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城乡环境保护的思考与研究

2009-01-14蒋继耘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24期
关键词:社会管理环保意识

摘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环境保护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文章对加强城乡环境保护进行了思考研究。

关键词:城乡环境保护;社会管理;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TV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36-0139-02

大家知道,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环境保护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保护环境,优化环境,美化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美丽的乐园,已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已把保护环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解决城乡环境保护中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又快又好地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那么,怎样加强城乡的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呢?

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当今之下,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拓宽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思路,全面落实加快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深化研究,提出加快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思路,促进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低水平、低效益、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路子。要着力抓好结构调整,积极培育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着力抓好生态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和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着力抓好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生态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抓好科技创新,努力解决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着力抓好环境建设,营造有利于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促进生态循环经济健康发展。切实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再利用,加强政策引导,扶持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选,努力探索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和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提高资源物质利用水平。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全面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区域。

二是依法优化环境防治。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搞好环境治理,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对于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必须追究法办。做到追究“一件事”,教育“一大片”。如果对于污染环境的违反行为,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安于故俗,溺于旧闻,无形中助长了违法行为的蔓延。另外,我们一定要建立健全环境防治的法律法规,并且一经制订,严格执行,不准走样。我们要做到“四个坚持、四个依法”:一是坚持按照“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的要求,加快建立健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二是坚持按照“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高效运转”的16字方针,加快建立健全环境执法监督体系。三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预防污染。四是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把生态治理作为污染防治的战略措施,以生态修复扩大环境容量,以生态措施治理环境污染。一是要依法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强城市环境保护;二是要依法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三是要依法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要依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强化生态保护;四是要依法实施国家环保工程,推动解决当前环保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三是认真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认为,观念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环境保护工作搞好搞不好,思想认识很重要。人们认识的提高,观念的转变,接受宣传教育是前提。人们先进的环保意识,不可能自发地从头脑中产生,也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需要进行灌输。积极对人们进行环保的宣传教育,是向人们灌输先进环保意识的重要形式。开展宣传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一是抓好结合。协同配合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把环境保护与创建文明城市、文明乡镇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不懈地开展环境政策法规学习宣传,不断提高全民的环境法制观念。二是狠抓培训。要狠抓各级领导干部、重点企业负责人、有关部门的环保培训,提高依法行政和守法经营意识。三是从中小学生抓起。我国的基础教育机构,要将环境保护渗透到素质教育之中,强化中、小学校环境基础教育,在学生中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四是狠抓环境道德建设。倡导绿色文明的生活习惯、健康观念和环境价值观念,提升全民环境伦理道德水准,自觉约束自身环境行为。五是奖罚分明。俗话说:“有功要奖,有过要罚。”功过分明,不同对待,才能扶正除邪,使优化环境的正气发扬光大。由此言之,我们要及时报道和表彰环境保护的先进典型,公开揭露和批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们优化环境的思想认识,树立优化环境的先进理念,营造人人重视环境,人人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四是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心中有目标,手中有典型,落实有责任,才好推动工作。实践证明,我们有很多工作推进的步子缓慢,很难见到实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标不明,责任不清,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眉毛胡子一把抓。加快环境保护也是这样,必须坚决落实目标责任制。要将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总量、重点环保工程等各项目标和任务,逐项分解,层层落实,并纳入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要将环保指标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综合评价体系,对思想认识不高,行动步子不快,没有完成任务、环境质量恶化、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单位和主要负责人,将严格实行问责,确保“四个到位,”即: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坚决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环保工作督查机制。应当将完成环保指标的情况公布与众,公开亮相,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五是要科学制订和用足用好环境保护政策。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俗话说:“人调人,调不动,政策调动积极性。”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研究党和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有关政策,深刻理解政策的内涵,吃透政策精神,把钢用在刀刃上。由此言之,一是在政策目标取向上,重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政策的目标取向决定了在制定政策方案过程中的价值抉择。环境保护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具体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不仅考虑环境保护目标的需要,同时也注重环境对经济系统可能造成的负担。二是防与治有机结合。在政策作用点上,注重同时从根源上预防和从后果上治理。我国“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政策表明环境保护政策既要处理已经出现的后果,更要采取措施预防新的环境问题。预防新的污染源出现,可以把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而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则是一种补救式措施。所以,在具体的环境保护工作中要坚持把预防与治理二者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环境保护政策的作用,追求理想的政策效果。三是管与诱结合。在政策的实施机制上,管制性手段和诱导性手段要紧密结合。管制性手段是直接利用政策干预环境保护,而诱导性手段是借助市场机制,诱使企业为取得自身利益而自觉保护环境。当今之下,管制性手段仍在我国占主导地位,价格、税收等一些起到诱导性作用的经济手段使用得较少。由此言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经济手段这一杠杆,推进环境保护是一种必然趋势。

六是加强城乡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工作任务,如果没有一般的普遍的号召,就不能动员广大群众行动起来。但如果只限于一般号召,而领导人员没有具体地直接地从若干组织将所号召的工作深入实施,突破一点,取得经验,然后利用这种经验去指导其他单位,就无法考验自己提出的一般号召是否正确,也无法充实一般号召的内容,就有使一般号召归于落空的危险。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性,乃是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过去有些地方的环境保护,缺乏科学性,盲目性很大,走过一些弯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的指导。当今之下,很多地方的环境保护发展的步伐比较快,环境有了很大改观,人民群众比较满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指导。实践证明,促进环境保护,必须加强科学指导。大家知道,当前环境保护工作千头万绪。城市需要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农村迫切需要增强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要加强对城市工业污染的治理,净化城市环境。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小城镇产业结构,加强污水处理、垃圾管理,科学治理“三小”企业。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要把这些环境治理中的矛盾和问题解决好,如果不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科学指导,无论如何是不行的。

作者简介:蒋继耘(1973- ),男,河北邯郸人,河北省邯郸市环保局工程师,研究方向:城乡环境保护。

猜你喜欢

社会管理环保意识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汽车技术的发展及其社会作用
行政法治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基层政府责任建设问题探讨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