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黯然收场背后的冲击

2009-01-14宦晓渝

学理论·中 2009年12期
关键词:春晚山寨传播

宦晓渝

摘要:山寨现象是近年来非常突出的、从经济领域迅速扩展到文化领域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山寨春晚”因其独有的草根性、原创性以及与央视春晚挑战的姿态也备受关注,但声势浩大的“山寨春晚”最终落得黯然收场。本文将就话语权、节目忠诚和媒介传播的社会功能等方面从传播学角度对这一当前热点话题进行解读。

关键词:传播;山寨;春晚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192—02

2008年度最热网络词语非“山寨”莫属。“山寨”一词最早出现在广东话里,指的是“小型、小规模”甚至有点“地下工厂”的意思[1],最早在2003年就已经出现,但影响甚微,而到2008年情况就有很大不同了,这一年里山寨产品尤其是各种外观抢眼、功能强大的山寨手机层出不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特别是12月2日《新闻联播》节目对山寨现象的相关报道,让一直处于地下状态的山寨现象终于告别了“占山为王”的尴尬处境,真正进入大众的视野。

在2008年年末一个事件的发生把“山寨文化”推向高潮,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那就是网民老孟通过他的博客发布准备筹办“山寨春晚”的消息,节目内容由网友提供,节目创意充分尊重网友意见,计划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播出时间与中央电视台同步,欲与央视“叫板”。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网民议论纷纷,一时间响应者众,而一片叫好声中也不乏质疑之声。在北京老孟版山寨春晚开始筹办之后,又出现了“长沙山寨版春晚”、“中原山寨版春晚”等“山寨的山寨版春晚”,“山寨春晚”方兴未艾,热度不减。然而高调推出的“山寨春晚”由于受种种条件的制约,最终可以说是黯然收场,但是“山寨春晚”所代表的“山寨文化”不仅仅是单纯地克隆、复制、翻版,更是代表着平民化、草根性的网络文化态度,而其后折射出的传播学意义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网民的话语实践

从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开办以来,到2009年已经举办了27年,春节联欢晚会开创了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先河,小品、歌曲、舞蹈、相声等节目形式被确定,曾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春节文化生活,每年农历大年三十晚上准时收看央视的春晚已经成为许多人除夕夜的固定节目。然而这些年来春晚的制作团队虽然也花了功夫,如今年的央视春晚在舞台布景上加入了高科技元素,接受网友建议推出由宋祖英和周杰伦联袂演出的“英伦组合”等等,不可谓用心良苦,但是不管从节目类型、节目内容和创意上一直固守成规,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加之观众的欣赏水平和品味的提高,几乎每年的春晚播出后都不免听到很多负面评价,春晚似乎成了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既让主办方大伤脑筋,又不能讨观众的欢心,如同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那么,问题的症结何在?笔者认为,央视春晚的意义绝不仅仅只是一台与民同乐的晚会,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必然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但是若要从源头找到根源,首先要从央视的宣传职能说起。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电视台,不仅是媒介机构,而且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也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之一,因此它的政治背景决定了它要最大程度地传播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是党和政府的传声筒,自然春节联欢晚会就不单纯是让大家高高兴兴过个年,还要通过这台晚会传递党和政府的信息,达到对人民潜移默化施加影响和控制的目的,而话语权自始至终是牢牢掌握在宣传媒体手中的,大众媒介是完全受国家权力控制的,“这些话语在不同节目、不同频道中的重复,构成了节目中体现的社会生活的规范性秩序;这种秩序是强有力的,因为它正好与官方文化的标准和传统相适应,并把这些标准和传统扩展到新领域中。” [2] 观众长期以来是作为“沉默的大多数”而存在的,虽然媒体也在意观众的反馈意见,但总体上看这样的传播模式一直是单向的线性传播模式。

在春节联欢晚会发展陷入瓶颈之时,网络适时出现了,民意的自由表达随之变得更容易、更快捷。网络时代价值观多元化和网民表达的自由倾向在某种意义上分享了由传统媒体所一直掌控的话语权,更多默默无闻的人利用网络找到了表达自我的有效途径,进而取得了话语权,“它们能打破文化权力的平衡,即便仅仅是短暂的,它们也能挑战精英所偏爱的规范秩序。”[3]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山寨春晚”的出现是网络技术发展、公民意识增强和社会进步的体现,而且“山寨春晚”并不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是恶俗文化的变种,而是有着积极的进步意义,它符合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和人们对话语权的追求,更为重要的是“山寨春晚”走出了对于文化的模仿和恶搞,而是以其特有的草根性实现了一次网民的话语实践。

自由选择与强制的忠诚

纵观历年的春晚联欢晚会,央视有春节联欢晚会、歌舞晚会和戏曲晚会三台节目,虽然看似针对了不同的目标受众,但其实区分度并不大,而地方台也常常自办了一些春节联欢节目,但在播出时间段上往往会错开大年三十,或提前或推后播出,不会与央视抢夺收视率,看似热火朝天的春节节目却难掩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实则暗藏着节目内容大多大同小异,节目形式较为陈旧,缺乏新意,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的现实问题。

从受众分析的角度来说,主流媒体常常处于这样一种状况,即“媒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其固定受众或目标受众的兴趣、期待和文化品味,形成了某种刻板印象,并且寻求合适的传播内容来与他们的刻板印象相匹配……将那些成功的节目类型和主要产品作一些细微的改动,下一次仍然有效。”[4]由此看来,媒体往往根据以前的经历对受众形成刻板印象,然后最大限度地寻求受众图像与产品图像之间的一致,可这样忽略受众差异性和不确定性的做法真的可以一劳永逸吗?如果在传统媒体时代还可以对受众的流动加以控制的话,那么网络时代中再要保持受众对媒体的强制忠诚就难乎其难了。

频道忠诚问题是电视媒体想要吸引和固定受众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所谓频道忠诚是指观众对于自己喜爱的频道情有独钟,能够保持长久的偏爱而加以追随,由此产生了对该频道的依赖和信任。回到春晚上来,如果我们的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是同样的声音,相似的内容,乏味的创意,一场独角戏从头唱到尾,却仍然要强迫观众对节目保持忠诚,不许“移情别恋”,是否有些异想天开呢?

山寨春晚的黯然收场

国家广电总局局长王太华在“研究部署200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会议上提出,2009年春晚主题是“中华大联欢”,要突出“中华”特色,要在各类节目中艺术地展现和弘扬抗震救灾、奥运、神七、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等重大主题精神[5]。央视春晚历来就不只是与民同乐的大联欢,它背后所赋予的社会功能由此可见一斑。而央视春晚承载的喉舌职能和教育意义正是它影响力深远的主要原因,同时也造成了节目过于注重说教而娱乐性不够,这场年夜饭豪华而隆重,可吃到最后味道全无。

传播学者罗伯特·金·默顿就传播的社会功能提出过一系列新的概念和观点,如功能替代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现存制度必然存在着局限性,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各种社会关系和利益抗衡也处于变化的过程中,因此“现存社会结构随时需要一些功能替代的东西来作为补充,以实现社会的整合。”[6] 从这个角度来说,“山寨春晚”并不是凭空出现,必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它的出现不是真的要“叫板央视”,而绝对是央视春晚的必要补充。媒介的功能不仅在于环境监测、社会整合、文化传递,还有一项必不可少的娱乐功能,如果说央视春晚因其固有的政治因素而必须隆重且侧重宣教,那么“山寨春晚”则没有那么多的政治和思想包袱,又因其绝无仅有而少了诸多束缚,倒不妨凭借其独有的草根精神为广大网民献上一份轻松、愉悦的春晚大餐,“山寨春晚”或者真的可以成为一场网民的集体狂欢。

然而直到2009年除夕夜,“山寨春晚”也没能如最初预期的那样在网上直播,“与央视叫板”,不仅变成了录播,而且无缘通过内地电视台和网络与网民见面,最终在大多数内地观众无法收看的澳亚电视台和澳亚网播出,真正能够收看到这出晚会的人非常少,用《华尔街日报》对此的报道来说可谓是“黯然收场”。

结语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山寨春晚”的出现必然有其合理性,视其为洪水猛兽,一味喊打的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实际上从“山寨春晚”经历的波折不难看出它对于央视春晚的冲击有多大,而央视春晚推出强大演出阵容,为迎合网民促成“英伦组合”,要求歌手必须真唱等等举措不外是为了一振雄风,继续保持其巨大的影响力。因此,我们不妨以“山寨春晚”为契机,认真思考如何真正从观众视角出发,切实提高节目质量,真正坚持“三贴近原则”,使我们的媒体生态环境更自由、更开放、更健康,这才能有利于媒体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08-12/04/content_

16900357.htm.

[2][3][美]隆·莱博.思考电视:第1版[M].葛忠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

[4]丹尼斯·麦奎尔.Audience analysis(受众分析) :第1版[M].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腾讯网,http://news.qq.com/a/20081210/000229.htm.

[6]李苓.传播学理论与实务:第1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春晚山寨传播
多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在家庭中的位置
从春晚《天地人和》节目谈武术表演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从春晚的“槽点”看当代受众的娱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