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水中草》看山东胶州秧歌的缩影与延伸

2009-01-11

师道·教研 2009年11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学习过程体态

孙 琳

摘要:舞蹈《水中草》是一融合了民族民间舞蹈元素的作品。本文通过对该剧目的赏析,研究山东胶州秧歌并对其进行概述,同时利用剧目《水中草》的情节紧密围绕胶州秧歌的主要动作展开了对今后民族民间舞学习思路的分析和突破。

关键词:胶州秧歌 “三道弯”体态 民族民间舞 学习过程

大多数当代舞蹈都融合了民族民间舞蹈元素。当代舞蹈《水中草》就是大量运用了民族民间舞蹈山东胶州秧歌元素的当代舞蹈创编剧目,表演者在演绎剧情时将胶州秧歌动作的精华发挥的淋漓尽致。

一、《水中草》作品赏析

表演者通过一把长绸扇子,表现出草在水中荡漾、水中抗逆的形态特征,展示了水中草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和顽强性格。在创编上,编者运用了民间舞蹈山东胶州秧歌为基础素材、融入了现代舞编舞技法和古典舞的基本功技巧、再配上一把长绸扇子做道具,根据情节变化的需要进行创编。巧妙地利用长扇来演绎草的动态,让观众仿佛看到水中草在水中荡漾、挣扎的情形,最后还是被泥土埋没。

二 、山东胶州秧歌的概述

胶州秧歌是流传在山东南胶县一带的汉族民间舞蹈形式,是歌、舞、戏结合的秧歌小戏。这种舞蹈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民间艺人称之“扭断腰”、“三道弯”、“地秧歌”。胶州秧歌有三种不同性格的女性人物角色,即:翠花、扇女、小嫚,她们在舞蹈中有着不同的动态,将她们的特点融为一体就形成舒展大方、热情灵巧、明快泼辣的舞姿。胶州秧歌还具有“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蹈风格。

(一)胶州秧歌体态的基本特征

胶州秧歌体态的基本特征是“三道弯”。它是以动作过程中动力脚掌或脚跟的拧碾做运动的支点,从而波及腰和上身各部位的“扭”动而形成它流动中的“三道弯”,且胶州秧歌的每一个动作都在“扭”上。“三弯九动十八态”中的“三弯”就是指这点。“三弯九动十八态”中的“九动十八态”则是指头(腮)、肩、胸、胯、腿、膝、脚、手臂、手等部位的姿态和变化路线。

(二)胶州秧歌律动特点

胶州秧歌律动中有“拧、碾、抻、韧”这四个特点。

“拧”是胶州秧歌身体的律动特点:“拧”是以腰为轴,身体向外拧转形成“三道弯”体态。“碾”是胶州秧歌脚部动作的律动特点:“碾”是在形成或移动重心的过程中,膝盖的推动、扭转反射在脚部的旋力上。如丁字拧步、提拧步、丁字三步等步法,均呈现“碾”的特点和重抬轻落的力度美感。

“抻”和“韧”是胶州秧歌动作呈现力的延伸感的律动特点。“抻”是起动或到达极点空间时,动作形态的瞬间持续,表现出一种力的延伸感。“韧”是在流动的动作变形中,给人以不间断的力的延伸美感。“抻、韧”都是力的运用和控制,在动作的幅度、速度、强度上呈现出“快发力,慢延伸”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与过去演员踩“翘板”是有关联。如丁字拧步向前上推扇时,把韧劲推向身体各部位,从脚到膝、腰、头、双肩、指尖,将“拧、碾、抻、韧”蔓衍上去,展现出肢体伸展的过程。

(三)胶州秧歌节奏特点

胶州秧歌的节奏特点是“快发力,慢延伸”。这种节奏特点与秧歌的音乐有很大关系,秧歌的音乐大量运用附点节奏音型,这种节奏时值恰好表现出胶州秧歌舞蹈动作速度的不等量、不均匀的特点。如推扇、拉扇等延伸感的动作过程速度较慢,占音乐节奏四分之三的时值,在四分之三音乐节奏的时值里,动作有着延伸感。另外的四分之一的时值,正好运用在换脚拧步、提拧步等快速、轻巧的动作里。

三、 舞蹈《水中草》是山东胶州秧歌的缩影

(一)舞蹈中有许多动作直接源于胶州秧歌

从舞蹈中找到许多山东胶州秧歌的肢体动作,如“三道弯”、“提拧步”、“推扇”、“正丁字拧步”、“横拉扇”、“盘扇”等等,这些动作直接来源于山东胶州秧歌。

(二)舞蹈表现与胶州秧歌的体态、律动的关系

水中草的自然动态。在海底世界的景观中我们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水草,随着水波飘摆,仿佛在“扭”动着躯体展现它婆娑的舞姿。不管它的姿态多美,关键还是水波给予它的动力。水波是无规律的,时大时小、时急时缓、时顺时逆……水草的根紧紧地扎在泥土里,随着水波呈现出曲线美,有着“三道弯”的姿态、还有长扇舞动时的波浪形;草的形态呈现出延伸感,舞蹈动作的过程有着抻韧的感觉。

水中草的舞蹈姿态。在舞蹈中我们要表现出水中生长的草,必须要把它的自然动态,如“波浪形”、“扭”、“延伸感”等表现出来。胶州秧歌中的“三道弯”及“抻、韧”的特点恰恰可以把草的曲线美、力的延伸美感刻画出来。整个舞蹈几乎三分之二的表演过程都采用了胶州秧歌优美的“三道弯”体态,还有“正丁字拧步”“推扇”“盘扇”“提拧步”“倒丁字碾步”“遮羞横拉扇”等动作短句。

四、舞蹈《水中草》是山东胶州秧歌的延伸

舞蹈《水中草》作为山东胶州秧歌的延伸的一个经典剧目,对启发学习民族民间舞的思路颇多益处。如若我们要想将民族民间舞的元素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细节,并将其创编成当代舞蹈,就必须要求创编者和表演者对民族民间舞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从预知到认知,再到已知,最后实现用知,才有可能获得将两者巧妙融合在一起的能力和灵感。

(一)预知过程:就是提前储备知识的过程,是民族民间舞学习的第一过程

在学习民族民间舞蹈之前,首先要掌握民族民间舞蹈发源地的文化背景,如传统节日、生活习惯、民族风俗、地理地域、气候特点、宗教信仰、服饰特点等相关知识。以胶州秧歌为例,胶州秧歌是流传在山东南胶县一带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汉族民间舞蹈形式,是歌、舞、戏结合的秧歌小戏,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民间艺人称之为“扭断腰”、“三道弯”、“地秧歌”,民间会在喜庆的节日里起舞表演或供大众娱乐。胶州秧歌有三种不同性格的女性人物角色,即:翠花、扇女、小嫚,她们在舞蹈中有着不同的动作,将三者融为一体时就形成舒展大方、热情灵巧、明快泼辣的舞姿。胶州秧歌还具有“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蹈风格,与海阳秧歌、商河鼓子秧歌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了解这些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该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体态、基本律动特点和节奏,便于课堂知识的消化与吸收。

(二)认知过程:就是系统掌握舞蹈风格特征的过程,是民族民间舞学习的第二过程

这一过程多在课堂上展开,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它是通过老师口传身授的教学法,系统地把该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手位、基本步伐、基本体态、律动以及风格特点、传统组合传授给学生。学生主要以模仿动作和理论新知为主,接受老师传授的内容。我们就用胶州秧歌做为例子,老师会讲授几个训练组合:正丁字拧步组合、绕扇拨扇组合、提拧步组合、倒丁字碾步撇扇组合、碾探步组合、嫚扭步平转扇组合、推扇盘扇组合、小嫚走场训练(滚步、丁字三步、8字绕扇)、扭子组合等,在这些组合中都有它们的基本手位、基本步伐,以及贯穿着“三道弯”基本体态和“拧、碾、抻、韧”四个律动特点……这步骤对老师的要求彼高,讲解动作、传递知识时语言要准确,示范舞蹈动作时动作形态要标准,并且对学生的动作正误有准确的判断能力,可一步到位地找出学生不正确动作的原因并教会学生如何纠正。这一环节直接地影响着下面两个环节。

(三)已知过程:就是把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演变为自己的知识,是“已知——新知——已知”学习的循环过程,是民族民间舞学习的第三过程

这一步骤的主体主要以学生为主,把老师传授的知识采用镜子观照学习法、反刍消化学习法、以情带形学习法、诘难发问学习法等学习方法演变成自己的知识,即已知过程。在这一过程笔者认为学生应该多发掘一些问题并把问题反馈给老师,可更好地促进教与学的展开,起到互动作用。学生已掌握所学知识后接下来就是运用的环节,也是民族民间舞学习的第四过程。

(四)用知过程:就是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的过程,是模仿——创造的学习过程,是学所致用的过程,是民族民间舞学习的第四过程

在这一环节有多种形式,其中我们采用得最多的形式是创作、欣赏和教学。

在这简单提及创作部分。运用者必须已有大量已储备的舞蹈元素和动作语汇,方可灵活地将其运用到舞蹈创编中。一个舞蹈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题材,所以要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与舞蹈元素有联系的素材,把它们发掘出来可成为新主题。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3]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4]王海英,肖灵.舞蹈训练与编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责任编辑龙建刚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舞学习过程体态
SET悬吊训练对中青年女性圆肩体态的疗效观察
“体态矫正”到底是什么?
钢琴基础教学中的歌唱和体态律动
随、律、衡:体态律动教学的三个核心原则
高职日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方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