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2009-01-11刘高成

师道·教研 2009年11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动物

刘高成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育,培养学生爱美情趣呢?笔者认为,必须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围绕小学美育的基本任务,遵循美学的有关原理进行,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调动情感美

马克思说过:“焦虑不堪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也没有感觉;珠宝商人所看到的只是商业的价值,而不是珠宝的美的特性。”这说明了情感和注意直接影响着审美活动。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美育时,必须设法调动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情感。

1. 用美的教学设计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儿童天性爱美,美好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或是展示美的画面,或是播放动听的乐曲,或是生动形象的表演,或是绘声绘色的描述,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例如在教学《比尾巴》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课题的:“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好玩的地方,好吗?”学生齐声回答:“好!”“去哪里呢?到动物园去吧!”同学们高兴雀跃,鼓起掌来。接着,我播放了各种动物的录像,让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动物;按动鼠标,闪动着各种动物的尾巴,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引出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课文的描述,师生齐齐来做“给动物添尾巴”的游戏,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2. 以教师的情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的确,美感的产生不是靠“传授”得来的,而是靠学生亲身去感受和感悟。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熏陶和感染无疑起到激励和唤醒作用。

二、再现画面,领略自然美

语文教学由于受到时空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主要通过有关文字、图片和声像资料来认识客观世界。如台湾的日月潭,黄山的奇石,东北的小兴安岭,黄果树的瀑布等,我们不可能一一带领学生去领略、感受这些自然美,这时就要充分利用课本的插图,幻灯片和声像资料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为了帮助我们这些南方的孩子感知雪的表象,我利用课件,播放一段录像:北国的树林里,雪花飞舞,白雪皑皑。雪地上,走来了一群小动物,它们身后,留下了几行不同形状的脚印……学生边看录像边读书,感受了自然美,领悟了诗中情。与此同时,我们要教会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如先看整体,再看部分,最后回到整体,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等。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去观察,如形状、颜色、声音等;还要注意指导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去观察,如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对比、夸张的手法展开合理的想象等等。

三、训练语言,感受意境美

文学,本身就是一部高度的艺术品,其旨在以情动人,文章的意境美都蕴含于语言文字之中。因此,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是使学生受到美育的最根本途径。

1. 加强朗读,领悟情感

“读与感受”是学生的一种主体活动。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读与感受”比分析更重要。“读与感受”的过程是任何“精妙”的分析都无法替代的。没有充分的读书,就谈不上深入的分析,更谈不上深刻的感受。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去“读与感受”呢?我觉得应该注意三点:(1)读有目的;(2)读有层次;(3)择要而读。

2. 训练想象,丰富情感

爱因斯坦曾经断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们知道,形象思维是人类主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它的整个思维过程都离不开具体形象,而想象则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美感中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的和谐统一是在想象中实现的。在教学中,如果能选择那些反映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事物,让学生在初步建立美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有利于学生从中受到美育。

四、丰富实践,创造生活美

教师应该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让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培养出有实践能力的、社会适应性强的人才。

丰富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生活经验,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进行:(1)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必要的知识。如讲授《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动物冬眠的知识,说说哪些动物需要冬眠。(2)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适当的活动。如参观访问,兴趣小组活动,办手抄报,开故事会,演课本剧等。(3)运用对比方法,学会鉴赏美。如学习《哪座房子最漂亮》,可带领孩子们到附近的农村去参观农民的房子,比一比,哪座房子最漂亮,使他们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在幼小的心灵播上勤劳致富的种子。

责任编辑赵霭雯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动物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