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玩”出语文教材的“智趣”

2009-01-11刘安明

师道·教研 2009年11期
关键词:智慧课文文本

刘安明

现时不少教师抱怨课堂上的学生不主动,学生对教师的引导没感觉,效率低下,往往把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练习课、科学课,却很少从自己的备课上找原因。的确,备好每一节课必须要把课文读活、看透、品出滋味来,才能在课堂不断地超越自我,走向真实的成功。

刘济良博士曾说过:“真正的教育追求智慧。智慧并不等于知识。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仅属于功用层次,智慧则属于完满层次。没有知识基础,不可能拥有智慧。但是有了知识,却不一定拥有智慧。”程式化的教学流程、机械化的语言训练、抽象化的分析使语文这一极具人文性的学科变得没有情感、没有灵气、没有创造性。这源之于我们备课是程式化地浏览文本,空洞化地理解教材,机械化设计教学过程。所以我们倡导“玩”出教材的智趣——即备课是充满个性、情感与灵性的,因而要敢于对文本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精细剖析;释怀地与作者、文本进行心灵的对白;创造性地超越文本,挖掘文本的内有的智趣,创造性地生发有个性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

以充满个性、情感与灵性的备课为基础,我们就可以放心地模糊化教学流程。我们的教学流程可以是没有“规矩”的,是开放的、生成的、多元化的、自由的、甚至是随心所欲的,把自己的一切思考、一切的情感、一切的冲动、一切的储备尽情地释放在课堂上。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迸发出生命的智慧,让师生共同享受着语文带来的乐趣。也正因为如此,才可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成就一种和谐、开放及智慧的状态。

一、备“味”

中国古典美学家将“味”这一概念创造性地转化成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和逻辑起点,它的基本涵义是“意味”或“趣味”。它是一个既具体又抽象的概念。说它具体,是因为一讲到“味”时,要讲的对象一定是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程度,一般层次的东西是够不上用“味”来谈论的。说它抽象,是因为一讲到“味”,便进入了一种模糊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比较高的境界。

备课要备出文本独特的美感来。反复地吟读,细细地咀嚼,静静地思索,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才有与众不同的文本解读,这是个性美。因为教师个性化的阅读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既要消化吸收、整理评判他人对文本细读的种种见解和观点,更要关注珍视、归纳梳理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悟,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将自己的体验以及对文本的意义、意味和意蕴进行重新的审视,这样的备课才能有“意味”。如在备《匆匆》一课时,发现文章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其精细化的语言,让人感到思想含蓄而空灵。又如《匆匆》的叠词应用,“匆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赤裸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这些词用得巧妙,细致入微地刻画时间的踪迹,表达了作者的无奈之情。再如“去的尽管去了,来着尽管来着;去来的时间又是怎样的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这些句子都是短句,简朴、轻灵,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

因为静能增慧、静能开悟、静能入圣,所以在教学的品读中让学生安静下来,把心神沉到课文的字里行间中去,细细咀嚼,用心品味,与作者在感受上产生共鸣,沙里淘金般凝思课文里哪些句子使自己或顿生同感,或萌生新念,或引发了从未有过的发现,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吟诵,再把这些凝结起来形成对人生的感悟。

因此,在钻研教材时,应把熟知的常规解读和教参教案“抛弃”,用全新的眼光、敏锐的触角、个性的思维去解读教材,改变“固化”的思维,在课堂中呈现真实的、原生态的东西,尽可能去掉那些机械教条的、扼杀孩子个性的东西,这样的课堂才能产生天然的智慧和童趣。

二、备“资源”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就要改变以往封闭的、僵化的、孤立的备课方式,改变现时的教学容量狭窄且效率低下的状况。因为我们的母语有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教育环境。在丰厚的资源里,将有价值的资源进行内化、浓缩、再生,高效地呈现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去,让课堂教学更富有创造的活力。

1. 同题阅读资源。对教学资源适度联系、适度拓展,有利于开拓视野、深化思想、提高语文素养。如引用小诗《一分钟》,学生通过同题的类比阅读,领悟到面对逝去如飞的光阴,应学会珍惜时光,积极向上。

2. 作者背景资源。例如,我在备《匆匆》一课时,静坐细读一遍又一遍,我回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现在,与作者一起感叹时光飞逝的无奈与可怕。面对着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现实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徘徊罢了?匆匆罢了?不,作者的一生是有高尚的奋斗目标的,他至此没有虚度光阴,因为在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作者于该年8月在北平逝世。对此,毛泽东给予高度评价:“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跨越时空,用年青的朱自清和年长的朱自清进行比较,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让学生领悟到朱自清在人生的旅程中没有徘徊、没有匆匆地耗费时间。用作者的镜子照照自己,反省自己,使感情得到升华。这是备课中的资源再生,我想这就是一种深刻的感悟,即使再平庸无奇的课堂经这睿智的指点也将会变得生机盎然。

3. 文本拓展资源。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均可引入课堂,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如读到《匆匆》中的“我留着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应 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这样,就可以启发学生想到自己的读书积累中去,可以是历史上惜时如金的典范,可以是为各时代做出杰出贡献的英雄,也可以是身患绝症而忘我奋斗的强人。把这些活生生的人和事与课文作者的感触融合起来,在反复琢磨中,领悟到自己肩头上沉甸甸的责任——不光是眼前的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更重要的是将来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

所以,我们为建立起受学生尊重的课堂,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对教材的态度,因为教材的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教学因子。我们应关注文本的深刻的内涵及其语言价值,引导学生个性、科学、全面、深入地阅读思考。

责任编辑黄日暖

猜你喜欢

智慧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