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想象能力的培养

2009-01-11梁贤英

师道·教研 2009年11期
关键词:想象文本阅读教学

梁贤英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每天教学面对教材中一行行的文字,有的很多时候看起来似乎毫无生机和兴趣可言,但只要细心品味,其实往往都浸润着作者不少的情思和心血,蕴藏着动人的情节或丰富的内涵。想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到这一点,就必须让他们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驰骋四海,处于创造的氛围之中,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这样才能使阅读教学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既凭借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实现“超文本”的创造性阅读。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内,做到既立足文本,又能开拓学生无限的想象呢?

一、赋予文字以活力,创设生活真形象

在阅读教学中,课文中貌似平凡的文字,往往并不能激起多数学生的共鸣。如果学生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巧设问题,引导学生驰骋想象,让一个个平凡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教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第一段中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武陵人为什么会忘了路的远近?武陵人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于是学生们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进行推测:可能是捕到了很多鱼,忘乎所以,才会忘了路的远近。又或者看到水面上有桃花瓣漂流下来,循迹而至。至于他看到的景象则更需要借助想象力了。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就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在小溪的两岸,绵延着好几百步的桃花林,桃花瓣纷纷扬扬,落在地上水面上,如诗如画,地面上隐隐约约还可以看见其它花花草草点缀期间——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绝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桃花源的奇美、神秘。

又如鲁迅的《社戏》一文中江南水乡飞舟观夜色是极妙的描写,教学时要学生边阅读边想教师提的问题:如果你也在这只白篷的航船上,你会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闻到些什么?“我”此时此地的心情与感受如何?学生只有发挥想象,以有关的直接生活经验和间接生活经验来补充,才能在脑中展现出文中所描绘的立体图景。

二、巧妙点拨,挖掘内涵

佳作名篇的作者与学识尚浅的学生相比,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和语言修养等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好文章精彩就难以发现。

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象,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捆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放飞心灵,百花齐放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阅读教学中,不能用传统的方式给作品下结论,不能以单一的定向思维的方式把观点灌输给学生。要鼓励学生换角度、多方向、多途径思辨问题,读出自己的理解,拥有自己的看法,避免千人一面。语文学习要尊重学生的问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尊重学生的发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言之有理,有不同的见解又何妨。“横看成岭侧成峰”,另辟蹊径,才会有独特见解,才能真正学有所得。

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文中有一段描写私塾中师生读书的场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子书,真是人声鼎沸,学生乱读一气,还有人却做起了游戏……对这部分内容的认识,学生大都会说出诸如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艰深,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等。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换个角度谈谈这种学习方式的好处,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有的说:读书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的说:不同的孩子读不同的书,因材施教,等等。学生的创新潜能被激发,理解水平一下提高了,思维得到拓展。

又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四次写到的背影,是作者脑中镌刻的父亲爱抚自己的一幅幅图景再现的产物,是作者生活的真情实感,所以感人。笔者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说说这篇文章的感人之处。结果除了一部分学生按传统说法“父亲爬过铁道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最感人”,还有不少能体现独特阅读心得的看法,诸如“父亲在文中讲的几句既平凡又实在的话语最感人”、“文中写到作为男子汉的‘我几次流泪最感人”等,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得到发挥,不自觉从多角度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中心。

四、练写续文,翱翔四海

有些课文结尾含蓄,耐人寻味。教学时抓住这个特点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把文章续写下去。学生积极探讨,思想就会展翅翱翔,不自觉的进行创造性阅读与写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对课文脉络的梳理和主旨的钻研。

如科幻小说《喂,出来!》一文结尾未写明年轻人掉进的石头飞出来后继续会发生什么事情,学生从上文了解到因为人们的侥幸心理,许多生活垃圾和不见得人的证物都往这个洞里丢,在布置续写任务后,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想象能力。以下例子充分体现了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

一位同学这样写道:只见一条街的周围聚集了一批人,地上躺着一个男子。他的头上有一个大洞,血水已经凝结了。警察说据一个目击者说,这名男子早上从这个拐角处经过,忽然一个秤砣从天而降,将此人砸了个正着。一位记者看看了那秤砣,好眼熟。再看一下,秤砣上面还有一根很长很长的绳子,记者突然一激灵,那不是自己当时为了测那个无底洞时的秤砣吗?它不是掉到无底洞的下面去了吗?

另一位同学这样写道:有大新闻出现了!先前在屋顶上做工的那位工人,这天继续在屋顶干活,忽然他看到天上飘下来许多钞票,天哪!太令人兴奋了,他张开双臂去抓,抓了好多,他高兴得忘记了自己是在屋顶上,就跳了起来,结果从屋顶掉了下来。可是他还是很兴奋。不停的嗅着钞票。可是当他静下来时,他发现自己白高兴了一场。那都是假钞!

……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能够激活学生想象力的教师,真正成功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学生思绪飞扬、个性展示的课堂。如果每个语文教师都秉着这种信念教导学生,真正在每天的教学中积极践行,那么语文课堂将会因此而变成充满活力的天空。

责任编辑龙建刚

猜你喜欢

想象文本阅读教学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