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评说

2009-01-11

中国文化遗产 2009年6期
关键词:布达拉宫文物保护西藏

西藏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于2002年6月26日正式开工,历时7年,已于2009年8月竣工。工程投资3,8亿元。

三大工程是迄今为止我国文物保护史上规格最高、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也是一项充分尊重传统、尊重科学、尊重民族风格,藏汉团结一致,努力奋斗,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共同完成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刘延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

西藏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的胜利竣工,是西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项重大成就,是西藏各族人民期盼已久的一件喜事,也是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西藏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西藏和平解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在推动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制定专门法律法规政策,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继承、保护和弘扬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开启了西藏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新篇章。开展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加强西藏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举措。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其投资之多、规模之大、技术要求之高在西藏文物保护史上前所未有。同时,工程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增加了当地群众收入,调动了他们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使工程成为广受西藏各族人民欢迎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为加快西藏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蔡武(文化部部长)

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古老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这三处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藏族悠久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是藏族文明与祖国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珍贵历史见证,对研究西藏社会历史、文化、宗教具有特殊价值。西藏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加强西藏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西藏各族人民的殷切期盼。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保护和传承西藏地区民族文化遗产,保持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现实意义。西藏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的竣工,标志着新中国成立60年来,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取得了巨大进步。

向巴平措(西藏自治区主席)

西藏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中央对西藏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保护,对于增强民族团结、稳定社会局势有很重大的意义。而另一方面,通过参与几年的大型维修,西藏必将培养、锻炼出一批古建筑维修方面的优秀人才,掌握更多的维修新理念与技术。民期以来,国家对西藏的文物保护工作投入了大量资金,保护和维修了一大批具有较高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文物古迹。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的竣工,是党和国家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生动体现和光辉实例,是各族各界工程技术人员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结果,有力地回击了达赖集团所谓的“西藏文化毁灭论”,对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构建和谐西藏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单霁翔(国家文物局局长)

国家十分重视西藏文物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抢救藏民族文化遗产。1980年代以来,国家累计投入7 3亿元对西藏重要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维修,恢复开放了一大批重点文物单位。例如,1989年至1994年,中央拨专款5500万元和大量黄金、白银等珍贵物资实施维修布达拉宫一期工程;1994年至1997年,国家投资近1亿元建设了西藏自治区博物馆;2001年以来,安排专款3.8亿元用于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还将拨专款5-7亿元,开展西藏九大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国家文物局先后召开3次文物援藏会议,从政策倾斜、人才培养、资金投入、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援藏力度。为确保工程质量,国家文物局精心组织、安排国内技术力量最强的单位承担西藏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科研、监理等任务,如: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河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河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敦煌研究院等等。在实施三大文物维修工程中,国家文物局一直高度重视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问题,严格依照《文物保护法》,始终遵循文物维修原则,以尽量少干扰、确保文物建筑原有风貌的真实性得以保存和延续为目标,确保工程质量。七年中,在各有关部委的密切配合下,在西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有力领导下,三大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的全体组织者、设计者、建设者们认真贯彻“不改变原状”的文物维修原则,精心施工,确保质量,在雪域高原上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出色完成了工程任务。

陈锦(西藏自治区建设厅厅长,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在西藏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中,施工队伍采取了内地和西藏结合的联营体,把内地先进的设计的理念、好的设计和西藏文物的特征以及藏族的能工巧匠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优势互补的方式。通过这样的项目进一步锻炼提高了施工水平,培养了西藏的能工巧匠,包括扶植有资质的本地古建筑公司,使得一些藏传传统的建筑工艺能够流传下去。三大工程这支队伍,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一支队伍。基于对文物工作的热爱,来自不同的行业、部门、单位的专家领导和公务人员,能顾全大局,讲和谐和共处。通过合作我们提高了维修的高科技含量,提升了设计力量和施工力量。通过这次大规模的维修积累的一些经验乃至教训,可能对接下来的西藏“十一五”文物工程、乃至后续循环的文物维修有借鉴或者指导意义。西藏三大文物工程的积极影响还在于,为西藏文物全面的、集中的宣传开了一个好头。

格桑(西藏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萨迦寺工程指挥长)

这次大修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西藏人民历来的关心和爱护,也是党对我们西藏民主宗教工作的一个具体体现,尊重了藏民族的感情。维修过程中,我们特别尊重土、木、石、边玛草、阿嘎土的使用。阿嘎土和木材做了利,学鉴定和甄选,土和石头的都用当地的,边玛草专门派人组织当地群众农闲的时候去打。施工过程中,一方面非常尊重当地能工巧匠的意见,另一方面也非常注意发挥内地技术人员的作用。这次维修是民族团结的结晶,也是汉藏能工巧匠通力合作的结晶。

西藏的文物不仅是西藏的,而是我们全中国的,全世界的。如果不保护不是民族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华民族

甚至是世界的文化遗产的损失。而且西藏的文物队伍特别小,通过这样的保护工程也可以壮大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力量,使西藏的文物保护工作更好。

甲央(西藏文物局原局长)

维修工程的成功,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也是我国各族人民支持的结果,三大维修工程有来自内地支持我们工作的40多家兄弟单位,这是党的民族政策的胜利,是民族政策落实的结果,也是全体参加工程维修的人员努力的结果,是全区文物工作者努力奋斗的结果。

强巴格桑(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布达拉宫工程指挥长)

作为古代建筑,布达拉宫具有传统建筑的特点,延续了历史上的很多建筑风格来砌筑。为做到“修旧如旧”,工程技术人员在完全尊重历史原貌的原则下,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布达拉宫进行维修。为了使传统与现代施工工艺有机地结合,进一步提高工程技术含量,在对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进行维修的过程中,按照维修工程总体方案的要求,对文物古建筑维修坚持以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为主要技术手段,特别是坚持砌筑边玛墙和块石加片石的藏式传统砌墙法,在打制传统阿嘎土、绘制室内外彩画装饰和外墙“手抓纹”抹面等方面,传统藏族建筑维修技术和工艺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施工管理中,我们做到了未发生一起人员和文物受损事故。

张之平(西藏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布达拉宫维修项目设计负责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布达拉宫保护维修工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更加注重总体保护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维修工程中的科技含量、维修工程技术档案的留取、布达拉宫的日常性的维护保养、建立建筑结构的变形监测体系;更加注重维修工程中的利学化管理。二期保护维修工程的目的绝不是让布达拉宫返老还童,而是要使这处政教合一的圣殿益寿延年。而且不要用一次大的维修来代替保养,保养是更重要的。因此除了在工程中治本外,今后更要加强平时的监测和日常保养,尽量少改变原建筑结构的状态。

杜启明(西藏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罗布林卡维修项目设计负责人河南省博物院副院长、原河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所长)

20年多来,平均每年都要进藏一次,几乎有四分之一的时间都要在西藏。个人也经历了国家经济实力的变化,经历了国家对西藏文物保护思路成熟的过程。同时在20年的工作中,对民族文物的保护原则、保护理念、保护技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此2008年进藏的时候有感而发,写了一首打油诗:

“二十年前初进藏,天湛蓝,野空旷。雪域高原添豪气,布达拉宫绘梦想。生死一线置天外,热血铸就男儿郎。从此结下不解缘,藏南藏北穿梭忙。多少风雪多少汗,满头青丝已成霜。半百重临沧桑地,巍巍圣殿展新装。祖国瑰宝民族愿,任重道远谋吉祥!”。

猜你喜欢

布达拉宫文物保护西藏
神奇的布达拉宫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都是西藏的“错”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布达拉宫
名胜古迹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布达拉宫生成记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