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旗漫卷”藉“西风”

2009-01-07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文意考点原文

石 峰

在文言文板块,“分析综合”是必考的一个点。

所谓“分析综合”是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对于文言文,高考定位在“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上。而“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关于“筛选文中的信息”

近十多年里,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多取史书的人物传记的片断。同现代文一样,文言文也是由诸多信息组成的。这就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中的主要信息,诸如何人、何时、何地、何情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等,并且根据题目要求,筛选所需信息。

本考点一般采取客观题的形式,在第1卷中单独设置一题,常常要求“选正”。命题者依据所选文段中传主的主要材料或文章的主要信息,以某个标准为依据,编选出一般含有六个语句的一组材料;交叉省缺地编为四项,要求选择完全符合所定标准的一项;以此来考查考生是否从整体上读懂了全文,是否准确地把握了文中关键语句和主要信息。如2001年第15题就是要求在六句话中筛选“全部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的命题有几个变化:一是所选人物形象是“圆形”的,而非往年或忠或奸都是一贯而终;二是文章分为两部分,分别引自不同的典籍;三是常常从两个“向度”对人物的个性品质进行考量,如2003年全国卷第13题选择“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这给考生以新的提示:今后文言文中的人物将有可能比以往更加丰满、多元。因为一篇文章中对一个人的评价是一致的,但两部不同典籍中的相同人物形象可能就会见仁见智。因此,要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解答“筛选文中的信息”这道题的思维规范:首先通读全文,理解所选的用来作判断的句子的含意,捕捉重要信息;其次审读题干,彻底弄清标准;第三,依据标准,逐一检查,再作出选择。选择时要特别注意文对句中陈述对象的检查。一般来说,陈述传主的文句,常常是符合标准的;有时某些文句虽然也是陈述传主的,但用标准来衡量,它并不符合要求,这就应该排除;有的文句虽然不是直接陈述传主的,但它却是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来写传主的,这也应该仔细辨别。

这类命题常设的陷阱有张冠李戴、跳离限制、以结果代行为等。

二、关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这两者的考查基本采取客观题的形式,设置在第1卷中的一道题目里,常常要求“选误”。前者是指对文中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要求考生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因为命题比较稳定地取材于史书的人物传记片断,所以突出地考查了人物的言行经历及形象特点。后者要求考生对于作者叙述事件、阐释道理的目的以及基本观点态度,能作出准确的回答。

由于本考点一般采取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因此,考查本考点时,实际上并非真的要求考生自己去“归纳”“概括”,而只是要求分析判断由命题者设计的有关题目。当然,要能正确回答,得有归纳、概括的能力。

此考点要求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主旨。它属于对文章内容深层次剖析,其中也包含着对原文文意的归纳概括的考查。如1999年全国卷第16题,从多个角度考查了逆向思维能力,要求选出与文意不符的一项,题目是从苏琼的聪明机智、治理结果、清正律己、关心民众等四个角度设计的,要求从对四个角度的具体解释中选出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整体性强,综合能力要求高。

解答本测试点考题,思路与方法有如下几点:首先是总体阅读,整体把握。必须特别注意第一次阅读的质量,对传主品质;所写的人与事、情与理;作者选取的材料、记叙的角度、叙述的语气、相关的议论抒情等等,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是题文对照,逐项检查。将备选答案中的有疑义的内容与原文相关部分比较,看是否一致。应该尊重原文不能随意拔高或贬低,不要遗漏重要内容。凡是对原文有故意夸大、缩小、曲解、混淆等内容的选项,都是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应该特别小心。再次,要充分利用选项,排除干扰。在一般情况下,试题设置常常是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这正确的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选出错误的一项应该是有把握的。另外,如果试题提供了文段的题目、出处、尾注、作者的有关情况以及背景知识等,我们就应该充分加以利用。最后,认真检查,全面验证。常用的方法有代入法、析错法、否定法等。

我们还要明白设题者常常借助以下方法来设置干扰项:张冠李戴;任意拔高、贬损;真真假假(如2005年重庆卷第13题A项“侯可……回来后将钱全分给其他同举者”应该是“回来后将剩余的钱分给其他同举者”;“留下来照顾生病的乡人”显示的良好品格是“乐义”而非“自律不贪”);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此种情形最为普遍!如2005年江苏卷第12题的B项“阳城看到朝廷腐败”,2005年江西卷第14题的D项“对其功高赏薄、晚年被贬的遭遇寄予了一定的同情”)等等。

如果说,上述对于命题套路和解题规范的分析是我们的“西风”,那么,有了它我们就可以迎来“红旗漫卷”。

(责编 雷 艳)

猜你喜欢

文意考点原文
参考答案
勿让“排他性”判断遮蔽语文纯粹的美
统计知识考点解析
解读分子结构考点
集合考点例祈
书面表达练与析
预测情节推信息,巧解完形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