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日:欧洲中世纪城市的缩影
2009-01-11黄汉民
黄汉民
比利时的布鲁日城被称作“沉睡的美女”,它是欧洲保留最完整的中世纪城市,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然而,在国内似乎鲜为人知。通常到欧洲旅游的中国游客,到首都布鲁塞尔市中心广场转一圈、与著名的“尿童”小于连的铜像合个影,或再看一眼“原子球”便上车走人,就算是游过比利时了。但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在我看来,到了比利时如若不游布鲁日,就如同没去过比利时。
在14世纪,布鲁日曾是西欧第一大港和发达的商埠,贸易和手工纺织业给这座城市带来巨大财富,使之成为中世纪欧洲的商业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并于15世纪达到鼎盛。之后由于海湾淤塞、商贸衰败,以至城市沦落,到18世纪时,布鲁日已成为比利时最穷的城市,以至于19世纪的工业革命与之擦肩而过。历经了数百年的“冬眠”后,布鲁日幸运而富有戏剧性地在二战期间躲过两次毁城的劫难,使中世纪时期的建筑得以幸存,让这颗“佛兰德的明珠”依然散发着历史的光辉。
在欧洲,现存比较完整的中世纪村镇为数不少,然而保留最为完整的中世纪城市,则非布鲁日莫属。如今它仍保留了完整的古城墙遗址、护城河、城墙上的风车和数座城门,城内的建筑仍维持中世纪的风貌。
“布鲁日”在佛兰德语中是“桥”的意思。市内纵横交错的运河上,大大小小横跨50多座石桥,是名副其实的“桥”的城市。当年从北海来的船只,穿过长长的运河,经茨温海湾的人海口可直接驶入布鲁日。三条运河如网罗织,一直连通到市中心。由此,“北方的威尼斯”成为它的又一个美称。
城堡和集市是欧洲中世纪城市的两大核心要素。布鲁日市中心有两个大广场:集市广场和城堡广场。
集市广场是布鲁日城的中心,广场的南侧是13至15世纪逐步扩建而成的83米高的雄伟钟楼。在中世纪,作为城市标志的建筑不是教堂也不是市政厅,而是钟楼,它是城市自由与富裕的象征。我登了3 36级台阶,踏上顶楼时已是气喘嘘嘘,正好赶上钟楼的编钟奏响,每隔一刻钟奏响一段音乐,旋律优美动听,让人心旷神怡。从楼顶的观景层俯望,古城蔚为壮观的全景一览无余地映入眼帘,登楼的疲惫顿感烟消云散。从钟楼顶鸟瞰,整个布鲁日的秀丽风光尽收眼底,尤其是中世纪的古建筑看得真真切切:850年建造的布鲁日最古老的教堂——圣萨尔瓦托主教堂、12世纪的圣约翰医院、13世纪的圣母教堂及其122米高的宏伟塔楼……古城内中世纪建筑红色的屋顶与尖尖的山墙鳞次栉比,我迫不及待地端起了相机,记录下这珍贵的画面。
集市广场东侧是19世纪建造的哥特式的省政府大楼。高大的锥形屋顶和众多尖塔使它显得格外雄伟壮观。集市广场西侧中部耸立的一座建筑叫“克能堡”,1488年奥地利皇帝曾被囚禁在此。“克能堡”左侧大街拐角上的一座砖构建筑是广场上最古老的住宅,它建于15世纪。这里的每一幢建筑里都有故事。
集市广场北侧是一排山形屋顶的荷兰风格建筑,深浅不同的红砖色彩与高低起伏的山墙轮廓,使之极具魅力。现在这里是一间接一间的餐厅与咖啡馆。如今,集市广场已成为每年三四百万游客必来的相聚之地。
著名的城堡广场在集市广场的东面,二者相距不远。这里是布鲁日的发源地,曾经有过一座抵御外敌的伯爵城堡。如今广场正面耸立着哥特式的市政厅,它向世人展示了14世纪布鲁日杰出的建筑艺术。市政厅正立面上陡峭的屋顶、直刺蓝天的尖塔、檐口和窗顶精细的石雕,美伦美奂、令人惊叹。在底层和二层的窗间墙上装点着佛兰德历史上伯爵、公爵和英雄人物的石雕塑像,尊尊栩栩如生。市政厅在1376年奠基,其二楼富丽堂皇的哥特式大厅,是市议会议事和接待贵宾的场所。厅内木拱式吊顶是14世纪室内装饰的杰作。大厅两侧的窗间墙上布满壁画,这些19世纪浪漫主义的新哥特式壁画,更彰显大厅的华贵与庄严。
在广场的西南角是布鲁日最著名的圣血教堂。它建于12世纪,底层为罗马风格,上部是15世纪建造、19世纪改建的新哥特式,教堂内保存着耶稣的圣血供人瞻仰。每年的耶稣升天日,欧洲的宗教要人都汇聚于此顶礼膜拜,并举行圣血日大游行。一千五百多名布鲁日人,身着中世纪服饰盛装游行。他们抬着盛放圣血的金灿灿的神龛,由头戴盔甲、手持矛和盾的十字军骑士护卫,再现当年十字军东征时取回圣血的盛况。如今临近的集市广场中搭起了红色的看台,以便游客观赏每年的圣血日大游行,以及圣母升天节、运河节、金树节等诸多文化庆典活动。
游古城布鲁日,悠闲地在运河边散步,在碎石铺砌的街巷中穿行,绝对是一种享受。一路上荷兰式住宅陡峭的山形屋顶、阶梯形的山墙、圆拱形的窗户、精致的石雕装饰令人目不暇接;落日余晖中的岸边建筑与宁静河水中的清晰倒影相互交织,犹如一曲凝固的优美乐章,中世纪古城的氛围无处不在。整个城市就是一座不折不扣的露天建筑博物馆。我们在布鲁日住了两夜,才有幸观赏到晨曦、落日和夜幕中的布鲁日。大家无不感叹“这才是最美的布鲁日”。
布鲁日每年有上百万游客乘坐小艇在运河中游览,以领略水城的风光。我们当然不想错过这个机会,加入了水路畅游的行列。轻快的小舟穿越一座又一座古老的石桥,河边形态各异的古建筑及其墙上精美的雕饰、两岸茂密的树木和粉红的玫瑰、水边嬉戏的天鹅和静卧窗口的小狗,河边写生的画家和兴致勃勃的游客,就像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在眼前闪现,人们犹如享受一席丰盛的视觉盛宴。水城小巧、平静、灵秀,处处洋溢着中古的气息和艺术的韵味。这种非同寻常的惬意和感受,令人陶醉、令人回味。
进入大大小小的教堂和博物馆里,欣赏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珍品,人们更深切地感受到布鲁日昔日的辉煌。原来布鲁日早在15世纪已经成为佛兰德艺术的摇篮,难怪现在它已成为“比利时的艺术圣地”。
在布鲁日圣母教堂右侧的祭坛上,一尊闪耀着夺目光芒的白色大理石雕像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一尊“圣母与圣子”的雕像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的杰作。这件艺术珍品由一位布鲁日商人购得,并于1506年赠送给圣母教堂。它成为“米开朗基罗在世时唯一离开意大利本土的一件作品”。凝视着这精美绝伦的无价艺术珍宝,我用相机拍了一张又一张,生怕抖动闪失,错过了这难得的机会。面对一代大师的名作,人们都激动得久久不愿离去。
在布鲁日的商店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工编织的蕾丝制品。布鲁日的蕾丝编织品享誉世界,其传统的手编纱工艺精湛,线条图案经典,镂空的织品洁白雅致、华丽尊贵、独具特色。19世纪中叶,在布鲁日最贫穷、最艰
难的岁月里,蕾丝编织是城里无数穷苦人唯一的谋生手段。据说当时布鲁日有近万名编织女工。那时,为培养编织女工,城里开设了92所蕾丝编织学校,使蕾丝编织工艺得到了极大发展。进入20世纪,随着旅游业的繁荣,布鲁日蕾丝编织品越来越富有创意、越来越时尚,备受游客的青睐。现在城内至少还有50家经营蕾丝的商店,这些漂亮的织品,大到床上用品、服饰、台布,小到杯垫、各式旅游纪念品,甚至还有用小小的蕾丝织品夹在有机玻璃中做成的钥匙链……
短短两天的布鲁日游,只能是走马观花。但是,布鲁日人对这处世界文化遗产卓有成效的保护给我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历史上的种种机缘与幸运让这座中世纪的古城得以保存。然而对它的保护仍需要高度的远见卓识、极大的勇气与毅力,以及锲而不舍的坚持和努力。多少年来,人们要求现代化的强烈冲动,险些使布鲁日许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成为时代的牺牲品。正是历史上众多有识之士的呼吁与共同努力才使它免遭毁灭的厄运。布鲁日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在皇帝利波尔德二世的推动下,成立了“布鲁日——纽伦堡委员会”发起保护文物的呼吁。同时一个称为“布鲁日之友”的民间组织开始收购典型的建筑加以修缮。1562年,画家马库斯·杰拉德曾经画了一幅十分详细的布鲁日城市地图,为古城留下珍贵的历史记忆。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库斯·杰拉德基金会”的成员们,制订了具体的办法,他们买下一些小型的文物建筑整修保护,忠实地保留中世纪建筑的外观,精心地改造建筑内部,使之满足现代生活的要求,然后再行出售。他们几十年的努力不仅富有成效,而且促使人们的观念逐步转变。1971年,在市长米歇尔·麦勒的推动下成立了“文物保护和城市中心区改造”管理局,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制定保护政策、落实保护规划。民间与官方的合作从此使布鲁日城的保护走上了快车道。1976年,布鲁日市长弗兰克凡·阿克尔上任后,铲掉新修的柏油路,恢复石块铺砌的古街。如今,布鲁日的市民在市内的一处小广场上敬塑他的半身铜像,以怀念这位有非凡眼光、为布鲁日的繁荣奠定基石而英年早逝的市长。
我们在离集市广场最近的一家中餐馆用餐时,了解到这家中餐馆的女老板原来是上海人,她丈夫是祖籍布鲁目的一位机械工程师。几年前,他们买下了临街两个门面的住宅改建为餐馆。老住宅已无法整修了,他们只好把内部全部拆掉,重建成适合餐馆使用的大空间。并严格按照文物保护规定,绝不改变沿街的立面,故仍然维持门面一宽一窄、一开间为三层楼、另一开间为两层楼的原始面貌。门窗也完全按照原样重修,一边大一边小,要使用原有材质,即使每扇窗要花费一千欧元;沿街立面要使用与古代质地相同的外墙砖砌筑,尽管材料价钱贵了许多。同时他们还高薪聘请熟悉古建筑的老工匠来亲自指导施工。建成后餐馆的招牌也不能直接挂于立面上,只能在凹廊的玻璃门上挂招贴。政府有关部门还多次前来检查落实。有这样自觉的市民,有这样落实到位的管理,难怪不足12万人口的布鲁日,只有两万五千人居住的古城会有如今的兴旺繁荣,会如此充满活力与生机,使之真正无愧于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
布鲁日之游使我真正信服了英国一家旅游杂志(GroupLeisu re)在2005年公布的一项评选结果:布鲁日终于击败纽约、巴黎和布拉格,被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和“理想的度假地”,并评论她的美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