肺功能抑制,促进心肺功能恢复;②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自由基及其损害;③直接促进酒精的转化、分解,加速酒精排出;④拮抗β-内啡呔对前列腺素和儿茶酚胺心血管效应的抑制作用;⑤拮抗γ-氨基丁酸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⑥逆转对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代谢障碍。总之,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是以与β-内啡呔竞争阿片受体为主,多种机制共同作用,从而发挥强有力的催醒及解除酒精对呼吸、循环功能的抑制。
应用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由于其疗效非常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系数高,因此在临床使用越来越广范,也可以说是急性酒精中毒治疗水平的一次飞越,但高血压者慎用。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吴宗波,等. 内科学[M].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83-987.
[2] 董哲,邵丽华,高玉宝,等. 纳洛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疗效观察[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6):1077-1078.
[3] 方允中. 自由基与酶[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6.
[4] Dsouza NB. Alcohol modultes alveolar macrophage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superoxide anion,and nitric oxide secrition in the rat[J]. Alcohol Clin Express,1996,20(1):156-163.
[5] 孟庆林,胡长欣,侯延奎. 盐酸纳洛酮拮抗乙醇中毒作用机理的探讨[J]. 中国急救医学,1996,16(3):2.
(收稿日期:200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