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除“乱象”,给语文教学一片明媚的天空

2009-01-07王美霞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乱象语文课堂诗歌

王美霞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正逐渐走出人们的视线,合作学习、讨论式学习、综合性学习风靡课堂,一度令人欣喜。可是当我们反思课堂教学的实效时,结果令人难堪:学生的错别字越来越多,病句越来越多,背诵积累越来越少。教学场面热闹,教学气氛热烈,教学手段先进,教学生成精彩,但热闹的背后是丢弃了文本,精彩的背后是离开了“语文”。面对这种种“乱象”,笔者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去除热闹场景表面的“浮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热闹的教学场景总是给人浮华的感觉:一篇文章读完,书面上往往不留一丝痕迹,遇到不认识的字含混跳过;课堂上交流发言,语无伦次,但老师听之任之,只有鼓励表扬;一篇课文读两三遍就算学完了;课堂上老师的讲课、同学的发言,笔记上不留只言片语。课堂上有学生查字典吗?有学生记笔记吗?但我们老师往往不会去关注学生这些看似过时的学习行为,我们关注的更多的是学生能从文中找到我们预设的答案,展开热烈的讨论,说出自己需要的生成。其实我们忽略的正是我们需要的,我们一味追求学生的表面活动,却又时常埋怨学生的习惯太差,试问:日常教学中的习惯养成就如天马行空,学生怎么可能养成好的习惯呢?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一定要将影响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养成落到实处:如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查阅工具书的习惯,随手做笔记的习惯,有条理的口头表达习惯,熟读背诵深思的习惯等。这些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落实到行为上、语言上、思维上。如在阅读鉴赏古诗时,我首先介绍阅读古诗的习惯:第一,由题目确定诗歌的体裁题材,去猜测诗歌的内容。七律七绝往往先写景叙事,再议论抒情,由此我们可以猜测诗歌的思路。第二,确认意象,体会意境,从意象的选择,意象的色彩、神韵来体会感情。第三,通过诗眼和抒情议论的句子确认,深化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第四,结合背景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为了培养学生有步骤的阅读诗歌的习惯,我把诗歌鉴赏的顺序列成表格,让学生填表阅读,长久练习,外在的表格逐步就内化为学生阅读诗歌的思维习惯。各种习惯都严格要求、严格落实,养成良好习惯的学生才叫训练有素。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血肉,养成永远的习惯,终身为之,永远实践,这才对于做人真有用处。”所以我们在推行新课程的同时,千万不要让学生养成浮华的学习习惯。

二、去掉看似严密精彩的教学设计,努力促进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环节大体可以用一个不变的流程进行:激趣导入,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合作探究,美点赏析,拓展延伸。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还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堂课下来,即使学生看似解决了教师预设的许多问题,完成了预设的各个环节,但学生往往对文本的语言却知之甚少,在阅读的方法和规律的积累上毫无收获,阅读的思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教师的教学目的,应该是通过阅读课的“教”,让学生懂得如何去阅读相关的文章,就教学而言,课内阅读是主体,课外阅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课内阅读是准备,课外阅读才是应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切实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授之以法,从而实现“不待老师教,自己能读书”的理想境界。要实现这样的理想境界,我们语文老师一定要忍痛割爱,去掉那些绚烂的、让我们自我陶醉却让学生收获甚少的课堂设计。阅读课一定要抓住教学的主问题。教学的主问题就是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彰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学习上有主动性,首先得表现为学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我们的日常课一定要刺激学生寻找教学的主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长期训练,我们的学生自然就学会了读文章,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和规律。我们的语文教学千万不能“穿着新鞋走老路”。

三、去掉无序低效的自主、合作、探究,注重课堂的实效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有利于学生互助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发展人的社会性。于是小组合作、讨论就成了目前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有的老师为了给课堂贴上一个“新课程”的标签,时不时地就来个小组讨论,动不动就来个合作探究,使我们的课堂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要么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要么学生热火朝天地讨论,教师缄口不言;要么学生活灵活现地表演,教师微笑着观看,这样的课堂表面上一片“歌舞升平”,实质上却是无序和低效的。因此,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在设计小组探究讨论时,一定要参照几个标准:思维的挑战性、内容的目的性、参与的全员性,不能只追求讨论的形式,不追求讨论的效果。教师在预设课程时,一定要认真研究需要讨论什么内容,怎么去讨论,如何展示和评价讨论合作的效果。在实施的过程中,老师在讨论之前要做好必要的引导铺垫,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必要的朗读品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再展开讨论,这样的交流讨论才有一定的效果。

语文课堂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我们的语文老师要果断地摘除这些不会结果的“谎花”,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

去除“乱象”,语文教学的天空才会更加明媚,愿我们的课改之旅踏上一片美丽的艳阳天!

(责编 李 晔)

猜你喜欢

乱象语文课堂诗歌
饭圈乱象:历年竞技类综艺节目的赛制分析与思考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整治“饭圈”乱象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乱象(双语加油站●时事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