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2009-01-06仲德涛
仲德涛
摘要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增强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促进一个地方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战略意义。
关键词县域经济 “三农”问题 统筹城乡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1-276-02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区域经济单元,包括县、乡(镇)、村经济,具有多层性、综合性和基石性等特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增强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促进一个地方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战略意义。
一、县域经济的内涵和特点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我国县域经济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农村性
在中国,习惯上总是把“县”与农村和农业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农村和农业也就不称其为“县”。所以,农村性是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二)地域性
县域经济的地域性,是指县域经济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范围,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间可分割的行政界限。
(三)层次性
层次性是指一个县范围的全体经济的总和,它既有产业的分布,也有各种经济所有制的成分;既有民间经济的广泛基础性,也有政府经济的宏观调控性;从这个意义上看,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四)综合性
县域经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运行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缩影,具有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个产业、领域和部门。
二、县域经济的作用和地位
(一)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巩固强国富民的基石
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农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巩固,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村社会才能稳定。从全国经济发展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县域,只有农村小康了,才能有全国的小康。
(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可以为工业发展提供资源基地
县域资源是国家资源的基本构成部分。土地、矿藏、森林、水源等自然资源大都集中在县域。没有县域资源在国家资源中的合理配置,就没有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业和轻工业,以矿物质为原料的重工业和新兴产业等,大都依赖于县域资源的支撑。同时,广大农村为国家建设还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可以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要素主要源于县域。
(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拉动消费的“超市”
在县域范围内有五六万个小城镇和集镇,集中了全国大部分购买力。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域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县域成为国内最大的市场。只有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农民收入和购买力提高,市场容量才会进一步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才会更强。
(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县域经济包括城镇经济、乡村经济、农户经济几个层次。按经济成分又可划分为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股份制和各种混合经济。各个层次、各种成份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无论哪个层次、哪种成份实现大的跨越,都会对县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动作用。新世纪,县域经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载体,是进入工业化中期后,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推进器。
三、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开拓创新思想意识不强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观念,缺乏敢闯敢试、敢拼敢干的工作劲头;还存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有多大条件干多大事的思想,发展的办法不多,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宽;排外排新的现象还存在,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小农意识,快发展、大发展的愿望不强烈;还存在只讲问题,不讲能力,只谈劣势,不看优势的畏难情绪,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氛围还不十分浓厚。
(二)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当前的我国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是以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环境的恶化为前提的,每一个GDP的增长的实现,都可能以自然资源的大量减少和环境的严重恶化为代价。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必然出现所谓“先发展,后治理”的运行模式,这种运行模式可能彻底破坏自然的平衡,带给人类不可逆转的灾难。近年来,县域中小企业大量涌现,但是由于生产工艺落后,有些企业如耐火材料、净水材料、水泥、铝及铝加工等企业根本谈不上环境保护。这种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给县域的生态环境和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这样,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
(三)高素质生产要素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与城市经济比较,县域经济所拥有的诸种资源要素,如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初级劳动力等,而基本生产资源要素居多,缺少高技术人才及科教机构、领先学科、现代化的电讯网络等高等生产要素。受传统观念和财力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县域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人口素质不高,影响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与方法在县域的推广应用,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
(四)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首先,产业结构层次低。从实践中看,农业在县域经济总量中仍占据优势。在农业中,现代化的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第二产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农、林、矿产品的初加工工业,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比较低。第一产业过重,第二产业脆弱,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较少的局面仍客观存在。其次,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关联度小。县域工业未能有效地支援农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县(市)农副产品多半是以出卖原始产品或初级产品为主,其精深加工处于起步阶段。第三,产业结构趋同。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县域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未得到根本的改观。
(五)农业投入不足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村道路、改水、通电、定居、村容村貌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多薄弱环节,致使农业综合生产水平不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二是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快。一些农民存在保守求稳的思想,不能及时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不敢放手进行种养殖结构调整。在种植业方面,结构不够优化,经济效益好的特色作物种植面积不多,调整力度不大。三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缺乏知名品牌,竞争力不强,带动农户的骨干企业不多,农产品大多停留在初级产品上,加工增值能力较低。
(六)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教育的整体水平不高,教育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广大城乡居民在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城市投入也远远大于农村,以至于有人戏说:“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四、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措施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核心
从30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不发达县与发达县(市、区)之间的差距,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思想观念上,这是两者之间存在差距的深层次原因。要引导干部群众在增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意识上思进,在增强改革和创新意识上思进,在树立发展的全局观上思进,大力推进“三破三立”,即破求稳怕变、小富则安的小农意识,立敢闯敢拼、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破闭关自守、担心肥水外流的狭隘心理,立放眼未来、公平竞争、让利求发展的思想;破贫懒相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立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精神,增创新优势,谋求新发展。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农业调整,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三)加快工业化进程,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工业发展是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加快县域经济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必须提高第二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积极规划、引导、培育和发展具有县域特色的、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品牌产品,努力提高县域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传统思维定势,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带动和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县域工业,关键要依托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主攻民营经济,打造开放经济,培育特色经济,做强规模经济。
(四)加快建设小城镇步伐,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县域经济是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的区域性经济。面对当前二、三产业发展从分散到集聚、工业化与信息化交织在一起的新形势,发展县域经济必然要坚持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推进。推进城市化有利于工业产业聚集,有利于服务业成长,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充分发挥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效应,增强城镇在资源、人才、技术、产业、商品和信息的集聚功能和带动作用,从而以城镇为平台,推动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促进县域经济不断壮大。
(五)转移农业人口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转移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所在。当前,县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应采取“标本兼治”的方针。“治标”就是要组织好劳务输出,通过加强劳务培训、打造劳务品牌、搞好劳务服务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通过鼓励农民外出务工,使农民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学到技术,积累资金,为人口城镇化建设准备物质条件和思想条件。“治本”就是要进一步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要做好县城和中心城镇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提高县域产业聚集度,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引导农民进镇入城。
(六)环境建设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1.加快完善交通网络。要着眼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需要,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安排,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有助于打破城镇发展瓶颈、能迅速拉开城镇建设基本框架的交通项目,完善县乡公路网络,构建起功能多样、四通八达,对内联接、对外开放的通道,带动城乡经济繁荣发展。
2.完善发展物流行业。县域是最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要构建县域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加强县域市场与城市大市场的连接。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依托经济结构调整和当地产品比较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批发市场,促进批发市场上规模、上档次。
3.畅通内部政务环境。围绕一切政务活动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从建立服务型行政管理体制入手,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便民利民为原则,切实降低门槛,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一个窗口收费”制度,使投资者“进一道门,办一切事”,打通政府为企业和投资者服务的快速通道,切实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七)减少行政层级,扩大县级自主权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市管县”体制增加行政成本、影响行政效率、阻碍县乡资源优化配置的弊病逐渐显露。一些地级市以行政权力来集中县域资源,不仅压抑了县级发展的积极性,也压缩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空间。而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核心是扩大县级自主权,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要扩大县级自主权,逐步实行省直管县。这样,一是可以规范省以下财政分配关系,使县在行使管理权限和利益分配上更具独立性和可控性。二是通过对经济发达县的扩权解除发展民营经济的一些体制性束缚,实行留利农村的政策以促进县级财政状况好转,加快推进县、乡自我积累和自主发展。三是提高省级直接统筹协调指导县级的能力,便于及时掌握县级情况,出台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和举措,从而进一步增强省对县的管理责任和管理力度。四是将县域经济直接作为主要调控和发展对象,可以减少管理环节,提高服务效率。五是有利于省辖市专注于中心城市的发展,把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于县于市都有利。
参考文献:
[1]赵国如.县域经济的经济学思考.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卢荣善.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大思路:工业化中心下移到县域.中国农村经济.2005(4).
[3]陈国明.发展民资经济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6).
[4]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发展报告.2005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中国“三农”问题报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