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009-01-12李国兰

关键词:语文课课文情境

李国兰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应该掌握一种情境教学法。如果老师在讲课的开始能够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那必然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审美心理,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探索欲愉快地进入语文学习中。比如播放录音、演示多媒体画面、讲情境故事等都能起到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的作用。

有个语文老师在给学生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课时就拿了幅画,画中的意象多半是曲中的那些。上课之前他把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去描述,之后才进入教学中。其实他的这种导入就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大家就很想知道在曲中写这些意象的用意是什么?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情感?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导入导得好也算是一大成功,学生能否对此感兴趣,很大一部分因素要看语文老师的导入能力。

语文老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情境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一个途径。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学生努力又能解决问题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思考解决问题之后就有一种愉悦感和成就感,就更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比如在上朱自清散文《春》的时候,教师可先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谈谈自己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春天有哪些特征?春天美在什么地方?学生肯定会各抒己见,之后再由老师把学生带入课文中。这种问题情境的设置更能使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在上课时又用多媒体展示那一幅美丽的春景图,通过这些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脚步,领略到春天的秀美风光。

语文课文中有曲折的故事、优美的描写、精彩的议论、富有趣味的说明……这些都富有美学价值,语文教师要带着学生去揣摩、体会感受。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如讲到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课时,就可以向学生推荐徐志摩的其他一些作品,或是同时代其他一些作品,像余秋雨的,可让学生试着比较二者的风格。这种扩宽视野的知识推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

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说明语文课程的任务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这一特性决定了它要负担起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任务。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体现着作者独特的审美理想、审美视野和艺术品格,创作中对大自然与生活中的美进行了加工,从而创造出超出现实和自然的艺术美。学生常常能感觉到这是他们日常生活有的,而他们却忽视了这种美的存在,并会为之感动和兴奋,有的甚至产生创造艺术的冲动。此时,语文老师就要加以引导和鼓励,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在审美鉴赏活动中,要依赖于学生的能动审美,没有主体的能动审美,没有主体良好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心理,把教材中的美感展现在学生面前,潜心体味,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唤起学生的共鸣。

钱梦龙老师说过:“语文课上的教,无非是教会学生读文章。”读在课文的理解和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有些东西你读出来就会让人产生美感,他读出来或许就不能。所以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更好地展现艺术境界,使学生感觉到美。像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诗,要用激昂高亢的声调去读,才能领略到北国的壮美和一种雄浑的气势(作者的雄心壮志),在朗读中让学生去感觉那壮美的雪景,想象一下自己站在那种高处,看着祖国的大好山河尽收眼底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让他们去体会这种美,通过审美的过程来达到培养审美能力的目的。

猜你喜欢

语文课课文情境
语文课文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