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课文课堂亮起来
2009-01-12姚茂栋
姚茂栋
曾有人说:聪明的教师在教学里为学生送来知识,伟大的教师在灵魂里为学生点燃智慧。作为当代的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拥有前者的“聪明”,还必须具备后者的“伟大”。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我们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亮起来?如何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就让我谈谈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肤浅的心得体会吧!
一、让学生的眼神和心灵亮起来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课堂上要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否,通过眼神的交流便知晓。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的眼神亮起来?我想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眼、耳、脑的综合能力无疑是一个好办法。如在教《木兰诗》时配上一曲《谁说女子不如男》,便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之感;教《核舟记》时,我把美术课中的素描和简笔画搬入课堂;在教《苏州园林》时,说真的,单凭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以及一幅简易的彩图而凭空去教,我自己都一头雾水,学生岂能听懂?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利用课余时间跑图书室、上网,不但从中了解了大量有关中外园林艺术的知识,而且还从网上搜集了一大批有关苏州园林及其他园林的图片制成一个课件。那天,在多媒体教室为学生送上了一堂图文并茂的精美之课,既让学生领悟到了苏州园林“如画”的特点,又让学生对世界园林艺术大开眼界。
“语文素养不仅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而且还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课堂的开放性与多能性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途径。把有益的电视节目(如《新闻调查》、《体育世界》、《人与自然》、《当代教育》等)带入课堂,恰如其分地与学生谈古论今,谈“天”说“地”,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当然,语文的教育还是人文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净化学生的心灵,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精神,关心孤寡老人,热爱公益事业,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让学生懂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
二、让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亮起来
恩格斯曾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总是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唯恐学生不懂。有时硬将一篇含蓄美的诗歌变成一杯白开水,学生的想象空间在不断地缩小。其实,任何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都像大自然五彩缤纷的花朵,学生则像一只采花酿蜜的小蜜蜂,蜜蜂的采花酿蜜当然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亮起来。如讲《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曾有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石拱桥的三大特点(即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哪个最为主要?为什么?一下子学生都七嘴八舌,众说纷纭。我先不急于去判断谁的答案正确与否,而是点拨学生从“朽木不可雕”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最终得出“结构坚固”为最理想答案。教《斑羚飞渡》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如此有灵性的斑羚,你想向猎人说一句什么话?而在《死海不死》一文中我则留下这样的问题:如果让死海永远不死,我们该怎样做?这两个看似与课文无关的问题,其实它又是课文的延伸,不正好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吗?记得去年我班写《窗外一瞥》的作文时,我力求学生仔细观察,大胆想象。结果,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倒让我赞叹不已:直立的篮球架是默默的奉献者,弯曲的小路如同曲折的人生路,起跑线如人生的起点……
曾记得有这样一份资料,据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新近所作的调查发现:美国学生拥有超强的阅读能力和想象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达65%的孩子每个星期能得到至少6个小时的阅读指导,而国际平均数仅为28%,而中国教育的弊病也在于此。我想,要让中国的孩子也有超强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无非有两条途径:其一是让孩子们细致认真地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事每一物;其二就是博览群书,善于思考。
三、让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亮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论语》中也提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上都足以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也证明,一个人对某一方面的兴趣越强烈,就越有可能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从而在与其兴趣有关的领域里采取惊人的举措,取得巨大的成功。达尔文小时候就对昆虫有浓厚的兴趣,长大了才造就了他的生物进化论。可是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却总担心学生的分数上不去而一味要求学生读、背、记……学生的兴趣个性刚刚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就被打击、扼杀掉了。其实我很赞同美国教育家门肯的育人观:“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长大了成为普通人居多,因此,老师不必刻意去追求要使学生怎么怎么发展,而必须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是小草就让它装饰大地,是参天大树就让它成为栋梁之材。”的确如此,我们不也经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嘛,又何必刻意追求学生的分数呢!语文课堂除了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的有关知识外,必要之时,应把语文课堂设进图书馆、阅览室,让学生各取所需,我想这样的课堂效果会更佳吧。
四、让学生的实践和创造亮起来
近几年来,中国有许多高分的毕业生不被国际大学府青睐,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许多学生都高分低能。而这个“能”恐怕就少不了实践和创造能力吧。曾有一个社会调查家做了这样的一项调查,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天赋。中国的学校只承认一种,那就是:把课堂上灌输给他们的知识,写在试卷上的天赋。事实如此,我们的教育太过于强调课本知识了。其实语文是实践性和创造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学习新闻和调查报告这两种文体时,我让学生走出校园,走上社会,深入到实地调查,摄取第一手素材,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写出具有真知灼见的好文章来。而学习《食物从何处来》时,要求学生理解“万物生长靠太阳”的道理,学生们则自己分组种豆芽,一组放在阳光下种,一组放在暗室里种,不几天便得出了结论。说真的,有时学习语文知识,单靠老师的三寸不烂之舌,倒不如靠学生的实践创造。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综上所述,无疑都是告诉我们当代语文教育者: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要根据学生的需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学生培养成栋梁之材,同时也不断地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