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法系统的重建
2009-01-11袁定军
袁定军
鉴于目前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有必要重建中学语文语法系统。
现状堪忧
首先是学生的语文学习“无法无天”。
说“无法”,是指学生不懂语法,搞不清楚“主谓宾”的大有人在,更不要说“定状补”了!特别是高中,上文言文课,老师肯定要对语法部分恶补一番;做作文修改,“为何把‘你走先改为‘你先走?”面对学生的疑问,老师是无论如何也解释不清的,因为他不懂“法”!做病句修改,学生做题常常没有把握,即使改对了,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说“无天”,是指语文学习“先天不足”,主要指的是时间上欠缺,现在学生学科繁多,一天时间分配下来,语文科的时间是少得可怜的,而新课程却要求我们用大量的阅读来形成语感,培养能力,这似乎有点强人所难。既不懂语法,又先天不足,语文学习陷入可有可无的境地。
其次是教师无所适从。
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教师无本可依,无知识可教,大有一切跟着感觉走,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学之嫌,注重人文性的教学思路几乎使语文教学成了脱离了知识根基的空中楼阁。新课改进行了这么多年,淡化语法甚至完全放弃语法让语文教学面临了新的尴尬:学生的语言学习几乎处于一种放任状态,缺乏科学的引领。
那么,语文学习有没有知识规律?回答是肯定的。语法作为语言表达的法则,它就是语文知识规律的一部分。以大量阅读来提高语文能力,凭语感来造就语文天才,只是一厢情愿,是“人治”;只有用语文的规律法则来指导我们的教学,依本靠法,才是真正的“法治”。
根源探讨
造成这局面的原因有三。
其一,是新课标的忽略。
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语法”一词作了如下规定:“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同时又明确提出“语法”不作为考试内容。因此,许多教师就更有理由忽视语法教学,甚至敢于不教。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只字未提。然而,高考又频频出现与语法知识运用相关的题目。
其二,缺乏文本依据。
初中语文教材没有对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作专门的介绍,只是在课本最后的附录中有所呈现。再加上语文考试中,对纯粹的语法知识考核已不作要求,因此,语文知识尤其是语法知识教学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高中阶段新课程新课标以来,教材版本繁多,高中初中教材在知识甚至能力体系上严重脱节,这已是大家共识。语法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方面,以粤教版为例,高中只有与文言相关的零碎的几个知识点,知识的连贯性、层级关系十分不明。特别是高中必修本,以主题来组建单元的教材,单元与单元之间,一册与一册之间,缺乏明确的知识体系,语法知识寥寥无几,不能不说这是优秀教材的一种缺陷。
其三,教师认识不足。
有人说现有汉语语法理论体系混乱,许多不能自圆其说,容易造成教学混乱,以致少慢差费,又因为名词术语的繁多,实用性不强,因而现阶段中学语法教学作用不大。又加上专家更注重语感的培养,人文解读文本,于是语文教学出现了忽视知识性而倾向于单向开花的局面。但弊端也就同时显现:
大量拓展阅读使学生对经典文本浅尝辄止;
信息技术运用让课堂好看好玩却收效甚微;
“让告诉式走开”导致学生价值观变异也无法引领;
让学生“自主”学习几乎成了绝对自由的放任自流;
让学生“动”起来的课堂使语文课更像市场讨价还价……
因此,反对繁琐的语法学,但也不能因为语法系统不统一而因噎废食,一棍子打死。而后一味高喊能力培养,忽视知识的传授,把语文能力搞得抽象玄虚。其代价是巨大的。然而学生是无辜的,学习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我们希望广大语文教师统一认识,回归知识教学,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重建的必要性
重建中学语法系统,这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需要。
从语法的性质上来看,语法就是词的变化规律和组词造句的规律,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自身变化运动的规律,汉语也一样。人们学习英语都不厌其烦地去研究它们的语法,难道学习自己本民族语言,竟然就可以放弃语法,只凭语感和语言习惯办事吗?显然这是不现实、不科学的。
毫无疑问,要想尽快掌握一种语言,熟练地运用该语言的语法将会事半功倍。因此,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迫切需要教语法,学生也迫切需要学语法。语文教师不教语法而能把语文这门课教好是难以想象的。有调查显示,现在学生仅有的一点语法知识,竟然来自于英语,我们语文老师实在是惭愧。可见,学生还是想学习语法的。因此,不教语法肯定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大误区。
重建中学语法系统,这是作文表达教学的需要。
如今的作文指导课、讲评课,多重视审题立意、布局谋篇、选材组材,对学生遣词造句、文从字顺的指导却多数是随意而为,缺乏要领。不是老师不想教,而是缺少标准。学生写出来的句子在语言表达上存在很多问题,如不能正确使用虚词、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乱用词语等,不一而足。这固然与学生的语言积累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学生不懂运用语言的基本规律。而让老师们更棘手的是,每当碰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没办法用语法知识讲解,因为学生根本不了解这些知识。因此也就谈不上能力的提高了。
重建中学语法教学系统,这是语言规范化的需要。
当前,网络文化对语言规范化带来相当大的冲击。
淡化了语法,学生就很少懂语法,因此,在平时的说话、作文中常出现一些让人难以听懂、读懂的话,有的甚至滥造词语。而中国的网民大军学生占大多数,网络语言的粗俗、变异、失控、欧化、数字化,极大地影响了汉语的规范化与纯洁性。更有一些不合语法不合逻辑的广告用语铺天盖地,充斥网络,充斥荧屏,更加剧了学生各种语病的产生。学生成了多重受害者,所以在语文的学习上,几乎处于缴械投降的境地。你看,面对网络传媒的错漏,面对自己作文不规范的字句,学生用什么标准来判定与纠正呢?书中自然没有答案。所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要高举语法大旗,去端正视听,为母语的健康、纯洁、规范而努力。
重建中学语法体系的方法
我们追溯历史就会发现,中学语法系统早已有之。
从1898马建忠先生的《马氏文通》,到1956年编写的《暂拟汉语语法教学体系》,到1984年协商确定的《中学语法教学提要》,无不凝聚着教育前辈的心血。我国的语法研究指导了语言实践,促进了语文教学,带动了文化普及,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我们承认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语文能力,知识不直接等同于能力,但它却可以为能力的养成提供巨大的帮助和支持,没有知识,语文能力的培养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论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是八十年代的学生,他们虽然没有大量的阅读做基础,但是,他们的语文能力也未见得就低下。因为他们语文基础扎实,懂得语法知识运用。知识就代表了规律,学生掌握了规律,对语文的学习往往事半功倍。
但是,为什么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法就被淡化了呢?我想,前面的探讨大部分是表象,最终极的原因可能是我们忽略了语法的运用。我们注重语法的年代,是以语法知识阅读简单拼凑的年代,从没过多去关注语法知识运用的教学。比如,关联词与复句主语的关系——复句主语相同,关联词在主语之后,复句主语不相同,关联词在主语之前。学生知道关联词的搭配,知道主谓宾的顺序,为何就搞不清“关联词与复句主语的关系”呢?原因很简单,老师没教过,课本上也没有依据。那我们练一百遍来发现规律并掌握它吗?这显然是愚蠢的做法。
因此重建中学语法体系,让中学语文走出目前缺乏语法支撑的教学困境,更应该着眼于语法知识的运用。
提议有三:
一是各中学尽快研发关于语法的校本教材;
二是希望中学各年级教材能重设“语法知识与运用”单元;
三是希望高中能加编《语法知识与运用》选修读本。
新课改背景下,校本课程提上日程。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自编语法教材。我们需要的是简要并形成共识的语法知识,而不是繁琐甚至是带有争议的语法分析学问;我们需要的是语法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而不是知识短文与名词术语的无端叠加。根据实际需要自编的校本教材,必将使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学有所靠,教有所依。
但是,校本教材会因为编者知识能力的不同而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所以我们更希望的是,在新教材改版时,编者能根据目前的教学状况,重设语法知识与运用单元,加强语法知识的系统性、准确性与应用性,让语言规律性的知识去指导我们的阅读、写作,而不必出现一教多本的教学混乱,从而体现教育的公平。
当然,我们最希望的结果是高中能加编《语法知识与运用》的选修读本,让语法知识与运用教学有统一尺度与标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选所需。这样,我们的语法知识教学才能解决无米下锅的局面,才能让教师教有所依,不会再陷入对语法教学蜻蜓点水、挂一漏十、不深不浅的尴尬局面。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减少随意性,真正做到依“法”治教,依“法”治学,体现学术“法治”。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