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

2009-01-11齐云芳

师道·教研 2009年11期
关键词:袁绍曹操材料

齐云芳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的第一课。教材从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两个方面,介绍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大背景和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本课特点是线索繁杂,人物众多。但因篇幅限制,有关重要历史人物活动描写都是一笔带过,呈现出来的都是历史结论,这对于刚接触历史,还不算真正入门的初一学生来讲,无疑是不能满足兴趣的需要。仔细研读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本文线索繁杂,人物众多,但有个关键人物一直贯穿全文,那就是曹操。初中历史“新课标”在三维教学目标中提到,学生要了解曹操这个人物及其活动,并能够正确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对此,我认为可以以曹操这个人物为线索,展开本课的学习。

导入:曹操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三国演义》中对他的描述与历史的真实有许多不同。他到底是怎样的人物呢?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曹操在这段历史发展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俗话说“三岁看到老”,我们先看看小时候的曹操吧。

故事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又名吉利。其实曹操本不姓曹,他的父亲曹嵩是太监曹腾的养子,曹操到底姓什么,可能永远是个谜。对此,曹操本人更是闭口不言。

问题1:少年时的曹操生性又如何呢?

材料1:“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三国志·魏书》

师: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天资很聪明,但却有点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故事2:就连他的亲叔叔都有点看不过眼,常常向曹嵩告状。曹操知道了,便想出一个鬼点子来对付那多管闲事的叔叔。一天,曹操远远看见叔叔来了,立即装作口歪眼斜。叔问其故,则答说突发中风。叔叔马上跑去告诉曹嵩。等曹嵩来了一看,曹操什么事都没有。曹操便趁机说,我哪里会中什么风!只因为叔叔不喜欢我,才乱讲我坏话。从此以后,叔叔再说曹操什么,曹嵩都不信了,曹操也就更加胡作非为了。

问题2:这个故事说明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意图:故事1主要是想引起学生的兴趣。材料1则是考察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师:虽然曹操从小有点叛逆,但有个人却特别看好曹操,他就是当时的太尉桥玄。桥玄认为曹操是个难得的人才,将来平定天下,非他莫属,甚至把自己的家眷都托付给曹操。他这样做有什么理由呢?

(意图:两种不同观点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继续思考接下来问题。)

故事3:曹操特别喜好练武功,而且身手很不错。有一次他私入到中常侍(官名)张让家中,被张让发现。曹操仅凭手中的一条戟(古代一种武器)就成功脱险。曹操还博览群书,特别对兵法书情有独钟,而且还喜欢做笔记,整理成了许多兵法集。又给《孙武》十三篇作注,都流传后世。

师:曹操满20岁了,按照他祖父曹腾在朝中的地位,曹操顺理成章地也被举了孝廉,做到洛阳北部尉。在东汉末年这个混乱的社会,曹操会做个怎样的官呢?

故事4:曹操曾回忆说:“我二十岁举孝廉,清楚自己很年轻,又没有什么名气,恐怕大家都认为我是一个没用的人,所以我当时就想做一个好官,做一点惊天动地的事情,让大家都知道我是很不错的。”

材料2:曹操一到任,就把官署衙门修缮一新,又造五色大棒,每扇大门旁边各挂十来根,“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几个月后,汉灵帝宠信的宦官蹇硕的叔叔,依仗自己侄子的权势,不把曹操的禁令放在眼里,公然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犹豫就用大棒把他打死。这样一来,京城的治安情况大为好转,再也没有人敢违禁了。

问题3:从上述的故事和材料看,曹操刚刚走上仕途后,他的理想是什么?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意图:辩证看历史人物,也为接下来曹操转变做铺垫。)

问题4:曹操的理想实现了吗?

故事5: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董卓入京,废掉刚登基的小皇帝,另立刘协为皇帝,就是汉献帝。京城大乱,董卓专权。董卓认为曹操是个人才,便想拉拢,但曹操却不愿与董卓同流合污。曹操变更姓名,连夜逃出京城。这时黄河以北最强大的军事集团就是袁绍,曹操本想联合袁绍共同反卓,但却遭到拒绝。曹操处处碰壁,做个好官的理想最终也没能实现。

问题5:接下来曹操又将何去何从呢?

师:这时候曹操旁边有个谋臣毛玠为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材料3:毛玠语太祖(曹操)曰:“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三国志》

问题6:材料中毛玠共提出几点建议?你觉得曹操都采纳了是正确的吗?通过思考并结合材料,你认为取得战争胜利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师:曹操按照毛玠思路,开始图谋自己的“霸业”了。首先历经艰难险阻,终于把汉献帝“请”到了自己的地盘,开始奉养起来;同时,又大面积实行军屯(士兵没有战事时耕种土地)和民屯(给流离失所的百姓一块土地耕种,向曹操交纳收获粮食的一半),这些耕种曹操土地的百姓,也成了他扩军的后备力量。曹操很快壮大,得到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中原的人民也纷纷归附。黄河以北的霸主袁绍这时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扼制曹操势力继续发展,袁绍决定主动出击,一举消灭曹操。

问题7:当时袁绍号称有军队10万,但曹操的兵力不到三四万,在这样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曹操能打得赢吗?

故事6:公元199年,袁绍集结10万精锐部队向许县(曹操根据地)挺进。曹操立即北上迎敌,并派兵驻扎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北)。战争就这样打响了。战争开始的时候,曹操因兵力不足,一直处于劣势。一个关键人物的叛逃使整个战争局势开始朝着有利于曹操方向发展,那就是“许攸叛逃”。许攸本是袁绍的谋臣。许攸建议袁绍先留一部分军队看住曹操,然后抄小路前往许县劫持天子,则可大功告成。但袁绍根本就听不进去,只想一心先灭了曹操再说。许攸提出良计却得不到采纳,一气之下便投奔了曹操。曹操一听许攸来奔,高兴地手舞足蹈,说这下子我的事情就好办了。果然,许攸一到曹营就提出“活烧乌巢”的计谋。曹操听了之后,当机立断,并亲自带领人马化妆成袁军趁夜色抄小路来到乌巢,一把火烧光了袁绍所有的军需物资和后勤设备。袁绍得知后,气急败坏,又逼走了几个意见不和的大将。这时众叛亲离的袁绍完全失去了斗志,落荒而逃,袁绍的军队也溃不成军了。

问题8: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请你结合故事6说说曹操能够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有哪些重要的原因?

(意图:培养学生通过历史材料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师:曹操虽然消灭劲敌袁绍,统一了北方,但就在北方混战的时候,南方又有两股强大的势力悄然发展起来,他们就是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

故事7:刘备是西汉皇族后裔,一直力量弱小,经常寄人篱下,他也曾经投奔过袁绍和曹操,后因曹操对刘备起了杀戮之心,才不得不逃出曹营。虽然刘备大半生颠沛流离,但身边却一直有两个猛虎将陪伴,他们就是关羽和张飞。为了图谋发展,他“三顾茅庐”,请出在隆中隐居的诸葛亮。诸葛亮高瞻远瞩,建议刘备避实就虚,向西南发展,谋取荆州和益州,并与孙权结盟,抗衡北方的曹操。一旦时机成熟,可分并两路进去中原,统一全国。

故事8:孙权继承父兄的事业,一直占领长江下游地区,凭借长江天险,偏安于东南。

师: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事业也发展到了顶峰。于是他决定挥师南下,统一全国。为了对付强大的曹操,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联合。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在赤壁展开了。这又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但胜利的旗帜会永远飘扬在曹操这边吗?

材料4: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三国志·诸葛亮传》

材料5:“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武帝纪》

材料6:周瑜的部将黄盖对周瑜说:“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问题9:赤壁之战的结果如何?请你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析曹操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又是什么?

问题10:曹操生平经历的最伟大的胜利(官渡之战)和最惨烈的失败(赤壁之战),请你总结一下,为什么出现在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呢?

师: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并向岭南发展。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追封曹操为魏太祖,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问题11:请同学们用一个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把三个政权的大体位置表现出来。

师:曹操戎马一生,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也不尽相同。

材料7:东汉名士许劭就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材料8:近代文学大师鲁迅曾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问题12:脸谱是中国传统艺术一种形式,请你用手中的画笔为曹操涂个脸谱:红色代表忠心、英勇;黑色代表勇猛、正义;白色代表阴险、奸诈;蓝色代表豪爽、侠义。

责任编辑黄日暖

猜你喜欢

袁绍曹操材料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袁绍其实不无能
袁绍其实不无能
最美材料人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曹操地下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