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并举

2009-01-07张爱勤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精神人文

张爱勤

语文教育具有人文性,在今天已经不是什么新观点,它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界同仁的共识。语文的先天优势——人文性,使它成为进行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然而,语文工具性凸现人文精神缺失,却是目前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亟待探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形势呼唤人文回归

一个有精神支撑的民族才能走向兴盛,这是历史的证明。爱因斯坦说过:“科学要以人道和美德作为后盾。”广大中学生作为民族强大的后备阵容,对其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迫在眉睫。

1.中学生的现状迫切呼唤人情人性的回归

物质生活的丰富,父母的溺爱和自我意识的无限膨胀,社会的纷繁复杂和物欲横流,使得相当一部分的中学生的人生观畸变,价值观发生倾斜。父母、老师和朋友们的付出被他们视为理所当然,奉献拼搏、艰苦奋斗的提法令他们嗤之以鼻。人们无可奈何而又痛心质问:我们的优秀传统——质朴、礼貌、关爱、同情、公德、责任,都哪里去了?面对中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社会和民众在期待学生人性的回归。

2.新课标的实施为人文性的回归明确了方向

新课程标准关注生活,崇尚创造。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直接指出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把恢复完整意义上的人作为回归人本的第一要点,力求让语文课堂处处闪耀对学生进行人格培育的光辉。因此任何局限于考试成绩的教育都是一种短视教育,必然被淘汰出局。新的课程标准应顺应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把促进每个学生全面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为语文人文性的回归指点了迷津,表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换而言之,我们语文老师要力求让每个受到过良好教育的人,成为一个政治立场坚定,道德高尚,学有专长的人。

3.语文的人文特点为人文回归奠定了基础

语文是语言系统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体。语文系统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它对人的智慧发生作用,语文得借助它来表情达意,传道授业,而人文精神则是本质内涵,是借助语言这一工具,来达到对学生的情思和心灵发生作用的目的,这就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的特点。它常常用我们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最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培养一代代人,使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提供更大的学科空间,使他们成为具有丰富人文精神的人,从而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一言以蔽之,语文教育就是要给学生一双慧眼,教会他们审视自己,关照社会和人生。

二、进行人文教育的途径

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绝不等同于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简单相加,语文课不是思想政治课。所以,人文素质教育绝对不是简单的语文学科知识教育,它要求我们教师在提升人的品味和素养上下工夫,重点应该是健康人格的塑造和独立自主意识的培养。

1。改革语文评价体系

新课程历来强调评价,重视发展;淡化区别与选拔,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发展。这一评价体系从功能指标,教学方法,评价主体,重心方面上都有了重大的转变与调整,核心目的只有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在此形势下,语文学科更应该凭借新的评价体系,把人文性提升到最重要的位置上来。

(1)以人为本,在评价中尤其注重个体差异性,淡化分数,而将每个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作为考量考核目标,真正突现使每个人都会进步的目标。对学生的阶段发展及时认可肯定,使之感受成功进步,这才是建立在人文基础上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只有真正做到重视人性、张扬个性,才能最终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

(2)将表达等运用语文知识的技能作为考察重点,全面提升学生欣赏高雅文化的水平。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是相辅相成,逐渐提升的有效训练手段。在日常生活当中让学生使用礼貌用语,培养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展示骄人的人文素养,课堂上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做到流利清晰、完整连贯。从课前的词语积累到美文推荐,从素材积累到课堂作文,在说和写的训练与考察中,学生的积累储备充实丰盈了。随着与高雅文化的亲密接触,学生欣赏和创作能力必将得到相应提高。

2.建立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学生方向出发,理解学生,而不是顺从自己。从老师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才能产生更良好的学习观念。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轻松民主的学习环境互相依存,有效地促进了师生情感的协调发展,道德观念的形成,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技法。真正做到人文主义在语文课堂上熠熠生辉。

3.巧妙运用资源优势

我们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促使语文的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延伸,充分运用资源优势,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1)充分开发语文课本资源。课本上的文章都是专家们从浩瀚的美文佳作当中精心挑选而来,代表性强,艺术成就高。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文章,去感受领悟。在与教材内容的配套学习和比较鉴赏中,让无数的文学形象穿越时间和空间来到课堂,和同学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2)营造创造性的人文环境。人文素质教育要贯穿到校园生活的每个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育人的人文环境。这对学生品味的提高和教养的形成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责编 雷 艳)

猜你喜欢

工具性人文精神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向量的巧用
浅谈“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