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换一种心态看“问题”

2009-01-08王恩惠

基础教育参考 2009年12期
关键词:名师问题教育

赵 芳 王恩惠

每每静下心来,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的教师在讲台上辛辛苦苦,毕其一生,随着一批批学生的离去,最后两手空空,双眼茫然,而有的教师工作几个年头,却能著书立说,成果颇丰,成为令人敬仰的名师、大家?偶然在一期《时代青年·哲思》杂志上看到一幅由问号构成向高远处延伸的台阶漫画,引发了诸多思考。

现实世界,矛盾无处不有,问题无时不在,教育亦不例外。教育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构成的一个动态过程,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必然要面对许许多多诸如人文、学科、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行动,决定了将来达到什么样的教育境界,造就什么样的教育人生。

追寻教育名师、大家的成长足迹,他们无不是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以问题研究激励自己进步、成长。他们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敢于直面问题,善于研究问题,把问题看成具有教育价值的资源,磨炼才干的机会,督促自己发展的动力。拥有了这样的态度,一个个问题不但没有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结”,却成为他们事业上登高望远的“阶”。他们坚持对问题的理性思考,不止于问题的解决,勇于追问问题背后的来龙去脉,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坦诚对话,实践知识重新建构,理论与问题相对接,不仅有助于问题的深层次解决,也使他们提升了技能,开阔了视野,激发了灵性,启迪了智慧。著名特级教师斯霞在长期的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学中发现男孩子在课堂中“积极举手却回答不上来”这一现象,就积极在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中努力探寻,以此开展了“解决语言困难,帮助学生说话”的课题研究,终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成果享誉教坛。环顾周围的同行,未尝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可却视而不见,置之不理。正是大多教师缺少关注问题的意识、研究的习惯,使得我们与斯霞、于永正这样的名师、大家相距越来越远。

平庸的教师眼中有问题,但心中无意识,面对问题持消极、被动的态度。对待问题心气浮躁,要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么远离、逃避,对问题二字或厌之如蝇,或畏之如虎。热衷于问题的表面解决,敷衍了事,不愿对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系统的思考与探究,更不愿对其细节进行揣摩,久而久之问题成“山”,遮蔽了教师的视野,挡住了前进的道路,伴之而来的是身心的交瘁、职业的倦怠。这对学生,对教师的发展都有潜在的危害。

教师专业成长如同路上行走,如果行走的路面平滑如镜,没有摩擦,试想我们能否前行一步?表面看来问题好像是教师成长的阻力,其实不然,它是实施教育、提升自我的契机。只要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静心琢磨,潜心研究,时时以问题拷问自己的能力,以理论的视野、理性的视角审视自己的行为,就能发现、揭示其背后的意蕴与规律,提升思考力,练就行动力,就能在问题的解决中触摸学生的心灵,把握教育的脉搏,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快乐,实现师生的双重成长。这时,问题就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铺就了不断超越他人,超越自我,通往事业巅峰的台阶。

纷繁复杂的教育问题在一个教师面前,究竟是“结”还是“阶”,完全取决于教师自己。其实名师、大家的昨天和我们的今天相差无几,只是他们在诸多的问题面前早早醒悟并付诸于探究的行动,在我们浑浑噩噩地用时间度量生命,心气浮躁地抱怨这问题那问题时,他们已在变被动适应为主动挑战,执着地踏着问题之“阶”拾级而上。一位哲人说:“若成为不同于现在的你的你,就得走一条不是现在的你的路。”我们不妨改变心态,不再以冰冷的眼光看问题,给问题着上暖暖的颜色,自觉挖掘问题的教育内涵与价值,在问题研究中一路奋进、前行,成就我们的教育理想。

作者单位 河北省临西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 田欣欣)

猜你喜欢

名师问题教育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浅议"名师"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名师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