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溢彩的中国传统民间技艺
2009-01-08燕凌蔡红
燕 凌 蔡 红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它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
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都是相当科学的。并且作者最近在对现代动画的制作流程研究中,更加地证实了中国古代皮影表演艺术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生命力。
一、现代与传统的“策划”
现代动画的制作流程无论规模大小或种类差别,基本上都是由前期策划开始的。
动画的前期策划就是确定故事的时代背景、内容、影片风格、角色的形象。动画的前期策划是动画制作的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它决定着之后动画制作的导向。
同样,皮影戏在制作之前也需要进行故事的收集。然而,皮影戏的艺人大多都是业余的,他们平时都有自己的固定职业,如:种田农民、裁缝师傅、说书艺人等,所以他们是在工作之余,由班首约期集中凑合起来,创作、排练新剧目。比如:齐贤皮影戏的第一代传人于秋生,本人是个说书先生,因经常去“西头”(指嘉兴、海宁一带)说书,看皮影戏,把海宁派皮影戏学带回来。又如著名皮影戏艺人程祥生、唐宝良,他们都是裁缝师傅,一有空暇,便到茶馆听书,从说书人那里学习古戏文,创作编排了《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岳飞传》、《呼家将》等连台本戏。
虽然皮影戏的故事的收集过程没有动画的前期策划那么系统、正式,但是它的创作起点是对的、科学的,已经有了系统策划的雏形。
二、现代与传统的“层”
动画的分层表现指的是在动画软件制作当中,动画的场景与角色和声音等是分开来制作、渲染和运动的。这是动画制作的一个优势所在,当一个角色制作好了,如果它的场景需要变化,可以在不需要动角色的基础上,对场景进行变化,这样就节省了创作时间,使创作者可以花更多的时间用在剧情、特效的制作上。
在动画的场景设计上,一般就是先把不运动的场景制作好,把在剧情上需要运动的物体和角色都单独分离开来,单独制作。这是非常科学的。而早在西汉时诞生的皮影戏的制作,也懂得这种科学的制作方式和表现手法。皮影戏中的场景的制作是和影人的制作以及飞禽走兽的制作分开来的,非常有前瞻性。
在动画的渲染上,现在最先进的就是三维软件MAYA中的分层渲染,可以分层渲染出效果然后导入影视后期软件中做合成效果。而中国古代传统工艺皮影戏在制作的时候就知道分开制作,分开上色,最后合成表演,足以说明中国人民无比的智慧和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
在动画的播放上,一般都是场景放在一个层上运动,而角色是放在另外一个层上运动,但是观众看到的效果是整体的,就是场景配合着角色在一起运动,没有分离的感觉。而在皮影戏中一般是把影人、布景、飞禽走兽分开制作好之后,合成分层表演。一般是场景隔一段时间换一个,表演者在这时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等到场景需要变化的时候,表演者再换场景。在皮影戏中,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现,还能配以各种皮影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话剧的奇幻场面之绝,在百戏中非皮影戏莫属。
由此可看出在中国古代的戏曲表演中,皮影戏的制作方式和表现手法都是相当的有前沿性和科学性的。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给古代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相当多的乐趣。
三、现代与传统的“库”
在动画软件制作中,不管是二维动画软件还是三维动画软件,都涉及一个“库”的知识。所谓动画软件中的“库”,就是在动画制作时候,动画制作人员可以把这部动画中的所有角色、场景以及音乐都做好,但是在动画故事串联的时候并不需要把所有的物体都一下子展示在观众面前,所以动画软件中就设置了一个“库”,专门用于放置现在不需要“出场”的物体,把这些物体放置在库中就可以使这些物体暂时“隐身”。
在皮影戏的表演中,也有一个类似动画软件的“库”,就是皮影戏表演的演出箱。这个演出箱中装有皮影戏剧组的所有行头,可能需要演几十场戏的道具只需要一两个箱子就可以完全装下。由此不但可以看出演皮影戏的设备非常轻便,并且可以看出皮影戏的演出装备的系统性非常的强。也正因为这些原因,皮影戏班流动演出的优势很强,演出效率很高,不论在剧场里还是在大厅、广场、庭院甚至普通室内,架起影窗布幕和灯箱就能开戏。一个戏班六七个人和一箱影人就能演四五十出戏。演出完毕,全部行头装箱就走,辗转十分便捷,所以皮影戏自古就是随军的一种娱乐形式,也是其广泛流传、普及于民间的原因之一。
四、中国传统技艺的现代发展
中国民间的传统技艺在古代一般是艺人口口相授或者是亲身示范给徒弟,到了后来出现通过“谱”来流传的方式,流传的广泛性还是受到一定制约的。到了当代,由于受到经济回报、社会倾向的影响,把做民间传统技艺当成职业的人就更少了,使中国民间传统技艺的流传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而数字技术融入中国传统技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打开了中国传统技艺的新局面,让流传的方式有了更多的渠道。中国皮影艺术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娱乐形式,它巧妙地将民间的雕刻与绘画技艺结合起来,同时还吸收了传统戏曲、表演及文学艺术的精华。千余年来,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一直在世界艺术领域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皮影戏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当年的制作和表演艺人如今都已年逾百岁,这门精湛的技艺眼看着就要失传。而当今,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使得皮影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皮影戏在中国的继续发展?我们怎样才能拯救这门璀璨的艺术,重新赋予它全新的生命力呢?
无疑,传统的皮影戏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也是它适应如今快节奏社会最大的障碍。皮影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色彩造型倾倒了无数的艺术家,却给它的制作带来了极高的难度。一个影人的制作要包括制皮、描样、雕镂和上色等十余道工序,这些复杂的工艺足以花去一个手工艺人数星期的时间,还不包括这期间因任何一个小错误而导致无法修改、前功尽弃的可能性。同时,成品的保存也是一个难题,长时间的日晒会使颜料褪色,温度的湿热变化也会造成皮影的变形。这对强调批量生产的工业化社会来说无疑都是致命的弱点。
皮影戏对表演的技艺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要练就过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师傅言传
身教,更加需要勤学苦练,积累大量的实际表演经验,由此可见,要培养表演人才,甚至最终能组成一个皮影剧团,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也正因为这样,全中国目前仅存的皮影剧团屈指可数,而且都集中在文化生活较为贫乏的山区及农村。这样的表演方式及传播渠道显然无法让皮影戏走入城市,乃至走向世界。
而相比之下,数字化的皮影动画却能克服上述种种的局限性。将皮影戏与当代计算机科技相结合,制作成数字动画,无论是对于传统艺术还是现代科技,都可以说是一个全新而充满挑战性的课题。它的成功,无疑将给艺术领域及科技领域带来巨大的突破。
它不仅真实地再现了皮影戏的原理,制作也相当的方便,可以根据观众的需要随意地进行修改。我们可以打破皮影戏作为传统艺术的沉重,而赋予它大量现代的流行元素。我们可以在动画中应用电影中各种长镜、短镜以及蒙太奇手法,可以用皮影戏的方法来演绎现代的故事。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现代网络技术,让皮影戏(而不仅仅是皮影本身)在世界各地流传,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这一切都不需要制作者有多少雕刻、表演手艺,只需要有足够的热情、足够的创意即可。这正是我们今天要把皮影戏制作成数字动画的初衷,我们也相信这样的表现手法能够赋予传统皮影戏新的生命及活力。
在中国的当代,数字技术慢慢融入中国传统技艺中。现代动画软件与中国古代皮影表演艺术的结合形式也出现了。把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与高性能可视化仿真相结合,从皮影建模出发,建立了一个数字化的“皮影世界”,将整个影人按传统皮影戏的十一个部分来构建,再通过设置在关节处的隐藏点来对齐整个模型,使皮影人物做出转身、行走及其他各种平面动作。不仅真实再现了皮影的复杂轮廓,还能根据个人审美观念的不同,用曲线拼接出新颖别致的图案,实现了使用者用电脑自编自导自演皮影戏的功能。如:《梁祝》“十八相送”的皮影戏通过电脑可以播放出来,这部特殊的皮影戏参加了在美国举行的国际图形学会议并获奖。
皮影戏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技艺,在现代把做皮影戏、演皮影戏当成职业的人屈指可数了,但是由于数字动画与皮影戏的结合,让民间传统技艺带上了现代的特色,开辟了皮影戏表演的现代之路。据笔者调查,在杭州清河坊民族特色步行街上,已经出现了数字版的皮影戏。皮影戏的小商贩把事先做好的数字皮影戏播放给消费者看。只需要按一个开关就可以播放,消费者则通过一个大箱子的小孔可以看到里面的数字皮影戏表演,其表演效果和传统的皮影戏效果没有什么区别。
五、流光溢彩的中国传统技艺
不论传统的民族技艺,还是加入现代元素的民族技艺,都有着其科学性和生命力,在古代、在现代都被民众所喜爱。中国传统技艺——皮影戏的科学性是中国民众智慧的结晶,它的优点、长处是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的。经过千百年的时间,现代的动画制作中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生命力都与传统民间技艺皮影戏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生命力不谋而合。可见中国传统技艺的博大精深。
已故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有句经典名言:“以最大的功夫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对于我们思考怎样科学地传承中国传统技艺,这句话再贴切不过了,“打进去”就是要把中国传统技艺的科学性、合理性、传承性深入剖析和研究透彻。但是“打进去”只是过程,而不是目的,因为我们没有必要再一次充当中国民间艺人去重演一次传统民间艺术创作。“打出来”比“打进去”更难,这当中有一个消化的过程。要认真地而不是敷衍的,要深入的而不是肤浅的研究学习,才能真正的把民间文化的精粹质变为当代文化艺术创造中的血液。
中国现代艺术家只有立足于东方本土文化,以表现本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为己任,同时又有勇气地大胆吸收外来艺术优秀的成分,这样中国的传统的技艺就有希望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艺术与科学(卷二)E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
【2】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H],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
【3】王海霞,透视: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民间美术【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
【4]高星,中国乡土手工艺【H],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5】赵广超,<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普及化>出版及媒体尝试【J],装饰,2000,10
【B]邓永坚,光与材质得视觉艺术(第二版)【H】_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燕凌,工作单位: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
蔡红,工作单位: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