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践行在小学教学中的体会
2009-01-07李晓宏
李晓宏
摘要 :“问题教学法”是实施新课程教学,采用启发式,用问题进行课堂教学与《国家数学教学标准》相适应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其基本模式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结合实例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题教学法;课堂教学;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2-0150-01
“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问题”为核心,通过设置疑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并产生新问题。它强调把学生当做一个发现者。教者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前,要暗示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让他们首先发现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把它带到课堂上,怀着探究新知的激情走进课堂。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畅所欲言,大胆质疑,促进同化,发展思维。教师不只是给予答案,也不是替代学生解答,而是用点拨的方法,或反问,或假设,或提供线索,或诱而不发,激发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良方。
一、鼓励学生,让“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难得多。”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但现行的课堂教学中,很少看到学生提出问题,更难见到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其实,有的学生有“题”而不问,主要是怕别人耻笑;有的是因教学方法的单调,使学生产生不了问问题的兴趣,有的提问仅是形式,没有给学生留一点思考问题的空隙,或是因教师满堂灌,将所有跟本堂课有关的问题全被教者包办解决了等等。
二、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
要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关键在于既要顺着学生思维又要高于学生思维。顺着学生思维,就是要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问题,并产生新问题;而高于学生的思维,则是指让学生在与原先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新的思维火花,进一步揭示知识规律,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
三、培养学生,让学生积累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其根本目的在于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产生进行学习的深刻的自我体验,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而且这样的意识越强烈,学生的思维也就越活跃,越深刻。
问题教学法的过程是学生创造性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它所强调的是创造能力的应用意识。老师要充分利用儿童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敢问。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认识活动中去。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去县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参加实践活动,我结合这一事实情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学生在活动中你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请同学们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同学们提出了一连串问题。
四、探索评价问题的计策
我在探讨与尝试“问题教学法”的过程中,采用“课堂小组讨论积分制”的方式,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热情。即教者利用小学生初萌的自尊心和好胜心等心理特点,用小组讨论累计积分的办法,由学生评判打分,周末根据积分的多少,评出“冠军组”、“新秀组”、“争先组”和“前进组”,并评出一名“发言秀”。这样长此以往,学生从不自觉到自觉,化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既训练学生乐于思维,积极竞争,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指挥者,而是协调者、导演者。
五、问题设计的几个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教师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教材准确理解、充分掌握,对数学概念准确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上设计好每一个问题。
(二)启发性原则。提出的问题不是由教师越俎代疱,而是诱导学生思维,启发他们跟着老师,跟着问题的思路,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结论。
(三)循序渐进原则。设计的问题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推进。
(四) 层次性原则。学生的知识维度是多层次的,有优秀的或相对落后的,设计问题时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自己解决几个问题。
(五)开放性原则。设计好的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有的问题会有几种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对不同的结论,教师既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由争论,也可以参与辩论,但不能压制学生的思维,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留下一定的课后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教者这时乘势捕捉,因势利导,告诉学生随着我们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认识程度也会不断加深,我们会发现更多层次的游戏规则。
综上所述,教者以问题为纽带,组织教学,长此以往的坚持下去,就能激发儿童的问题意识,形成他们的独立见解。与此同时,还能让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延伸与拓展,又产生新的问题。在学生产生新的问题时,教者应予以积极的扶持,让学生发问的思想得以迸发,同时留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启发和鼓励他们去搜集资料,整理信息,得出结论,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收获的喜悦。。
我从实践中体会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得有问题产生,有问题产生,才能有新的发现,有新的发现,才能有新的研究成果,有新的研究成果,才能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