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2009-01-14彭亚琳

学理论·中 2009年12期
关键词:民本思想孟子启示

彭亚琳

摘要: 孟子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政治思想的一颗明星,它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主要是重民思想、惠民思想、爱民思想与用民思想,对构建我国“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孟子;民本思想;启示

中图分类号:D9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106—02

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对统治者如何避乱达治、由衰至盛,以达到安邦定国的治国策略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争论,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群星璀璨的政治思想。其中以孟子为代表的民本思想,就是其中一颗灿烂的明星,虽历经时空的转变,仍然放出了夺目的光彩,对构建我国“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和谐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

一、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孟子承继了先贤的“重民”思想,但又有所发挥和发展,形成了自己丰富的民本思想理论。他认为民众是国家或社会的根本,统治者要重视民众的利益和作用,尊重民众的意志和人格,才能使民心向背、天下太平,从而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具体说来,孟子的民本思想有以下内容:

(一)民贵君轻的重民思想

孟子认为,在社会的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民众,民众是国家、诸侯、天子存亡的最根本的因素。因此,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 的主张。在人民、国家和君王三者之间,“民”是第一位的,是最根本的,对于统治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得民”,否则就会自取灭亡。他说:“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1] 孟子精辟地阐述了得失天下,在于民的得失,而民的得失,又在于民心的得失,民心的向背又在于民之施与和满足民欲等方面。桀纣的灭亡就在于无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倒行逆施,背离民心,最终被民众所推翻。他针对当时诸侯割据称霸,兼并战争不断,人民深受其害的混乱状况,无情地揭露了“疱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1] 的残酷现实,进而指出,如果统治者只顾自己享受,不顾百姓的死活,那就无异于禽兽,就是残害百姓,就会遭到人民的极力反抗,最终“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 [1] 而如果国君能够施行仁政,爱护人民,则“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因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1] 也就是说,民心向背是统治者能否得天下的关键,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二)制民之产和民可使富的惠民思想

1.制民之产。衣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需要。孟子看到经济生活状况对社会安定的重大作用,就非常重视人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强调统治者要保障人民一定的物质生活需要,使人民的物质利益得到实现,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稳定和发展。他在经济上提出了“制民之产”的主张,他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1] “恒产”即稳定的生产资料,“恒心”即正常的道德行为。就是对一般人来说,假如没有一定的生产资料作为稳定的经济来源,就不会有正常的道德意识,人们就会为了生存而不择手段,无所不为,社会就会大乱。如果统治者不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人民最低限度的物质生活条件,等百姓犯了罪,再去惩罚他们,那就简直是在坑害百姓。孟子还指出“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1] 因此,贤明的君主要给百姓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够有保障养活妻子儿女的能力,能够在好的年成里得以丰衣足食,在年成不好的时候也不致饿死,只有这样,才能使百姓容易接受道德教化而具有一定的道德心,从而对统治者更加服从,社会才能保持安定。

2.民可使富。孟子反对单纯依靠刑法去治理国家,而是提倡“薄赋敛”,以减轻人民的沉重负担,让人民过上富足的生活。他说:“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1] 在孟子看来统治者只有减轻刑罚,少收赋税,使老百姓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深耕细作,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才能得到老百姓的真心拥护,才能使国力增强,天下安定。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孟子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了不同的方法,对于商人要减轻他们的赋税,对于负贩的商人不要征税,对于城市居民要免除他们的住宅税,对于耕者就只对他们恢复井田制,同养公田,就不必再征收他们的赋税。如果这样,“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就会“无敌于天下”[1] 。他还强调:“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1] 总之,孟子认为如果不减轻民众沉重的赋税,就会引起民众饿死的现象,就会使百姓父子离散,各不相顾,社会就会因此而大乱,更谈不上社会安定,国富民强了。

(三)与民同乐的爱民思想

孟子认为,君王只有与民同乐,并心忧天下,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而一统天下。他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 在孟子看来,统治者要十分关心民众的疾苦,满足百姓的愿望,以天下百姓的欢乐为自己的欢乐,以天下百姓的疾苦为自己的疾苦,才能使民心向背,称王于天下。孟子在与齐宣王、梁惠王的对话中不止一次的提到了“与民同乐”的主张。孟子认为,周文王虽然利用了广大民众的力量来建筑高台、挖掘深池,而老百姓却非常高兴,还称筑的台为灵台,称挖的池为灵沼,这是因为周文王能同民众一同快乐,所以自己也能感到快乐。而与此相反,如果君王不能够与民同乐,而是“独乐”,并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就会象夏桀和商纣王那样,遭到人民的唾骂和反抗,最终导致政权的覆亡。

(四)尊贤使能的用民思想

尊贤使能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孟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有善于治理国家的贤才能士。一个圣贤的君王,必须做到尊敬有才有德之士,广纳天下英杰,使出类拔萃者得到应有的职位和认可,使他们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得到更好的巩固和发展。孟子在回答齐宣王关于如何选拔人才时说:“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1] 这段话包含了选贤举能两个原则:一是要把卑贱者提拔到尊贵者之上,把疏远者提拔到亲近者之上,使选贤举能跳出贵戚亲近者的圈子;二是要倾听国人的举荐,不偏听偏信。这两项选官原则体现了孟子选拔人才不分贵贱、尊贤使能的用民思想。孟子告诫统治者要从尧舜禅让、大禹治水、汤武革命、周公勤政等事迹中,领悟为政必须大公无私、任人惟贤,顺应民意、为民造福,解民于倒悬、救民于水火,这样才会真正得到人民的拥护[2]。

二、民本思想的当代启示

孟子的民本思想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对于今天我们构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和谐社会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1.坚决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孟子“民贵君轻”的重民思想和“与民同乐”的爱民思想,有利于我们充分认识到,我国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这更有利于我们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3],从而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青春活力。

2.将党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孟子的“制民之产”和“民可使富”的惠民思想启示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惠民政策,让人民得到真正的实惠。吸取孟子惠民思想的积极成分有利于更好地加快推进我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利于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因此,须继续推进和完善社会体制改革,把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等政策落到实处,从而“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4],真正形成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的和谐社会。

3.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孟子“尊贤使能”的用民思想,有利于我们必须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杜绝任人唯亲的腐败现象。须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用人机制,确立德、才、能、绩的干部选拔任用标准,着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党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确保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与时俱进。

4.坚决贯彻好“以人为本”的治国策略。当然,孟子的民本思想与我们党的“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截然不同的。建设“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对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凸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这既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又充分体现了党的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共同愿望的一致性,是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

当前,我们应该正确吸取孟子民本思想中积极合理的成分,剔除其不合理的因素,把孟子“重民、惠民、爱民和用民”中的思想精华运用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中。

参考文献:

[1]孟子,王常则译注.孟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2]任慧.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向世陵.重民扬善心仪自由——孟子思想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3).

[4]王引淑.略论孟子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J].政法论坛,2002,(2).

猜你喜欢

民本思想孟子启示
磨刀不误砍柴工
《孟子》折射出的契约精神
浅析彭德怀庐山上书事件体现出的民本思想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儒家民本思想浅析
漫画《孟子》(一)
漫画《孟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