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赤壁双丘村学习共富村经验分析
2009-01-06李克勤
李克勤
摘要:一直以来,关于先富裕起来的共富村的经验有无推广价值,人们心存疑虑,各级政府更是谨慎小心。近十几年来,湖北省赤壁市官塘驿镇双丘村4000余村民在村委会一班人的带领下,通过学习华西村、官桥八组的经验,抓农业、强工业、富农民,探索出了富有“双丘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全国瞩目。双丘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808户人家、4168人。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7050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5110元,连续12年被赤壁市委、市政府评为“红旗村”,多年来,受到咸宁市委市政府的表彰,2000年被省政府授予“模范村民委员会”,2002年、2004年、2007年被省委评为“五好先进党组织”,2007年被农业部授予“国家绿色小康村”。双丘村主动学习共富村的经验证明,共富村的方法是可以学习的,问题在于谁去学,学什么,怎样学。
关键词:共富村;双丘村罗太平;新农村建设
一、谁去学
学习共富村经验的人,必须是不搞以权谋私,具有主体性的村党支部书记。所谓不以权谋私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党章》里面对一名党员的最基本要求,其中有一条很具体,“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这就是目前对一名村级党员干部的一件很了不起要求,没有这一条,其他什么就别想谈了。如果做到这一点,这样的干部就可以说具有了德才兼备中“德”的基本要求,也就具有了树立自己在村民中间威信的基础条件。在此基础上,如果再加上一个主体性,那么这样的村支部书记就可以去学习共富村的经验,并且能够学出成效来。
这里要解释一下主体性。主体,在中文里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君主的统治地位。《汉书·东方朔传》指出“(接舆、箕子)使遇明王圣主……图画安危,揆度得失,上以安主体,下以便万民,则五帝三王之道可几而见也。”另一种含义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章炳麟(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有:“今日广西会党,则知己为主体,而西人为客体矣。”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里面有:“革命的主体是什么呢?就是中国的老百姓。”
马克思的人的实践主体的主体性,就是要求立足现实,感性地去理解人的主体性,要求从人的主观方面去理解人的主体性。由于在实践的劳动过程表现出两种关系,一种是自然关系,另一种是社会关系,因此,马克思在对人的主体规定性也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主要表现于主客体之间人的主体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二是表现于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即主体间性,并且,马克思认为,即使是主客体之间关系也是以主体间的交往为中介的,因此,主体间的交往是人的生产活动赖以进行的必要条件。
我们这里讲的具有主体性的村支书,主要是指那些坚持主体性原则的村支书。所谓主体性原则,一般来说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毛主席、共产党长期坚持的一条革命和建设的独立自主原则,就是独立思考,自主决策,自主实践。如果放到现在企业里,就是自主经营。真正的企业家,就是那些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领导人。
在中国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有一批具有主体意识的农民,并且农村毫无疑义地具有主体性土壤。因为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党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号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干一切事情,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60-70年代达到高潮的“农业学大寨”运动,核心是政治,这个政治要求的不是依靠上级,依靠国家,它所提倡的正好是不靠国家,而是靠自己“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不就是我们后来所需要的主体意识吗?历史的发展的的确确有个过程,没有“农业学大寨”,恐怕像吴仁宝、王宏斌、叶昌保、周宝生这一批共富村的土企业家很难从思想意识迅速崛起。农业学大寨的文化影响一直就没有停止过。现在后起的共富村带头人又开始崛起了。
在湖北赤壁有个人,他叫罗太平,他1966年生于官塘驿镇的一个叫双丘的小山村,199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官塘驿镇双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他就是一个坚持主体性原则的村支书。
罗太平12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人带着7个儿女过日子,很是艰辛。母亲由于劳累过度,不到60岁也积劳成疾病逝。罗太平从小就饱尝了家庭贫困的煎熬。罗太平说,幼年时曾吃过没有半点油水的饭菜,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更是数不胜数。
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里,不甘心受苦受穷的罗太平意志得到磨练,通过努力改变这种落后面貌的决心与日俱增。
初中毕业后3年,罗太平开始担任双丘村二组组长,1991年开始至今连续5届当选双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大家不得不服,罗太平搞经济确实很有一套。无论是从栽种杉树到栽种楠竹的产业调整,还是大胆接管濒临破产的双丘煤矿,还是利用资源创办河沙厂、招商引资建鄂南最大的楠竹加工企业,他有胆有识,看得准,抓得快,搞得好。
站在人们面前的罗太平脸色黝黑,那是多年风吹雨打里奔波的印迹。这个中等身材的男子说话声音浑厚,交谈间双手比划姿势有力,充满感染力,让人不由自主被他所吸引。他的言谈举止,他和双丘村民的实践无不透射出我们熟悉的独立自主的气质、风格、精神,这难道不是主体性原则吗?
进一步讲,罗太平不仅具有主体性原则,更重要的是他们坚持独立自主的主体性原则,坚持的背后则是他们对于一种信念的执着追求,这种信念从现实性看,就是生存有保障,生活奔头,用理性的语言讲就是我们熟悉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
1992年除夕夜,当时还是村主任的罗太平,来到村民罗金保家,看到罗金保的妻子正在做年饭,锅里炒的是全家四口人唯一的一盘菜:胡萝卜,里面连一片肉也没有。罗太平心里一酸,转身从家里拿了一条腊鱼、一刀腊肉送了过去。其实,这也是罗太平家年货的一半。就这样,罗金保一家吃了团年饭。可不久,罗金保的妻子因为生活窘迫,一时想不开,竟喝农药自杀身亡……像罗金保这样的村民太多了!当时的双丘村,村民都挤住在破破烂烂的瓦房内,一到下雨,家家户户都拿着大盆小钵接雨。村里到镇里的路坑坑洼洼,坐车到镇里,得花1个多小时。可同样是农村,别的地方却截然不同。1993年,罗太平首次来到嘉鱼县官桥八组,这里村民住的是楼房,走的是水泥路,还办了工厂……
当晚,罗太平彻夜难眠,心绪久久无法平静。从那时起,罗太平更加坚定了走集体经济道路的信念,他的主体性原则更强了,独立自主的精神更足了。也只有他这样的人,才可能,才有资格去学习像官桥八组那样的共富村的宝贵经验。也就是罗太平通过学习官桥八组的经验,然后带领双丘村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上了和华西村、官桥八组一样的共同富裕之路。
二、学什么
学经验,学习共富村共同富裕之道。经验有两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从理论上讲,直接经验是指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而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指从书本或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一方面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因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只有从亲身的实践中得到的直接经验是获得的真知。但是一种经验,对自己来说是直接经验,对别人来说就是间接经验,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间接经验。更重要的是,很多问题必须亲身实践的体会,才会理解得深刻。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须亲自尝一尝。从工作方法上来说,也必须有亲身的实践,才能把上级的指示和本部门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起来。所以直接经验是很重要的。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因为一个人的实践总是有限的,一切事情都靠自己直接经验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一个人所接受到的知识,绝大部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为了继承历史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和学习外域的知识,接受间接经验是完全必要的。每代人都把前人的认识当作自己认识的起点,又都以自己的认识成果充实人类知识的宝库,作为下代人认识的基础。人类通过世世代代的知识积累和交流,推动着认识的发展。如果每一代人都摒弃前人的认识成果,一切都从头开始,那么人类的认识就会永远停留在原始的最低水平上,得不到发展和提高。所以,一个人的知识,包括直接和间接两部分,而真正的经验都是从实践中获得并经过实践检验的。人们在接受间接经验时,多少要以自己的直接经验为前提,要真正理解间接经验,还有待于自己的实践。因此,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在实践中取得直接经验和虚心学习间接经验是一致的,是缺一不可的。
罗太平学习共富村经验不是光学做生意、办企业,而是充分体现他的主体性,是全面地学,不是片面地学,是深层次地学,而不是只学点皮毛。从罗太平后来的实践看,他学习的对象有这样几点:
第一,罗太平把握了官桥八组的核心理念,也即是共富村的信念,这是共性的把握。官桥八组的村民说:“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是周宝生多年来一直没有动摇过的信念。”周宝生自己说“群众选我当组长,就是希望我能带着他们过上好日子。多年来,我总是以此来衡量我所做的一切。”这不就是一名真正的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的现实体现吗?罗太平不过是在官桥八组进一步得到了确认,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这才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合适的方式,而罗太平是一种自觉行为。这样的行为是稀少的,是可贵的,当然也是老百姓会关注的,会支持的,老百姓才是市场的主体,市场调节最终难道不是老百姓的自发调节,这样的自发调节,才是真正的“无形之手”。罗太平和官桥八组的周宝生一样,也可以说是那只“无形之手”把他推向市场的,他不过是顺应了老百姓的“无形之手”的要求而已。
第二,罗太平悟透了实践的哲理,即长期坚持自己的信念与成就一番事业的必然联系。唯有将自己选择的,确认符合党的要求,符合社会需要的信念指导具体工作,才能实现村集体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罗太平说:“双丘村没有地理位置优势,但是有资源优势,只要我们合理开发利用,还是会取得效果的。20多年来,我付出了许多,头发都一根一根掉得差不多了,但是我不后悔,双丘村面貌彻底改变了,这是我最大的心愿。”罗太平的话朴实而真诚,这个至今仍只拿每月几百元工资的村支书眼里只有双丘村。他不是只有一回坚守自己的信念,而是长期的不懈的坚守,所以,不管遇到什么问题,不管别人怎样说闲话,他都毫不动摇。
1999年6月28日,大雨倾盆。村干部罗炎明家骤然响起电话铃声,“双丘煤矿进水了,你看怎么办?”电话那头传来罗太平急促的声音。双丘煤矿是双丘村境内最大的国有煤矿,有600多名职工。因包袱沉重,企业濒临停产。现在,因为连降暴雨,煤矿被淹。主管单位蒲圻矿务局和承包方无力排水,生产停顿,煤矿上下心急如焚。罗炎明过去挖过小煤窑,做过生意。罗太平想听听他的意见。罗炎明说:“你包下来,肯定发财!”罗太平回答:“要搞就村里搞!”罗太平其实早有盘算:双丘矿因为体制原因,人员包袱重,如果接手过来加强管理,绝对有钱赚。这对双丘村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一听说村里要接管煤矿,罗太平的五哥罗金平坚决反对。当时,罗太平兄弟姐妹6个人在煤矿都有股份,煤矿承包人之一就是罗太平的姐夫,罗家接管煤矿顺理成章。
“我是村支书,绝对不能个人来承包!”罗太平的态度,九头牛都拉不回。罗金平也不让步,兄弟俩为此反目,很长时间都不讲一句话。罗太平好不容易做通了兄弟姐妹和承包人的工作,来到咸宁市煤化局。过去双丘有村民偷过矿上的电,发生过纠纷。局领导一见面就说:“煤矿给谁搞,也不能给你们搞!”“我是共产党员,我们也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怎么不能搞?”罗太平反问。随后,他话锋一转,拿出杀手锏:如果答应双丘村接管煤矿,村里可以提供土地,安置矿上的工人,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
煤矿已经停产,安置职工是头等大事!煤化局领导当即语气缓和下来。历经1个多月的谈判,双丘煤矿的主管部门最终同意:双丘村以120万元的价格买断煤矿的经营权。岂料镇里坚决反对。由于小煤窑经常出事,当时的镇长因此下课。以后双丘煤矿出了事,谁负责?镇领导甚至说,如果接管双丘矿,就撤罗太平的职!双丘村闻讯召开全体党员大会,21名党员一致表示:“这个机会不能错过!如果真的撤罗太平,我们集体上访!”关键时刻,赤壁市领导表示支持双丘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让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
1999年8月24日,双丘村几经周折,终于正式接管双丘煤矿,煤矿迅速恢复生产。村里加强管理,精简人员,原来煤矿办公室后勤人员有70多人,精简后只剩下5人,仅生产、财务管理一年就节约了300多万元,煤矿当年就赚了100多万元。从1999年到2007年,双丘煤矿为双丘村“挖”出经济效益达4400万元。
我们可以看到,罗太平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他都心里有本账,这就是一个坚持主体性原则的村书记的学习之道,这样的学习之道,就是在理想信念指导下的实践之道,探索之道。
三、怎样学
就是要真学,不要假学;要自觉地学,而不要被动地学;要创造性的学,而不是教条式的学习。一句话,按照中国共产党的办法,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还是要将间接经验变成直接经验,将个人行为变成集体行为,也就是罗太平个人的主体性变成双丘村集体的主体性。而罗太平和村党组织正好发挥了政治优势,他们学习共富村先进经验的过程中,始终抓住了集体经济,按劳分配,共同富裕,这条主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
发展集体经济在创业的时候,不妨讲究多渠道发展多种经营。一般企业在创业初期,都是这么干的,再说无论在什么时候,生存是根本性的,一个村的领导首先要对全村人民的生活保障负责。双丘村依山傍水,煤炭、河沙、楠竹等资源丰富。村党总支一班人经过分析,确定从“地下、河中、山上”全方位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地下开发办起了煤矿,河中开发办起了采沙厂。山上开发实行两步走:一是栽种楠竹,采用集体和村民共同出资合股方式,开发了6000亩林场,又集中全村劳力,利用农闲时间开垦2800亩荒山栽种楠竹,村集体每年可收入上百万元;二是加工楠竹,村里建起工业园区,引进一家浙江企业落户,建成鄂南最大的楠竹加工基地,生产竹地板、竹压布、竹凉席等产品。双丘村还跳出双丘谋发展,以378万元买下赤壁市商业大厦,该楼盘现在价值1200万元,每年收取租金35万元。在赤壁市区先后买下2000平方米的商品房酒楼等四宗房地产,既有租金收入,又不断升值。现在村集体年收入600万元。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有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双丘村在有了一定经济基础之后,就着手提高效益,增产又增收。一是调整产业引导农民增收。村里有栽种杉树的传统,可杉树大多生长不好,经济效益不高,村党总支经过比较分析后,动员大家改栽楠竹,获得了很好收益。二是改善交通条件促进农民增收。双丘村山大林密,群众砍下竹子后从山上运下来成本较高。村里投资上百万元,为群众运竹子出山修了多条“通山通林”公路。现在每根竹子砍伐成本由原来的3-4元降到1元,仅此一项群众人均增收100多元。三是办厂拉动农民增收。引进外商办楠竹加工厂,解决群众“销竹难”问题,楠竹价格大幅度提高,此项人均增收500元以上。四是兴办企业安置农民就业增收。扶持村里群众创办了10家竹子加工企业。该村有一半的劳力在本村煤厂、竹厂、沙厂就业,每人年工资8000元到2万元。五是挖掘资源帮助农民增收。引导陆水河边的群众搞水产养殖,发展养殖专业户20多户,户均收入3万到5万元。村里正与正大集团洽谈发展养鸡,由集体办厂,分户饲养,实现种鸡供应、饲料、技术、防治、回收“五统一”,让更多村民通过养鸡致富。
坚持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走共同富裕之路不动摇,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双丘村集体有了积累,有人建议分给村民。村两委坚持认为,不能简单分配,必须有计划按比例滚动发展。村“两委”注重公益事业建设,不断改善全村生活环境。聘请专家对村庄进行规划,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村民到村中心区集中建房。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加宽硬化村组公路32.5公里,改造给排水管道3000米,改水改厕300户,安装路灯100盏,建设公共绿地7000平方米,建起了自来水厂和农民广场。村里投入150万元建成了设施一流的村小学,每年拿出2万元作为教育奖学金。投资30万元建成村级卫生室,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里安排专人管卫生,定期检查通报卫生状况。老年之家、诗词学会、妇女之家等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近年来,双丘村无一例计划外生育、无一例打架斗殴、无一例上访事件,十多年无一例刑事案件发生。
让党员群众当家作主,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风尚新气象。村党总支每月组织一次学习,每季度开一次组织生活会。定期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涉及村民的大事都经过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村里成立9人财务公开监督小组,所有开支实行严格审批制度,一月一查账,一月一公开。现在的双丘村山青水秀,公路平坦,楼房整齐,村部规范,校舍漂亮,广场别致,文体设施齐全。走进农家,有花台有菜园,窗明几净,一片文明祥和气象。
2008年12月,双丘村选举顺利结束。村党总支绝大多数人以高票当选。罗太平毫无悬念地当选总支书,得票率超过99%。而2005年的选举,却远没有这么平静:2005年11月28日是双丘村的选举日。一清早,村里突然出现不少小字报,上面历数罗太平等村干部的种种“劣迹”……
2004年,上级决定合村并组,把周边相对落后的东塘、五家岭、郭家畈3个村合到双丘村。合村之初,原双丘村的村民担心受拖累,这3个村却顾虑今后可能受冷落,被欺负。有些人想浑水摸鱼,四处告状,说双丘村企业多,村里有两本账,一些有关谣言甚至上了网络。
2005年底的选举前夕,谣言再一次蔓延:罗太平有经济问题,这次选举要落选!有人暗地里拉票,要把罗太平选下来。好多人为罗太平他们捏了把汗。当天上午8点多,选举即将开始,人越来越多。此时,一阵喧闹的锣鼓声吸引了人们的视线,300多人敲锣打鼓拿着锦旗正向村办大楼走来。
这是合并到双丘的原东塘、五家岭、郭家畈3个村的村民为村里送锦旗来了。这些村民忘不了,合村并组后,双丘村先后拿出680万元,从最困难最偏远的地方开始修路,硬化公路31.5公里,新修通山通林公路19.5公里。过去,这3个村许多地方不通公路,其中靠近陆水湖的五家岭村,村民出门只能坐船,到城里往返得一两天,刮风下雨就出不了门。如今,这3个村都通了公路,许多农户盖起了新房。
村民邓华志忘不了:在外打工6年来,一直想做新房,可没有宅基地。合村后,村里很快安排了地基,通知他回来建了新房。村民罗祥先得了脑癌,罗太平得知他家庭困难,让村里救助他看病,扶持他家建了新房,还想办法帮他的小孩找到了工作。去世前,罗祥先拉着弟弟的手说:“一定代我感谢罗书记!”
这样的村干部不能落选!村民看到有人在搞小动作,便自发制作了锦旗,在选举当天敲锣打鼓送到村里,给罗太平和村支部一班人助威。选举在人们关注的目光中结束:罗太平以3120票当选村支书,得票率超过98%。选票一张榜公布,就贴在村民吴长清的店门前,吴长清守着不让人动。他对罗太平说:“这选票就是证明,别人再怎么告状,你也不要怕!”
正是因为大家的理解与信任,双丘村得以迅速发展:由1999年前的一个负债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如今,双丘村总资产突破7000万元,村每年集体收入为600万元,人均收入5100元,连续12年被评为咸宁市和赤壁市的“红旗村”,多次被评为全省经济“百强村”,2007年获“全国绿色小康村”称号。
双丘村通过十几年的资本原始积累,全村资产价值达到7000万元,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近几年来,双丘村“两委”一班人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参观了华西村、南街村等中国名村,又到邻近的官桥八组多次“取经”,罗太平感叹到,双丘人毕竟还是见识太短了。
罗太平说起这样一件事:1997年去华西村参观,到了村办公大楼的顶楼,却被告之是旅游景点,要交20元钱才能上去。一向节俭的罗太平愣住了,觉得自己花了冤枉钱。“后来才觉得,这钱花得不冤枉,值得。”罗太平说,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对“旅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双丘村山清水秀,有陆水湖风光和星星竹海的天然优势,走旅游路子,应当大有可为。
正是由于罗太平如此执着的学习精神,使得他总是保持一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心态,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还严格要求村党总支一般人这样做,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是他对教育后代的深谋远虑。
如果要问双丘村最美丽的建筑是什么?许多村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双丘小学。
走进双丘,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双丘小学。宽阔的水泥路一直通到校园内,两旁错落有致的松柏挺立。教室宽敞明亮,住宿楼别致舒适,在赤壁市算得上是一流条件的学校。校园花坛内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五星红旗迎风招展;运动场上绿草如茵,孩子们课后嬉闹的声音阵阵传来。重视教育,重视村里长远发展,是罗太平一贯的主张。“孩子们的教育是大事”,罗太平绝非说说而已。双丘村在1994年就自筹资金40万元修建了教学楼,在1997年率先通过“普九”验收,在1998年修建了教师宿舍楼,在2005年又进行了整体改造。学校老师说,当初浇灌教学楼顶梁的时候,罗太平怕质量出问题,亲自上楼检查,后来又连夜监督工人重新返工直到满意为止。
罗太平在一次到村民家走访时听村民的孩子抱怨,英语基础太差,到了初中后感觉学习吃力。没过多久,他就不惜每年花费上万元请来英语教师,在山村小学开设了英语课。
2000年以来,双丘村升入重点中学的学生累计达60人以上,考入大学本科的有40多人,2006年高考,陈河兵考入清华大学,还有2人考入武汉大学,这些学生分别获得双丘村1000~10000元的重奖。村里财务支出,难免有时部分村民有不同看法,但是对于这样的支出,没人一个人说“不”。
双丘人日子过好了,不是比较谁家楼房盖得高,谁家车子买得好,而是比较谁家孩子书念得好,奖状拿得多……“双丘的孩子有出息了,双丘以后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罗太平的这个“小算盘”,拨拉得全村人心服口服。而我们看到这些,应该想到的是,只有善于学习的人才会懂得教育的价值,只有善于学习的党员干部,才会发自内心的关心教育,因为真正的共产党员是会体会到,我们党学习的优良传统的珍贵价值的。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一个村不管以前多么穷,只要有这样的党员干部,只要有像罗太平那样坚持主体性原则的带头人,只要善于学习,敢于带领全村老百姓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向集体经济共同富裕之路,那么,通过艰苦奋斗,成为共富村,完全是有可能的。
罗太平的事迹,和那些共富村的创业历程一样,都是一些并非大事的小事,并非一般人做不到的英雄行为。古代经典《荀子·修身》里面有句话:“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意思是说,干事业,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还是那句老话,坚持就是胜利,很多人事业成功不了,都是因为自己半途而废造成的。通过看双丘村学习共富村,获得成就的经验,核心的一条依然是,他们之所以能够坚持不懈地学习共富村经验,走集体经济共同富裕之路,关键在于理想信念。我们不得不承认,任何物质的东西代替不了精神,对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共同富裕的执着追求,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是村支书的力量之源,是那些活跃在乡村的土企业家的经营管理的灵魂,是村支书带领党员干部、群众工作的依据,是路线之纲,纲举目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