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杂志》释例三则

2009-01-14

学理论·中 2009年12期

郑 路

摘要: 本文选取了王念孙《读书杂志》当中的三则释例,通过对其的审校考证得出王氏所采用的校勘理念和校勘方法,并指出了其中的不尽如人意之处。

关键词: 《读书杂志》;王念孙;校勘

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187—02

提到校勘学,有相关知识背景的人自然会想到清代。有清一代,是中国校勘学发展的顶峰时期,其成就不仅体现在校勘的范围和数量上(前人认为重要的典籍差不多都经过了校理,甚至出现了一书数校的现象),更为可贵的是,清代的校勘学家开始有意识地将语言学(特别是音韵学)已有的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校勘,为勘定典籍提供了文本以外的理据。

清代校勘学高度发展的表现之一就是校勘家辈出,王念孙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王念孙是乾隆时人,对中国传统的小学,尤其是古音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正是在小学上的深厚功底,使他在校勘上作出了瞩目的成绩。他在校勘上最见功力的是《广雅疏证》和《读书杂志》二书。前者校出《广雅》一千二百零八条讹误,使得这部讹损较重的故词书基本恢复了原貌。后者是对史子集十八种古籍(《逸周书》、《战国策》、《史记》、《汉书》、《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荀子》、《淮南内篇》、《汉隶拾遗》、《后汉书》、《老子》、《庄子》、《吕氏春秋》、《韩非子》、《法言》、《楚辞》、《文选》)的训诂、校勘笔记,此书向来被认为是校勘学史上的最典范著作。王念孙在撰述过程中将他对校勘的理念和采用的方法具体而形象地展现了出来。本文拟从《读书杂志》的校勘实例出发,通过具体的用例考寻王氏的校勘理念和方法。

《汉书·地理志第八上》:“南阳郡”下文有地名“比阳”。王念孙在审定正误之前,先将之前各家观点尽列文首:“应劭曰:‘比水所出,东入蔡。今本《水经》作‘泚水,云:‘泚水出泚阳东北大胡山。赵氏东潜曰:‘案泚阳,汉志续志皆作比阳,误也。应劭曰‘比水东入蔡,或是传写之伪。《后汉书·光武纪》‘与甄阜梁邱赐战于沘水西,章怀注云:‘泚水在今唐州泚阳县南,卢江灊县亦有泚水,与此别也。泚音比。竟作比字矣。大非。”

王念孙校曰:

作比者正字,作泚者或字,作泚者伪字也。

若志文本作泚阳,则当音且礼反。今注内无音,则其为比字甚明。何得指为传写之伪乎。

《洪氏隶释》载汉北军中候郭仲奇碑云:“举廉比阳长”;又吉成侯州辅碑阴,有“比阳张超”,其字皆作比,岂亦传写之伪乎。

《水经》曰:比水东南过比阳县南,泄水从南来注之。善长驳之云:比阳无泄水,盖误引寿春之泚泄耳。比与泚同音,故《水经》误以为寿春之泚水,若字本作泚,则不得有斯误。以此知《水经》之本作比也。

又比水或谓之泌水,唐置泌阳县,即因水而立名。比泌一声之转,犹寿春之泚水,或谓之淠水也。若本名泚水,则不得转而为泌矣。

《后汉书》和帝纪、刘圣公传、东海恭王传、清河孝王传,比阳字皆不误。而章德竇皇后纪、桓帝邓皇后纪、竇融传、鲍昱传皆伪作泚水。《吕氏春秋·处分篇》“章子与荆人夹泚水而军”,今本亦伪作泚水。盖后人多见泚少见泚,故泚伪作泚。

然各史志中之比阳县,则无作泚阳者。汉志、续志、晋志、宋志、后魏志皆作比阳。正与汉碑相合。

《光武纪》作泚,章怀注云“泚水在今唐州泚阳县南,音比”,其言亦必有所据。乃赵氏皆以为非,而唯误本《水经》是从,慎矣。

由上文可知,关于比阳,应劭随文为注,认为此地名因比水所得。而今本《水经》作“泚水”,赵东潜据此以为,当为“泚阳”。王念孙否定了赵的看法,认为比是本字,泚为或字,泚是伪字。在之后的校审过程中,王氏先以注疏之理推断,虽稍涉牵强,但随后连引汉碑两例,皆作“比阳”。接着,(下转280页)(上接187页)又考证出今本《水经》中之“泚阳”实为“比阳”之误。又从比水也称泌水之事实,得出比泌一声之转,断不当由泚转泌。再将《后汉书》中“比阳”出现时的正误用例一 一列举,推测讹误的原因“盖后人多见泚少见泚”。最后据各史志没有将比阳县讹为泚阳者,证确有比阳。在证明《汉书》中的“比阳”无误后,王念孙批评了赵东潜只据误本《水经》妄下定论的草率。

在上述校勘过程中,王念孙主要运用了他校和理校的方法,通过对其他典籍的考察和符合逻辑的推断,最终勘定了正误。象这样的例子,在《读书杂志》中不胜枚举。

下面来谈谈王念孙在校勘中的不尽如人意之处。

由于所校典籍的年代久远,版本驳杂,文字的本音本义消失或转化,仅凭一己之力,学识有限,在校勘中难免有妄断臆测之憾。

《墨子·尚贤中第九》“诗曰:告女忧恤,诲女予爵,孰能执热,鲜不用濯。则此语古者国君、诸侯之不可以不执善承嗣辅佐也。”念孙案:善谓善待此承嗣辅佐之人,即上文所云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也。善上不当有执字。盖涉上下文执热而衍。这里,王念孙没有细审执字之义,便妄下承前衍文的论断。孙诒让在《墨子间诂》中对执字作了不同的解释:“执犹亲密也。《曲礼》云‘执友称其仁也,郑注云‘执友,志同者。《吕氏春秋·遇合篇》云‘故嫫母执乎黄帝,《列女传·辩通》篇《齐钟离春传》云‘衒嫁不售,流弃莫执,执并与亲义近。此执善亦言亲善也”,较王说为妥。

有清一代音韵学发达,成就远远超过前代,在校勘中对某些难定是非的字词问题运用音韵学知识,确实能解决不少单单依靠不同版本和上下文意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有时片面强调音韵学上的证据,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庄子·逍遥游》“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王念孙校曰:培之言冯也。冯,乘也。风在鹏下,故言负。鹏在风上,故言冯。必九万里而后在风之上。在风之上而后能冯风,故曰而后乃今培风。若训培为重,则与上文了不相涉矣。冯与培声相近,故义亦相通。《汉书·周緤传》“更封緤为城侯”,颜师古曰:“吕忱音陪”,而《楚汉春秋》作冯城侯。培冯声相近,是其证也。

刘武在《庄子集解内篇补正》中对王念孙的说法予以否定,其言曰:“王念孙之说太迂曲。武意‘培当为‘掊之误,字形相差甚微,易误也。《人间世》‘自掊击于世俗,则掊者击也。文意谓背负青天,已居于风之上,而后乃今以翼击风而飞,犹前之水击三千里,亦以居水之上,以翼击水而飞也。且‘掊字与上‘摶字相应,摶亦有击义,特为圆势耳。如此,则文意前后相顾。”与王念孙的审音校字不同,刘武从字形角度着眼,并紧密结合上下文的文意乃至文势,结论更为可信。

参考文献:

[1]王念孙.读书杂志[M].北京:中国书店,1985:3.

[2]孙诒让.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4.

[3]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M].北京:中华书局,1987:10.

[4]管锡华.校勘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7.

Explanation of Three Examples of Du-Shu-Za-Zhi

ZHENG Lu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Beijing 102206,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extracted three examples of Wang-nian-suns Du-Shu-Za-Zhi, and generalized the theory and method applied by Wang through the explanation of these examples, and pointed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book.

Key words: Du-Shu-Za-Zhi; Wang-nian-sun; textual criticism.(责任编辑/ 陈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