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蚯蚓的选择》教学设计与评析

2009-01-07吴玉菡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11期
关键词:蚯蚓动物环境

吴玉菡

一、教材分析

《动物与环境——蚯蚓的选择》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第一组课文。

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蚯蚓与环境

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先要谈谈自己对蚯蚓生活环境的了解,做出自己的猜测,然后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把蚯蚓放入半边明、半边暗的纸盒里,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在这个实验中,盒子里的温度、湿度条件都一样,只有光的条件不一样。然后请学生猜测实验结果,并观察、记录实验。在这个实验中,蚯蚓会爬向纸盒阴暗的一边。

另一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湿土之间。在这个实验中,只有土的干湿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请学生猜测实验结果,观察、记录实验。在这个实验中,蚯蚓会爬向湿土的一边。

第二部分: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这个部分是让学生具体分析一些动物的生活需要,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生活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控制条件进行对比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对动物和环境关系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确立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科学自然观。②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四、课前准备

(1)实验材料:长方形扁纸盒、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干土、湿土。

(2)显示在各种自然环境中的动物的挂图、投影片或录像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说说我们大家认识了哪些动物?(学生交流)

(2)提问:这些动物的生活与环境有没有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动物和环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观察中的发现,既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有谈论的话题,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对学生在生活中的相关信息的一个回放,也为后面学生的学习埋下了伏笔,降低了学生后续探究活动的难度]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1)让学生说说刚才谈到的一些动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

(2)展示白天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夜晚蛾在稻田里活动、鱼在水里游、骆驼在沙漠里走、猴子在树林中玩耍、白熊在大冰块上等情景的挂图、投影片或录像,让学生观察这些图片或录像。

(3)讨论:这些动物生活在什么地方?生活的环境相同吗?

(4)讨论中大家谈到蝴蝶多在白天活动,而蛾喜欢在夜间活动,鱼只生活在水中,骆驼可以生活在沙漠里,白熊生活在寒冷的北冰洋,猴大多生活在炎热的树林里……这些事实说明什么呢?

(板书: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5)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动物和环境有怎样的联系。大家能不能说说动物生活的自然环境包括哪一些?

(板书: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6)这些生活环境,其中有的是动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例如空气、水;有的对动物生活、分布有很大影响。各种动物所需要的环境不完全相同,有的相差很大。除了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动物外,大家还能说说其他一些动物和适宜它们生活的环境吗?(学生交流)

2.指导学生认识适宜蚯蚓生活的环境(实验一)

(1)刚才有同学说到蚯蚓生活在土壤里,我们进一步讨论一下:蚯蚓是一种常见的动物,它是适于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呢?明亮的地方还是阴暗的地方?潮湿的地方还是干燥的地方?(学生讨论)

(2)我们怎样通过实验来验证谁的说法是对的?可以首先模拟一个明亮的环境和一个黑暗的环境,其他方面的环境条件相同。然后,把蚯蚓放在不同环境的交界处,观察它的行动。大家想想如何创设两种环境来进行实验?(学生讨论,提出方案)

(3)刚才大家提出了好多模拟环境的方案,综合大家的意见,现在我们来用这个方法好吗?

用一块黑的湿布替代潮湿的自然环境;用一个长方形的扁纸盒,盒内涂黑,在盒底的一边开一个小窗,然后将盒子倒合在黑色湿布上,使光能从窗口照进盒子。这样便设计了温度、湿度基本相同,而亮度为一部分较亮、一部分较暗的自然环境。

实验时,可把几条蚯蚓放在湿布上,用盒子盖上(蚯蚓基本处于盒子中间的位置)。过一会儿,拿开盒子,观察爬向哪边的蚯蚓较多。

(4)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实验结果。(多数蚯蚓爬向黑暗的一边)

(6)讨论:从实验结果可以知道蚯蚓适宜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板书: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探究方案的制定非常重要,关系到探究活动的成败。经过小组讨论方案→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小组修正方案→方案展示等几个环节,做到学生自主和老师引导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和基本流程,能给进行探究活动的学生以帮助,消除学生的畏惧感和盲目感,达到高效。教师选择一组方案好的小组进行汇报,能给一些小组以示范和借鉴]

3.研究蚯蚓对干、湿环境的反应(实验二)

(1)刚才实验时同学们可能会想,实验中铺的一块黑色的布,为什么要浸湿?如果是干的,蚯蚓会怎样?接下来我们继续来研究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还是干燥的环境里。

(2)像刚才研究的那样,首先要创设一个进行对比实验的模拟环境才行,看哪个小组能设计一个好方案。(小组讨论,拟定研究方案)

(3)学生交流情况,综合出一个较好的设计方案。可以用一只扁纸盒,铺上一块塑料薄膜,盒内一半放干土,一半放湿土,中间隔开一段距离,模拟一个温度、亮度相同,干湿条件不同的环境。

(4)学生分组实验:把几条蚯蚓放在盒子中间,盖上玻璃,观察蚯蚓的行动。

(5)汇报实验结果:发现蚯蚓大多数是往哪里爬的?(多数蚯蚓会爬进湿土里)

(6)讨论:通过实验,我们知道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中?(板书: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7)总结: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观察,我们是否知道了蚯蚓适宜生活在怎样的自然环境?(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自然环境中)

(8)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有关这个问题的结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增强了信息收集的多样性和完整性,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便于后续的交流、汇报]

(三)巩固迁移

1.欣赏视频资料,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1)挂出热带草原、热带森林、南极、海洋等自然环境情景图,让学生观察、思考:哪些动物适宜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

(讲解:因为各种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所以在地球上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热带草原上的动物。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热带草原)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②在热带草原生活着什么动物?除图中画的,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生活在热带草原?

(3)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热带森林中的动物。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热带森林)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②在热带森林生活着什么动物?除图中画的,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生活在热带森林?

(4)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南极洲上的企鹅。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南极)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寒冷)

②在南极生活着什么动物?为什么在这里看不到海狮、海象、海豹等海洋动物?

(5)小结:每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特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地表、不同的气候环境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欣赏视频资料,数字星球系统提供的是自然界更广阔范围里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生物,展示自然界里生命世界的神奇)

2.环境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1)出示恐龙生活图。你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它们生活在什么时代?为什么这种动物会灭绝呢?

(2)学生讨论后汇报。

(3)小结:由于动物依赖于一定的环境因素,因此,当这些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就会影响动物的生活。

(4)这些环境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自然因素包括哪些?

(5)你还见过其他环境影响动物生活的现象吗?这些环境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人为因素包括哪些呢?我们该如何防止?

(6)讨论:如果我们把森林中的许多树木砍伐了,自然界将会出现怎样的状况?对此,你有什么联想?人类该怎样与动物和谐相处呢?

(7)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在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中,学生直接感受和探究的是身边的一些动物,与大自然这个广阔的空间来说有一定的局限性,播放视频,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教师总结

(1)自然界丰富多彩,离不开这些多姿多彩的动物,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神奇、充满活力的生命,自然界才充满勃勃生机。因此,我们要爱护生物、珍爱生命。(引导学生从生命的角度去理解、感受)

(2)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感受?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继续到大自然里去寻找一些小动物,观察它们各自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也可以办一次成果展览。

[设计意图:将学生兴趣和思维引向更广阔的天地,激发学生课后探究的热情,同时对学生情感上进行熏陶,从小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引领,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要爱护生物、珍爱生命]

(六)教学板书

动物与环境

—— 蚯蚓的选择

潮湿 干燥

阴暗 光亮

其他动物与环境:阳光、空气、水、温度、其他生物等。

六、教学总结与反思

本课内容属于小学科学课程中的“生命世界”部分。学习之前,学生对动物的生存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不能把它们的形态与它们的生存环境联系起来。课前笔者布置了学生收集资料,但限于各种原因,学生收集的不多。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笔者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中尽可能多地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亮点,在教学中通过大量的视频、课件演示、动手实践,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浓厚,这样的课堂就有了师生互动的真诚交流。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获得了更多的课外知识。

七、案例点评(教师互评)

(1)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这节科学课,改革了传统教学“教师本位”的思想观念,教师能够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渗透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教师真正成了课堂里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中,主动地、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探求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够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们自己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努力给予每一位学生有效的指导,尤其在分组实验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尽量地关注全体,扩大学生参与面,努力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表达、思考、表现、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几乎都手动、眼动、嘴动、脑动,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其中。

(3)有效地进行了探究性学习。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形式。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更是科学课别于其他学科一个显著特征。在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去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让学生在“做中学”,以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这些理念构成了课堂教学的灵魂。

(责任编辑:符 洁)

猜你喜欢

蚯蚓动物环境
环境清洁工
画蚯蚓等
揭秘蚯蚓的10大秘密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漫观环境
保护蚯蚓
蚯蚓家的惊奇事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