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9000族标准:教育的适用与受限之辩
2009-01-11刘惠苑
刘惠苑
摘要: ISO9000族标准是各行业通用的质量管理体系国际标准,世界大多数国家兴起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热潮,我国除企业界热衷认证外,教育质量管理“认证”热潮也同时出现,而问题也层出不穷,受到百般指责和论辩。论辩的焦点集中在ISO9000族标准对教育的适用性问题上。一方观点认为ISO9000族标准对教育质量管理具有极大的适用性;另一方观点认为教育质量和企业产品质量存在极大差异。
关键词: ISO9000族标准 教育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标准
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兴起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热潮,我国除企业界热衷认证外,教育质量管理“认证”热潮也同时出现,而问题也层出不穷,受到百般指责,论辩蜂拥而上。论辩的焦点集中在ISO9000族标准对教育的适用性问题上。
一、ISO9000族标准具有教育适用性
学界持ISO9000族标准的教育适用性的理论研究者认为,教育质量管理引用ISO9000族标准虽然出现了不少问题,但理论和事实却证明ISO9000族标准的教育适用性非常明显,能促进教育革新,改进教育评价方式。这一方论辩者观点主要如下。
首先,ISO9000族标准表述了质量管理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可供教育质量管理采用
ISO9000族标准之所以能被包括教育行业在内的许多行业广泛认同,与其有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并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是分不开的。ISO9000族标准系统地采用高度概括、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述了质量管理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形成了著名的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以顾客为中心、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这些观点反映了当代质量管理思想、质量经营观念、质量改进方法的变革和发展,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所有组织,也适合教育行业采用。正如ISO9000族标准在其引言中所明确指出的:“标准是通用的,不是专门为某一具体工业或经济部门而制定的。质量体系的设计和实施会受到组织变化的需要、其特定的目的、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及所涉及的过程和具体实践的影响。”
其次,“内评”与“外评”相结合,可弥补我国教育质量管理评估主体及评估手段单一之弊端
目前,我国目前教育质量管理评估主体比较单一,以学校内部评估部门以及学校上级教育行政主管单位为主,相应的,评估手段也比较单一,教育质量管理的控制、评价、督导、保证、认可除了行政干预以外,再无其他手段,从机制上缺少有效的控制措施,更缺少公正性评价,教育行政部门唱“独角戏”,缺少作为第三方的质量管理专业认证机构的审核认可,以“内部评估”为主。这种质量管理机制可以避免社会干预教育质量管理事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确定目标和管理方式,保持自身特色,但这种机制也暴露出不可忽视的弊端:由于教育质量管理的监控基本上属于教育的内部事务,各个教育机构除接受直接上级行政部门评估外,可以自行其是;地方与地方之间的标准不一,评估方式参差不齐;整个机制缺乏监督,缺乏一套系统的、统一的质量管理标准,公开性与透明性不足,不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事实上,外界对教育质量管理无从过问,教育质量管理状况处在一定程度的失控的状态。
为了填补我国教育质量管理的这些漏洞,同时鉴于“内评”存在的弱点,就要改变以往自我审察、自我认可的做法,突出教育系统外第三方力量的重要性,将“外评”与“内评”相结合。因此,我国教育质量管理引用属于外审性标准的ISO9000族标准,完成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能很大程度上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公开性与透明性,从而弥补“内评”之不足。
再次,国际背景下审视我国教育质量管理,可推动我国教育质量管理走向正规化、标准化、系统化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教育必须与国际接轨。教育要适应国际形势则必须从提高教育质量入手,因此必须提高教育质量管理水平。自我国加入WTO以后,越来越多的国际教育机构强势登场,与我国教育机构共同抢占教育市场。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我国教育机构的发展必须用国际通行的、公认的标准来衡量,必须向优秀的国际教育机构看齐。而将国际通行的、公认的ISO9000族标准引用到我国教育质量管理中,借鉴企业的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做法,将对我国教育质量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二、ISO9000族标准具有教育受限性
持ISO9000族标准的教育受限性一方观点认为,教育界应慎重对待教育机构引用质量管理标准问题,必须承认企业的产品质量与教育质量存在极大的差异,使用质量管理标准易于掩盖教育活动的特点,抹杀教育的灵魂。
差异一:质量形成过程不同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质量从本质上来看是“人”的质量。“人”的质量形成的过程具有极其复杂性,这是因为:人是有需要、兴趣、个性、价值观等心理品质的主体,且人的需要、欲望、兴趣、个性、价值观等因素总是多种多样和不断变化的,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呈现出无穷的变动性和复杂性,难以测量和把握;人的培养过程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本身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且人的质量形成包含着人对真、善、美的永恒探索与追求,人的质量形成过程是一个流变的、复杂的、不可控的活动过程。而企业产品生产过程没有这些过程特征。
差异二:质量载体不同
质量的载体是产品、服务或过程。企业产品质量的主要载体是物化的商品,教育活动“加工”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教育质量的主要载体。在教育生产过程中,学生既是教学认识和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又是教育工作者加工改造的对象,是教育生产过程的客体。他们是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具有显著的客体主体性特征。
差异三:质量价值体现方式不同
企业产品质量的价值体现为生产的商品、提供的服务能够符合销售要求、达到既定的标准,目的具有一致性,价值具有统一性。而教育质量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出统一性,更多的是它的多样性。主体不同,信仰、理想、追求因此改变。在义务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人类教育终身化的背景下,进入各级各类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已经或正在发生着结构性的巨大变化,其学习目的、动机也日益多元化,教育质量必须实现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而非ISO9000族标准倡导的“标准化”。
差异四:形成质量的监控方式不同
企业产品质量的监控活动采用严格的量化方式进行,而教育质量的形成过程非常复杂,以灵活性、创造性的要素居多,大多数问题只能作定性的描述与分析,不宜使用量化研究。周简教授曾指出,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不适合教育,他说:“ISO9000也好、六西格玛也罢,都注重企业流程的精确和综合管理的量化,对企业质量管理来说,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教育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水平起点、接受能力不同,教师的教学水平、方法、理念也不尽相同。”
差异五:质量检验目的、条件不同
从质量检验的目的上看,企业产品质量检验的目的有二:证实或证伪。教育质量检验的目的仅能为证实,而绝非证伪,这是因为:教育肩负着培养“人”的重任,只有从正面提出的验证假说才能进入实验,这也是与教育“崇善”的追求分不开的。证伪的情况绝不能成为验证者的初衷,因为教育根本伦理取向为“向善”,如教育能“证伪”,直接损害的就是学生,他们成为验证过程的牺牲品。
从质量检验的条件控制看,企业产品质量检验可以在预先设定的、模拟的条件下进行,为了验证产品是否符合规格还可以根据需要干预、改变产品形成的过程,变量容易控制;而教育对象是人,由于人的活动方式、活动范围及生活内容是千差万别的,教育系统内各因素之间的联系也非常复杂,教育质量形成过程中的变量不仅难以分离,而且难以控制。所以,教育质量控制并不可能像企业产品质量控制那样简单。
总结两方论辩观点,笔者认为,以“人”的发展为轴心的教育质量管理与企业以“物”的发展为轴心的管理模式大相径庭,教育质量管理不能机械地移植主要用于企业的质量管理方式,在这层角度上,持ISO9000族标准的教育受限性观点是否更值得人们重视和思考?客观而言,科学地研究和合理地使用该标准,以体现教育的规律和价值为根本,从而更好地彰显ISO9000族标准在提高教育质量管理水平中的作用,才是一种理性的研究和应用思路。所以,对于跟风似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现象,教育界还需反思。
参考文献:
[1][美]朱兰.质量控制手册(上册)[M].质量控制手册编译组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79.56-216.
[2]艾兵.ISO 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简明教程[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5-200.
[3] Edward Sallis.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Education[M].London:Kogan Page Limited,1993.1-98.
[4]Stephen Murgatroyd &Colin Morgan.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the School[M].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1992.1-288.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