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道德意识式微及其应对方略研究

2009-01-14李世新

学理论·中 2009年12期

李世新

摘要:当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竞争意识以及积极进取、善于接纳新生事物等特征,但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环境背景下,各种价值观的激烈碰撞,导致了很多大学生道德意识式微,在纷繁的世界中渐渐迷失了自我,存在着诸如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强烈的功利主义倾向等等缺点,尤其是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引起了广大教育者的关注。

关键词: 道德意识;式微;应对方略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214—02

一、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及其诱因分析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大学生的一生影响都很大。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是党和人民对大学生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但是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存在着诸如自我中心、自私、强烈的功利主义倾向等等缺点,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与行为规范的失衡。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但是由于他们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此,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的界限,进而出现了道德意识式微、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随意、庸俗被少数学生看作是一种“潇洒”,而对道德、纪律的蔑视与叛逆却被看作是有个性。特别是在男女交往中,只注重感情体验、生理要求,而忽视男女双方爱情的义务和道德责任,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学校严令禁止的婚前性行为的做法置之漠然,认为这是个人的自由。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不少学生对这一体现大学生责任感与文明程度的规范未加重视,甚至行为失范:考试作弊、损坏公物、随地吐痰、买饭加塞等现象时有发生。最终造成自我意识与行为规范的失衡。

2.享乐意识与现实生活的失衡。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高档化,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熏陶下,青年学生也纷纷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在生活方面,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相互攀比、超前消费。生日及节假日往往成为他们物质消费的庆典,狂欢宴饮、挥洒人生,甚至一些来自边老山区的学生出现不惜“借钱过好日子”。 而对提倡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嗤之以“小农意识”;在学习方面,贪图安逸,缺乏积极进取向上精神,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所谓“治学原则”;在爱护保护他人成果方面,表现出道义上的缺失,随意破坏、剽窃事情时有发生。

如上种种现象表明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仍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这与党和国家对于青年学生高素质的思想要求相差甚远,与肩负未来的历史使命所需格格不入。

二、大学生道德意识式微分析

1.主观因素。不少学生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甚至我们从中还可以观察到某些儿童时心里的残留,如有意试探纪律的边界,明令禁止的却偏要去做,不处分到头不作罢。另外,在当前形势下,许多学生对日趋多元的道德标准有时尚不能加以正确选择,面对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不能自觉地去身体力行那些良好的道德规范,有的大学生在道德文明方面甚至知行脱节。因此,提高大学生文明水准,重视大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已势在必行。

2.客观因素。(1)社会环境的影响。从青年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正置身于利益主体、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等多元化的历史背景中。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之心不死,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在对我国大量输出的书刊、影视、电子游戏、电脑软件等精神文化产品中,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同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另一方面,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思想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电子信息网络广泛覆盖的今天,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以网络为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声势大、难于控制的特点,对青少年影响极大,对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的现象沉渣泛起,并很快成为一些人衡量价值的标准,而社会又未能适时确立更完善的价值标准,导致部分大学生过于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而削弱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在这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下使部分青年学生走上了躬行践履的道路。(2)高校管理的失衡。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未能很好地结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而过高要求,缺乏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体系,也因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失去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引导和约束。由于较少把大学生健全人格和道德选择能力同具体规范协调起来,不少学生受同乡、好友感情的驱使,无视学校纪律,参与打架,搞同乡会,甚至代人考试。校园中大学生重人情、轻法度的现象也从另一方面,加剧了道德意识式微的恶化态势。(3)家庭教育的失当。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也是基础文明教育的起点,要教育子女成为一名有高尚道德的人,就必须从家庭教育开始。然而现实表明,家庭的基础文明教育是不容乐观的,一方面,由于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文化教育的普及面还不够,家长文化程度的偏低,决定了学生接受家庭基础文明教育是低层次的、不全面的。另一方面,8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已开始进入大学,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往往受到过分溺爱。不少学生已习惯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视其为理所当然,至于“我为人人”既不去想,也不愿去做,久而久之,尊敬师长、敬老爱幼观念淡薄了,冷漠、自私、怕苦、怕累的坏习气养成了。一些家长宁愿自己吃苦受累,节衣缩食,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舒舒服服、体体面面上学,对他们有求必应,很少甚至不去过问他们的花费去向,这无疑变相地鼓励了孩子的高消费,滋生了摆阔气、讲排场的恶习。

三、应对方略研究

大学生道德素质优化路径实现之分析道德的内化是道德素质提高的基本要求和关键所在,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而调查显示大学生道德行为的高低受道德意识的直接影响,其水平对道德行为起着更为关键性的作用,这就为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提供了方法论和方向性的指导。

1.营造校园和谐人文环境。高校作为社会的基层组织,构建和谐社会理应从自我做起。建立打造稳定、和谐、敬业的大学生队伍,必须要坚持人本管理。通过切实解决广大大学生的生活困难,让其在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关注人的个性张扬和能量的充分释放基础上,正确处理学校与大学生之间、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得他们的团结协作和尊重个性、自我负责的管理思想原则在高校中逐步确立,使其真正成为一个团结友爱的和谐组织,积极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2.健全学生道德教育和示范机制。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教育是基础工程。通过系统深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尤其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锐利思想武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崇高精神追求和人生准则,为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奠定思想基础。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教师不但要率先垂范,作出榜样,学校还要不断完善道德和行为规范,为其提供硬性的保障。只有榜样的力量和规范的制度建设双管齐下,才能收到实效。

3.建立道德素质评价和激励机制。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以善恶标准对其道德现象进行评价。通过开展对大学生的道德评价活动,对他们学习和生活的态度、水平进行评价,将大学生道德建设情况与其毕业、考研等考核挂钩,从精神、物质、社会需要几方面对其进行奖惩激励,有助于改变“一手硬,一手软”现象,真正实现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

4.增强大学生自育能力。道德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和逻辑起点,而实现自我教育是道德认识的目的和最终归宿。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必须始终坚持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大学生独立自主地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让他们充分发表见解,在争鸣与反思中弄清是非对错,努力培养积极的自我观念,逐步规范自我的行为,摆正和处理好个人、集体和社会的位置及关系,增强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不断升华自身的精神境界。

另一方面,大学生应当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通过经常反省和评价自己的言行,才会对自己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从精神上产生动力和满足感,增强信心,不断前进。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应该努力创造一个蓬勃向上、协调一致、自治力强的环境来引导大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让其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指导他们勇于向自己的缺点挑战,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言行,形成自我控制的能力,逐步完善自己。

事实证明,“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风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很显然,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内化社会成员的道德规范和信念,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各项素质提高的基础和重要教育力量,每位大学生应本着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对待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抓住本质,认真实践,提高道德素质,创造和谐校园,使“以人为本”成为基础教育事业跨越性发展的精神支柱,促进其快速、健康、科学、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杰光.当代大学生教育管理新思维[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12.

[2]王雯妹.坚持大学生德育的意识形态方[J].高等教育研究,1999,(2).

[3]李华,黄正泉.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初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3).

[4]袁纪玮.高校应如何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7).

[5]白亮亮.试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及实现途径[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6).(责任编辑/ 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