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语言品味 培养创新美感

2009-01-12闫海祥

关键词:坏孩子读法水生

闫海祥

小说的语言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作者的叙述性语言,一是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我们欣赏品味小说的语言,不仅要琢磨作者落笔行文中所散发出来的特殊味道,体会其语言风格,更主要的还是重点分析,细心品味小说中富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品味小说的语言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利用比较法品味小说的语言

利用比较法,通常是在同一语言环境中,选用不同的词语,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比较揣摩。学生可以在这种实践、思考活动中领会用词的种种微妙关系,体会作者用词的匠心,提高用词造句的能力。如鲁迅先生的《药》一文,在欣赏康大叔这一人物形象时,对其精彩的动作语言描写,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引导学生细心品味。“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驼背五少爷话还未完,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这两段话分别用了“嚷”、“抢”、“扯”、“裹”、“塞”、“抓”、“捏”、“哼”和“闯”、“披”、“散”、“捆”一系列动词,刻画了一个凶狠贪婪、蛮横无耻的刽子手形象。老师可以设计另一组词语:“叫”、“拿”、“撕”、“托”、“递”、“接”、“掂”、“喊”与“冲”、“穿”、“松”、“扎”,让学生进行推敲比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就可以品味出作者遣词的妙处了。

还如一位老师上《金色花》,引导学生品味“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两个句子。先引导学生变换句式:“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妈妈,我不告诉你。”然后细细读一读。再和原句比较着读,学生领悟到原文的句式强调“你到哪里去了”,妈妈的着急之情跃然纸上:强调“我不告诉你”,表现出孩子的顽皮,自以为得意。这些改后的句子无法体现。此时,老师还不满足,紧接着问道:如果语序不变,将原文第一句句末的问号改为感叹号(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将原文的第二句句末的句号改为感叹号(我不告诉你,妈妈!),好不好?教师充分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意识到不能换:原文第一句重在问,而改后重在责怪,这里的坏孩子不应是真的坏孩子,妈妈只是嗔怪。原文第二句改为感叹号,孩子是不是真的不想让妈妈知道呢?她不想让妈妈知道自己曾做过的事,自以为得意,但又希望妈妈明白自己曾做过的事——那是自己的杰作。改为感叹句后,就变成绝对不想让妈妈知道了,不符合孩子的心理。这样的语言品味,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形象,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深深情意。

二、利用联想法品味小说的语言

这种方法是结合课文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促使学生对文字所展示的生活图景或形象展开联想。小说的语言富于形象,生动细腻,更适宜使用联想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作者采用了夸张的漫画式勾勒来描绘套中人的形象,充满了浓厚的讽刺意味。“柯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起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这一段充满幽默感的动作描写,学生初读时没有特别的感受,老师就让他们静下来,想象一下别里科夫滚下楼梯的情景,并让一位同学表演出来,同学们都发出了会心的微笑,这样学生们在想象再现的过程中,有所悟,有所得,就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小说语言的特色了。

三、利用诵读法品味小说的语言

这种方法,就是从感情方面,从语音的强弱高低、语调的平直升降、速度的急缓、停顿的长短等方面展示形象。词语一旦带上情感的音响,就能产生强烈的语感。有人说:“作品一被高声诵读,就成为好懂与易解了。”这话确实不假,尤其是对小说而言,就更实在了。我们欣赏小说的一个重点,就是品味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赏析人物语言,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了。请看案例《荷花淀》:

师:荷花淀的写景文字美不胜收,对话描写也别具一格。下面我们用朗读法来深入体会。

教师用不同的语调和语速读“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一句,第一种读法是重音多,语调上扬;第二种读法是轻音多,语调稍降。哪一种读法好?

生:(齐声)第二种。

师:为什么?

生1:水生嫂是一个温柔贤惠的人,又很敏感,对水生很关心,不会作河东狮吼。(众笑)

师:说得真好,可见准确的朗读,也必须建立在理解人物的基础上。下面我再读一句,你们听听,哪种处理方法较好。

教师用三种读法读“怎么了,你?”一句。第一处读成“撒娇式”,重音放在“怎么了”三字上,“你”字拉长;第二种读成“关切式”,全句轻音处理,“你”字轻问;第三种读成“常态式”,你怎么啦?用平常语调。

生2:第一种不好,水生嫂是劳动妇女,不会撒娇。(众笑)

生3:我认为第三种也不好,平平淡淡,有口无心,对水生不够关爱。(众笑)

师:同学们的理解很到位。还有两句对话,我想请同学们来模仿,你读好了,说明对人物的理解也深入了。一句是“你总是很积极的”,另一句是:“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一入题就抓住了小说人物水生嫂经典的语言:“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怎么了,你?”通过自己不同语调与语气的范读,引导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比较揣摩小说人物的个性特点。在这里教师不是“告诉”,而是巧妙地将一种灌输式的“告诉”通过朗读的有声形式,将学生带入作品的场景中,让学生有“在场”的感觉,比较揣摩人物在那个场景中会怎样说,为什么会这样说,这样说与那样说的人有什么样的性格,学生也就很容易也很快乐地在老师的不露痕迹的启发引导下,悟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并渗透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没有用给小说人物贴标签的传统教学方法去告诉学生,水生嫂是一个温柔、体贴、勇敢、积极、进步的农村妇女。用朗读与点拨与学生交流、碰撞、对话,学生就是在这样的品读语言中解读了水生嫂。这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与感悟小说语言,从而把握人物个性的朗读比较法,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的感悟要求,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学习与掌握。

以上三种品读语言的方法,可以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灵活采用。虽然没有什么新意,但只要引导得当,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学生可以从中领略作品精妙的语言,提高用词造句和形象思维的能力。

猜你喜欢

坏孩子读法水生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龙闯迷阵
没带作业的“坏孩子”
坏孩子和好孩子,你爱哪一个
答案大放送
互助
一个农民的四季
怎样读零
有坏孩子问我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