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改进探析

2009-01-11朱伟民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2009年10期
关键词: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模式

【摘要】本文在总结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有模式和分析大学生创业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为主体和以商业计划书编制为核心的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模式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将超过600万,受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加上其他失业人员及往届未就业毕业生的冲击,使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前所未有地严峻,而创业则为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大学生创业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也有个别成功的案例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但大学生创业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注定了其创业之路困难重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创业比例低,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平均比例是0.3%,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约为20%。二是成功率低,有报道称广东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1%,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也只有4%,而零点公司的调查则认为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比例只有0.01%。无论具体数据是多少,大学生创业大多以失败告终是不争的事实。

实际上,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并不在少数,更有不少在校生曾经尝试过创业。青年学生并不缺乏创业的热情和干劲,他们欠缺的是创业技能。要改变现状,仅仅依靠外部的政府支持或社会辅助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通过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自身的创业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成功创业所具有的典范效应还能引导、激励其他学生投身创业活动,并为创业教育提供生动的素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创业教育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赋予其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很早就在高等学校中打造了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涵盖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的各个层次。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经有六十年的历史,开设创业课程的大学超过1600所,开设的课程超过2200门[1]。相比之下,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7年举办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是我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开端,1999年团中央和教育部启动了全国性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此后,陆续有一些高校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开展“校园创业计划”竞赛,设立“创业基金”及创业中心等。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经济学院、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8所高校率先进行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经过几年的探索,这些高校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探索多种创业教育形式和方法,形成了几种典型的创业教育模式,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高校创业教育在本质上以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和开拓意识、创新精神,并能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和商业经营活动的教育[2],集中体现在对学生的创业精神教育和创业技能培训上。它不仅是为了解决学生就业的应景之举,而是应该融入高校教育体系中,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措施。

对我国高校来说创业教育还是一个新事物,无论是教育思想、课程体系、教学方法都存在很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十余年的创业教育主要借鉴的是西方国家的经验,没有对我国大学生创业实践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缺乏针对性。本文拟从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创业教育模式,以改善创业教育成效、促进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

一、大学生创业的特征

与已经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阅历的社会公众创业相比,大学生创业有其自身的特点。高校创业教育必须针对学生创业活动设计教学方式和课程体系,才能有的放矢,真正提高创业教育的成效。

大学生创业的优势是年轻、充满活力、受教育程度高、学习能力强、富于创造性,但相应的也有明显的不足。首先是没有经验,长期的校园生活使得他们无论是商业经验还是社会经验都很欠缺,这些经验是高校所很难给予的,一方面要靠他们在创业实践中积累,另一方面要在创业教育中强化实践性环节。其次是缺乏积累,没有资金。虽然由于年轻使其失败后东山再起的潜力很大,但我国国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的现实国情决定了青年学生对创业失败可能带来的财务负担承受能力不强,创业风险承受能力较弱,这就决定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出发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以提高创业成功率而不仅仅是创业精神教育。第三是项目选择。很多大学生都有自主创业的想法,但却苦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项目,而创业成功的基础是选择一个合适的项目。没有项目,空有一腔创业热情也是枉然。对项目的选择就是对商业机会的选择,尽管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商业机会,但并不都适合于学生创业。有志创业的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商业头脑才能找到合适的项目。

从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现实来看,所涉及的行业相当广泛,方法也多种多样,主要有下述几类:高科技、智力服务、以专有技术或商业策划吸引外部投资、加盟连锁和小型商店等。高科技行业是国外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领域,但需要创业者本身具有扎实的技术功底,同时找到技术与市场的契合点。而最适于学生创业的高科技领域集中在IT行业,由于不需要很大的资本投入,涉及的技术领域相对集中,软件开发、网页设计、网络服务等成为了学生创业的热点。同样也是由于资本投入的限制,家教、中介、技术服务、广告和艺术设计等智力服务成为了学生创业的另一热点。相比独立出资的方式,以出色的创意或者技术发明成果吸引外部的投资是一个更为切实可行的方式,但除了个别研究生层次的学生拥有具有市场价值的专利或专有技术之外,大多数人不具备这个条件,更多地是围绕一个商业策划提出完整的商业计划书吸引外部的投资。学生创业的另一个途径是加盟连锁。对于资源有限的学生来说,选择加盟成熟的知名品牌“借船出海”是最有效的创业模式之一。此外,面向在校学生等特定细分市场开办小型餐饮、服装服饰、运动器材店也是相当一批创业者的选择。这种方式投资小,但能够获得全面的商业经验,为今后更大规模的经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些创业活动无一例外地都需要有完备的商业计划,而这是大多数专业的学生所欠缺的,也是通过系统的训练可以掌握的。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有的主要模式

随着对创业教育认识的加深,我国高校已经有了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从系统的创业课程培训、开设相关选修课、开办创业班,到团中央系统主办的大学生“创业大赛”以及清华大学等高校设立的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以及咨询服务等多种多样。总的来看主要形成了这样两种模式:孵化器和课堂教学。

以清华大学和北京航空大学为代表的孵化器模式效仿美国的做法,进行商业化运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以及咨询。学校还设立相当数额的创业基金,对学生的创业计划书经评估后提供种子期融资。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更进一步立足温州发达的民营经济以及家族企业众多的现实创办企业接班人培养班,主要面向有商业背景家庭的不同专业的大二学生,鼓励并引导学生到学院创业产业园创业,这种做法把创业教育与学生个人、家庭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接受培训的学生比普通学生具有更好的家庭条件,更容易取得成效。但孵化器模式需要学校有很大的投入,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要提供经营场地,建立创业服务中心等相应的机构,大多数高校在面临新校区建设、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巨大财务压力的情况下很难做到,像瓯江学院那样有针对性的培养企业接班人的做法也不具有普遍性。

我国大多数学校的创业教育目前还是局限于以选修课方式出现的课堂讲授为主的模式。现有的创业教育大多属于“学院派”,主讲师资主要来自相关学院甚至由团委等行政系统的人员充任,缺乏创业实战经验,甚至没有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这样的讲授必定是纸上谈兵,脱离实际也缺乏针对性。另一方面,为了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大多数高校聘请了一批创业成功者或企业家担任客座教师,多以讲座形式进行,并没有形成体系,加上缺乏组织协调、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并且外请的部分创业者或企业家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有待改善。在短期内要培养既有实践又有理论的创业教育师资在目前情况下还不现实,只能立足高校自身探索解决方法。

三、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改进

从长远来看,创业教育应该纳入整个高校的教育体系中,成为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在更为迫切的是通过改善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我国现有创业教育模式无论是实施主体还是内容与方式都不能适应学生创业的要求,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1.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与对象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施的主体主要是学工系统以及团委系统,它们由于面临着学生就业的巨大压力,具有更大的动力开展这些活动。共青团系统主导的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已经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也吸引了以本科学生为主的相当一批学生参加,但这些创业计划活动的指导工作主要由学生辅导员承担,很少有专职或者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3],因而这些活动更多地体现为共青团或者学生工作的一种形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

以商业经营活动为主的创业主要涉及新企业创办以及经营,创业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涉及商业活动,我国各个高校大都开设有相关专业,拥有相应的师资,因而在创业教育中各个高校的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具有天然的优势。Zeithaml和Rice的研究发现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项目通常由商学院和工程学院开设,这两类学院是创业教育的主体[4]。但即使是工程学院的创业教育,也主要是围绕着技术项目的商业化运作展开的,因而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应该成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主体。

高校创业教育的对象无疑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创业。从所学专业来看,工程类专业和商科由于更接近市场、学生创业动机更强,创业可能性和成功率比其他专业的学生高。与普通本科生相比,MBA和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学生具有阅历比较丰富、创业目的明确和拥有更多的资源等优势,应该成为创业教育的主要对象。

2.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从传统的科学管理、行为学派一直到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主要以大企业的管理实践为基础,以MBA为代表的高校商科教育目的是为大企业培养职业经理人,向学生讲授大企业管理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课程体系围绕着管理过程不同阶段的职能或管理专业分工设置,人为地把管理理论和方法割裂为不同的知识碎片,使学生陷入管理理论的丛林不能自拔。

国外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立足于新企业的设立和发展,涵盖经营计划、市场分析和风险资本的获得等内容,重视的是管理知识的整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是以一个新产品或一项新业务去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其中当然需要周密的市场调查和预测以及严谨的经营计划,但还要指导学生应对创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让学生学会分析创业中所面临的非结构化问题,树立全局观点,把握新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契机。以往的商科(管理)教育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相关管理知识,另一方面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因而创业教育需要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向“实践性学习”,通过实习、模拟、角色扮演、编写创业(商业)计划书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创业过程,其中商业计划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常用于吸引投资者的商业计划书是对新创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整体规划,涉及产品(业务)和技术以及市场分析、竞争战略和经营策略选择、经营模式设计、创业团队建设、机会和风险把握、投融资方案选择和财务分析、实施路线图设计等多个问题,涵盖了新创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是对创业者的全面培训。如果在已有课程体系中设置专门的课程,则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尤其是对非商科(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既不必要也不可行。而以商业计划书的编制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不仅更切合实际,也更加高效。这种方式让学生针对一个具体的创业项目全面把握商业经营的各个方面,设计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是典型的“干中学”或“用中学”。这种方式不仅不需要增加大量的课时,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高校创业教育可以针对学生的兴趣和志向,围绕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企业、商贸企业以及制造企业等不同类型分门别类指导学生学习如何编制商业计划书、进行市场和竞争环境分析、吸引投资者以及开展对新创企业的组织与管理。

总的来看,依托各个高校的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以商业计划书为核心的高校创业教育克服了以往“纸上谈兵”、“坐而论道”的弊端,又不要求巨额资源投入,也不会大量增加高校的教学任务,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创业教育模式。

3.创业教育的组织与管理

高校的创业教育实际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以选修课为主的普及性教育,二是针对有创业意愿学生的具体指导。前者可以一般性的介绍商业计划书的编制方法,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强化教学效果;后者则是一对一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创业活动帮助学生制订可以操作的商业计划书。这两类教学都需要相应的师资,这些教师既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又要有积极性投身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要求教师对新创企业的经营有全面的认识,涉及的领域既有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等经营性知识,又有财务、人力资源和技术与生产运营等内部管理知识,而现有的师资往往只是专注于某一领域的教学和研究,这就需要培养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培训的途径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讲学,另一方面可以让相关教师参加研讨班或者进修,尤其是为了弥补现有师资实践性知识的不足,可以采用教师到企业挂职、参与商业策划等方法增加教师的实际经验。

此外,在现有的高校教师业绩评价体系中,注重的是科研和正式的教学。为了从制度上稳定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就必须认可他们的工作,把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体系中,对做出成绩的教师同样给予相应的待遇,在职称、教学成果评定中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能激励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努力工作,投身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创业教育事业中,为社会、为国家造就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创业者。

参考文献

[1]Katz, J.A.The chronology and intellectual trajectory of America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1876-1999[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3, 18: 283-300.

[2]刘洋.高等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4,2:83-87.

[3]罗美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

77(2);74-78.

[4]Zeithaml., C.P. & Rice, G.H., Jr., Entrepreneurship: Small business education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1987, 25(1): 44-50.

作者简介:朱伟民(1964—),江苏淮安人,管理学博士,郑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模式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