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戏剧之艺术审美特征

2009-01-08郭金良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艺术审美审美特征

王 楠 郭金良

摘要: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自古以来就有之,最早可追溯到我们的圣人孔子,“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孔圣人这句话既是渊源深厚的自然流露,又率先表达了中国人对审美的向往。文学的艺术,周氏礼乐,先秦诗赋,两汉唐宋古诗,这些都传承着中国艺术的审美标准,可到了明清似乎无处可讲,笔者想这大大忽略了明清戏剧尤其是时事剧这一艺术样式,所以笔者想从明清时事剧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来探寻一下它独具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艺术审美 审美特征 生活真实 艺术真实 审美期待

中图分类号:I2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4-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中国戏剧文化虽晚成,但在明清之际却创造了辉煌。伴随戏剧文化的不断发展,艺术的审美理想也在不断的变化。中国戏剧不同于西方戏剧,所以对中国戏剧审美的探究其实是一种文化意识的探究,它离不开那固有的文化底蕴与特有的思维方式。而明清之际的戏剧尤其是这个时期时事剧的创作进入了高峰期,所以笔者想从时事剧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及它特有的思想和艺术特色来探究一下它所含的艺术审美特征,希望能对中国戏剧艺术的现实的发展多一点有益启迪。

一、引言

所谓时事剧,就是指采用一些时事题材,反应一定时间内所发生的重大的富有政治性或轰动性的事件,它是具有信息传播批判现实以及艺术欣赏三重价值。明清之际的时事剧是那时特定的历史产物,它反映了明清之际重大的政治斗争,动荡的社会面貌,,这种动荡的时局,这种深刻的社会矛盾以及王朝更迭的巨大社会变故,更加激发了剧作家们创作的灵感,也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所以当时的时事剧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

明清之际这种特有的社会背景使许多具有社会良知与社会责任感的剧作家们抛弃了单纯的文字游戏,将创作视角转向现实生活,他们把现实生活纳入戏剧艺术,用戏剧艺术来揭露和批判社会封建专制统治和黑暗政治,抒发自己以及民众的愤懑之情,以及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如:《清忠谱》的“义愤”“闹诏”两折。《合剑记》作者叙述,上帝怜悯彭氏洪钟贞,就赦他为城隍之神,“查明朝数件,闯王亦非真主,上帝赦我显神通助阵杀贼“,还有《梦激书生》《节奏天庭》《阴兵捕捉》等都让忠贞之士得到上天的保佑,让做恶者得到相应的惩罚。在这里,剧作家们就告诉了人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从而宣泄了民众在现实中长期忍受积聚的怨愤。这种善恶观念构成了中国戏剧审美效应的心理底蕴。

戏剧艺术的发展经历了长期的过程,到明清舞台表演剧本创作还是戏剧理论都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那么戏剧理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时事剧的创作艺术。我们可以看到,在戏剧演唱方法和演唱规律上有李开先的办家乐,沈璟的重律论,王世贞的重文辞,吕天成的“双美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李贽的“化工说”;在声律方面有魏良辅的《曲律》声乐论;还有李渔《闲情偶遇》中,“三美”“首重结构”“立主脑”,作曲论有黄周星的《制取枝语》中“雅俗共赏”“能感人”,还有孔尚任《桃花扇》的独辟境界“不奇而奇”等等这些戏剧艺术理论,这些理论对时事剧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也对戏剧审美美学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那么接下来,我们看一看明清戏剧尤其是时事剧独具的审美特征。

二、中国戏剧审美特征

中国的戏剧来自民间,具有强烈的非主流色彩,但随着戏剧包括舞台表演,剧本创作,戏剧理论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学者们美学家们的审美思想不断系统化,他们把戏剧放到广泛的文化背景下展开对戏剧美学的讨论,从而对中国戏剧发展增添了不少色彩。笔者在上一部分对明清时事剧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当时戏剧理论做了介绍,那么我们就深入一步看看在这样文化底蕴中所孕育的中国戏剧的审美特征。

审美特征一: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完美的结合。时事剧的创作更加注重时事本身的来龙去脉的描述,以及时事信息的传播,所以在戏剧的实际创作中,既要做到不影响基本史实,有要让戏剧具有艺术感染力和艺术生命力,还要达到让观众喜爱娱乐,心情放松的艺术效果,这的确很难,但时事剧在这几方面表现很好,因为它找到了解决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关系的方式,它把这两方面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明清时事剧将时事作为剧本发生发展的背景从而展开剧情,但剧作并不是剧作家想要表现的最主要内容,而是用它来为剧情的展开提供广阔的时间,空间。如:《莲囊记》就是依托明代万历年间抗倭事件,演述了杭州人徐嘉和花文聘的爱情故事,剧作最后以他两人团圆结局。《远山堂曲品》有评价说:“关山之役,智者刘李之帅也。徐嘉不过是侧名耳,不足挂齿。”可见,《莲囊记》这一剧作并非讲述刘李丰功伟绩,而是以抗倭为背景讲述爱情故事。还有《万里圆》,其中讲述的事件,大多有史可证,马士英愚蠢之行,黄得功忧国忧民之意,清军屠城杀戮之罪,都是根据明清动乱的时事讲述而来,然而该剧情主要讲述的是黄孝子万里寻亲的故事,为人树立人伦道德的楷模,而对当时乱世只是“隐隐约约”的提述。所以清代李渔主张“戏剧无实,妙在隐隐约约之间”。当然还有,《回春记》《两须眉》虚实相生,《一品爵》中干预现实婉而多讽的特色等等,他们既讽刺了时事,又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愿望,达到了讽实,寄愿,娱人的三重效果,由此看来明清时事剧把生活真实和艺术进行了完美的结合,这种完美的结合在中国戏剧史上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审美特征二:完美结局结构——大团圆。中国戏剧多以符合传统伦理道德标准要求的惩恶扬善的思想构成其主题表达的主要内容,这样既满足了古代中国人具有传统伦理髙雅和世俗双重心理需要,也满足了大众对受难者报以同情,对邪恶者表示愤怒的心理情结。那与这种惩恶扬善心理相一致,中国戏剧在结构上和演出形式上也都有传统的模式,它的典型代表就是朱光潜的《悲剧心理学》提到的:“中国的戏剧作家总是喜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结局。”从这也可以看出,中国戏剧审美思想从情与理的角度来看,更侧重情,因此大团圆结局的出现往往并非是情节发展的需要,而是满足大众情感需要的结果。

那么在明清之际的那种动荡的年代中,大众的心理趋向使戏剧的大团圆结局模式又被剧作家们和观众看好。因为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人们渴望和平与安定,希望用褒善惩恶的方式获得心理安慰,在这种大团圆的模式下,不管是作者还是观众都能获得扬眉吐气的心理满足,他们也始终抱着积极的乐观的态度来憧憬美好的未来。如,《万里圆》第二十七出,黄向坚与双亲返回故里,借祖宗的福音才得以返乡,最后团圆欢笑。观众看后都舒了一口气。《两须眉》中,黄禹金夫妇功成名就后,全身而退。观众看后就免了为他们担心。《喜相逢》最后以叛党被杀,杨连,左光斗等人昭雪,毛氏官复原职夫妻团圆为结。还有《一品爵》,《大刀记》《莲囊记》等等,最后都是以大团圆完美结局。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谈到:“水穷山尽之处,偏宜突起波澜,或先惊而后喜,或始疑而终信,或喜极信极而反致惊疑,务使一折之中,七情俱备,始为到底不懈之笔,愈远愈大之才,所谓有团圆之趣。”明清时事剧这种大团圆的方式虽然也包括有迎合统治者要求的消极因素,但它同样包含着顺应大众审美期待的积极因素,它符合传统文化心理中审美理想惩恶扬善的要求,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审美特征三:引发无限想象的感染力。中国戏剧的鲜明审美特征之一就是特别具有感染力。那么它的感人的方式,主要就是充分调动大众情感的参与,让台上台下互动起来,并且使两者达成共鸣,共同完成作品的升华。如《桃花扇》,我们可以那它与《长生殿》对比一下,《长生殿》李阳在仙境中圆结,而《桃花扇》侯和李经历一场亡国悲剧后二人在白云殿相见,但被张耀星一段话所点悟,于是“不把临去秋波掉,亏了俺桃花扇扯碎一条条”他们各自出家,自此这剧作留给了大众无限遐想的空间。这正如梁启超所说:“一部极哀极艳之书,而以极大平起,以极闲静极空旷结,然其外愈达而其内愈哀,云亭人格,于斯可见。”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方式具有无限感染力。这与中国传统戏剧论将以情感为线索建立的观众和舞台联系的“不即不离”颇有相似,这正构成了中国戏剧独特的审美效果。

三、结语

明清之际的戏剧尤其是时事剧的发展,对中国戏剧中国文学的发展增加了重重的一笔。它独有的社会文化背景,独有的思想内容,文化底蕴,以及它独有的艺术创作理念,创作方法共同孕育了它独具的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完美结合,大团圆完美结局和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审美特征。这不仅扩大了中国戏剧艺术的表现题材表现手法,而且对明清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心想随着当代大众不断提供的新的审美享受,我们对中国戏剧文学还会摄取出更有价值的观念与程式。

参考文献:

[1](明)李渔.闲情偶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黄文锡.曲海总目提要卷.上海:上海大东书局.1928年版.

[3](清)孔尚任.桃花扇小引.北京:北京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4]郭英德.明清传奇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5](明)凌濛初.南音三籁.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版.

[6]梁启超.戏剧考问.北京:北京人文出版社.1900年版.

[7](清)章学诚.丙辰札记.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8]蔡依.幻想的太阳.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明)祈彪佳.远山堂曲品.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明)吕天成.戏曲品读.中国古典戏剧论著集.1982年版.

[11](清)李玉.清忠谱.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猜你喜欢

艺术审美审美特征
基于能力培养的美术色彩教学研究
论钢琴教育中的艺术审美
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浅谈影视音乐的审美特征及艺术功能
电视综艺节目主持艺术审美风格探微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苗族蜡染艺术的审美特征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辛夷坞青春小说的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