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2009-01-14王小琴

学理论·中 2009年12期
关键词:富民新农村

王小琴

摘要: 针对当前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不高,农村社会落后的基本现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就必须从富民、乐民、安民三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关键词: 新农村;富民;乐民;安民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030—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纲领,描绘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如何正确把握这一纲领,关键在于建设者能否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的科学内涵。本人认为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首要的就是必须明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农业人口比重大,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不高,农村社会落后,是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解决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不高,农村社会落后的基本现状。因此,落实“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纲领,应从以下三方面认识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直接目标——“富”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之所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直接原因是农村发展落后,农民生活与小康社会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实现富民,实现农民生活的宽裕,缩小城乡差别。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富民必须把握“富”的三层涵义。

1.“富”民必须立足于农业发展。我国是一个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大国,当前我国的发展又进入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最关键最为复杂的时期,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那种通过将农民大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来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的富裕是不现实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确立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这一基本观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基础,拓展农业发展的空间,发展现代农业延伸产业,增大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程度,让农民就地就业,就地增收。因此,各级政府应当把扶持现代农业发展,完善和拓展现代农业体系,推广现代农业经营方式作为实施富民政策的基础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只要把现代农业发展起来,做大、做强,农民就会有最可靠的收入之源,国家就会有发展的基本物质保障,富国强民才能在不久的将来变为现实。

2.“富”民必须着眼于不断增强农民生存能力,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持续增长,和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本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归根结底是要让亿万农民过上安康、富裕、祥和的生活。针对当前城乡差距较大,农民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的现状,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在增强农民适应社会经济活动能力,增强农民创业生存能力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农业现代化所需人才缺乏,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单一的现实,单纯依靠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农民收入的阶段性增长。要农民收入的稳定持续增长,和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实现“富”民就必须从增强农民生存创业能力这一根本着手,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同时在广大农村开拓和发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建立健全农业职业技术培训基地,加大农业技术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必须加大对农村非农产业,特别是与农业相关农村产业链的扶持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只有在农村建立和发展起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业产业链,发展起农业的延伸产业,农民才可能有稳定持续的收入之源,农民收入才可能稳定持续增加,农业的发展才有保障,城乡收入差距才可能逐步缩小。

3.精神境界的提升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是“富”民的必然内涵。“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表明,经济富足,生活宽裕仅仅是“富”民的一个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农民在实现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还要在精神生活上实现同步发展。

历史发展表明,物质文明成果的取得与精神文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农村长期存在的自然经济小农意识、小富即满的短浅目光、严重不足的进取意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格格不入,这与我国农村的整体落后是有必然关系的。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引导与投入,用优秀作品教育广大农民,用改革精神鼓舞广大农民。各级政府要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用脍炙人口、鲜活生动的文化形式教育农民拒绝迷信、抵制落后风俗习惯,提倡健康向上的生活意识,建设高尚、充实、负有浓郁乡村特色的精神文化生活。只有实现了“物质生活的宽裕为精神家园的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支撑,而精神家园建设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这一良性循环,才能持久、稳定的实现“富”民。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乐”民

“乐”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精神面貌。乐民就是在深化农业改革,加速农村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让广大农民真正感受改革和发展的意义、切实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满意度,激发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广大农村形成安居乐业的农村祥和景象。

实现乐民目标,建设安居乐业的农村祥和景象,各级政府必须在实施和实现富民目标的同时,一是要切实改变农村社会发展滞后的现状,多方面着手健全农村生活设施,改变社会脏、乱、差的现状;提倡科学文明生活风尚,改造落后生活方式,抵制腐朽文化,根除封建迷信。二是要全面深入落实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管理民主”对于农村基层而言,意味着村民民主权力的行使能否得到有效保障,公平正义能否在广大农村得到切实体现。从发挥基层民主而言,实现乐民就是要健全农村民主,规范农村社会管理,落实农村民主管理制度,不断增强农民行使民主权力的积极性和科学性,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确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人翁地位。三是要培养一支有思想、有知识、有能力、有凝聚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在新农村建设中,带头人是至关重要的。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各级政府必须立足当地实际,发现并培养一批有思想、有知识、有能力、有威信、懂技术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四是要优化生活环境。村容整洁就是在广大农村实现生态平衡,环境友好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性局面。

只有农民收入实现了不断增长,生活条件得到了不断改善,物质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农民生活的才会安心;只有农村民主制度得以真正落实,农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得到了真正实现,农民生活的才会舒心;只有培养和建立起一支农民信任的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农民生活的才会放心。有了安心、舒心和放心生活的农民,新农村建设才有了发展的动力和和不竭的力量之源,农村才能显现出勃勃生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广大农村才会出现安居乐业的生动局面。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目标——“安”民

只有民安,国才安。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农业产业发展对国家复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农村稳定对国家安定至关重要。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农民的全面小康,建设现代农村。培养新型农民,在广大农村实现农民的生活安康、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村社会的安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实现安民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广大农村为农民创造一个生活富裕、安全、有切实保障的生活环境;为农业生产培养一支会管理、有技术的稳定充裕的农业生产队伍;通过社会综合治理,维护农村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因此,安民须首先立足于发展农业生产本身。对于农村而言,安民最核心的要素就是要通过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农业产业的升级,发展农业产业链,为农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特别是农业职业教育事业,为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培养一支用得上,靠得住的稳定的农业产业大军。其次,安民必须立足于农村。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农业生产领域将出现大量相对过剩人口,这对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城市来说根本无法消化掉如此多的进城农民工。因而,安排这些人的生存与就业,必须立足农村。广大农村必须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相关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与就业机会,实现农民就地转业安置。最后,安民归根结底要立足于改善农民生活,提升生活质量,让农民充分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只有在新农村建设中,主广大农民充分享有了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收入持续增长,物质生活质量稳步提高,精神生活日趋丰富,生存和发展的社会保障日渐完备,农民才会真正安心于农业和农村。农业农村的发展才有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综上所述,富民、乐民、安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在新农村建设中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富民、乐民、安民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富民是乐民和安民的前提和物质基础,乐民是富民和安民的必然要求,安民是实现富民和乐民的必要条件。

On the goal of building new countryside

WANG Xiao-qin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and Law,Lvliang Higher College , Lvliang 033000, 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basic status about the current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lagging behind, the income of peasants not high,the backward rural society. We must understand and take advantage of goals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fromthree aspects about richenpeople、 happy people and pacify peoplein the process ofnew countryside.

Key words: new rural ; richen people ; happy people; pacify people(责任编辑/ 李璐瑶)

猜你喜欢

富民新农村
新中国七十华诞赞
不忘初心,做好富民“必答题”
让富民的步伐迈得更加坚实
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四川新农村村落建筑空间环境现存问题分析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