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科学园区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
2009-01-05张永宁陈磊
张永宁 陈 磊
摘要:英国科学园区的产生和发展是政治、经济和高等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独立市场化经营,与大学良性互动,政府支持以及网络化建设的特点,从中可以获得对我国发展大学科技园的启示:政府和大学适度参与,依托大学优势学科,强化园区特色,构建区域创新网络。
关键词:英国科学园区;技术转移;孵化器;创新网络
中图分类号:F062.3;G40-054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6.008
大学科学园区①是高水平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通过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因而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科学园区运动在世界各地方兴未艾。英国是世界范围内科学园区发展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以剑桥科学园为代表的英国科学园区,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财富创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视为联系科学与经济的最佳模式[1-2],成为很多国家学习和效仿的对象。当前,我国大学科学园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借鉴国外科学园区的发展经验十分必要。本文从英国科学园区产生的历史动因入手,探索英国科学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对我国大学科技园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一、英国科学园区产生的历史动因
英国是欧洲科学园区的发祥地,成立于1970年的剑桥科学园是英国和欧洲历史最为悠久的科学园区。1969年,担任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的莫特教授富有远见地提出,要充分发挥剑桥大学雄厚的科学基础和创新优势,通过建设科学园区规划以研发为基础的企业,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建立与企业界的广泛联系。受此启发,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在1970年创办了剑桥大学科学园,吸引了众多中小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入驻。同期,地处苏格兰的赫里欧•瓦特大学也成立了自己的科学园。但是其他大学并未及时跟进,科学园区的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20世纪80年代初期,科学园区开始快速发展,园区的数量在较短几年内得到了迅猛增加。这次科学园区运动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是英国政治、经济和高等教育共同作用的产物。
(一)大学寻找办学经费的需要
英国科学园区快速发展的直接起因是英国政府实施的私有化政策。英国大学几乎都是公立大学,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拨款、学费收入和外部资源三个渠道。其中政府拨款是战后大学预算的主要来源,由大学拨款委员会执行,大学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力。1979年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执政以后,实施私有化政策,为了减少公共开支,大幅度削减了对大学的财政支持。据统计,1981-1982年和1983-1984年两个年度大学经费减少了13%,约在1.3至1.8亿英镑[3]。新的政策导致大学办学经费紧缺,大量优秀人才流失。为了解决资金困难,提高教师待遇,大学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寻找更多的资金替代来源。其中,成立科学园区,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出租房屋和咨询服务便是大学获取外部资金收益的一个重要手段。阿斯顿科学园负责人坦言,科学园自身是国家政策鼓励大学与企业合作来挖掘自身潜力寻找财源的产物[4]。曼彻斯特科学园董事会主席艾伦也认为,早期科学园区建设的主要目标不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是为大学谋取更多的利益[5]。这样,以科学园区为载体,大学通过为企业服务获得更多的经济支持,便成为科学园区成立和发展的最初目标。
(二)政府刺激经济发展的需要
英国科学园区快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则是英国经济的衰退和来自美国的启示。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摇篮,英国有着强大的科学传统,是仅次于美国的科学强国。然而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英国综合国力严重受挫,经济持续衰退,传统产业衰落,失业人口剧增,政府面临着来自政治和经济上的巨大压力。英国政府从美国硅谷的成功经验中得到启发,认为依托大学兴办科学园区,是一条刺激经济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和创造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于是开始制定一系列政策和计划,促使大学与企业界之间主动合作。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科学园区的潜在价值逐渐得到各方的重视。通过科学园区载体,大学可以获得与企业合作研发的资金投入和成立学术衍生企业的空间,企业可以共享大学的基础设施,获得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而政府从中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产业调整的发展机遇。基于上述背景,科学园区的建设目标从单纯的大学获得资金支持,逐渐上升到整个社会的层面,即促进学术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研发联系和技术转移;吸引外来企业,激发新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创造就业机会,重建当地经济;为投资者带来商业回报[6]。高水平大学的品牌效应,科学园与大学之间的地域临近性和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则成为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因素。
(三)科技成果实现转化的需要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现实生产力,才能实现其自身的价值,科学园区是促进大学科技成果商业化的有效途径。英国大学具有强大的科学基础,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但是大学与企业之间缺乏足够的合作,大量的科技成果无法得到有效的转化;同时英国企业界自身的研发投入又远低于国外的竞争对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水平与和速度与美日德相比有明显的差距,企业迫切需要从大学获得直接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由于大学成果往往偏重于理论和基础研究,很难满足企业在短时间内解决实际问题和产生经济效益的要求,尤其是对于那些缺乏技术吸收能力,处于巨大经济压力之中的中小企业来讲,大学的研究成果并不实用。因此大学创造的科学知识与企业所需要的工艺技术之间,需要一个技术转移的过程。技术转移对于英国来讲尤为重要,因为英国被公认为是善于科学研究而在科技商业应用方面很糟糕的典型[7]。创建英国科学园区,反映出英国政府和公众的普遍观点:为纯科学研究向生产技术的转化提供一个具有催化作用的孵化器环境[8]。科学园区所提供的专业服务,可以帮助那些缺乏市场运作经验和创业资金的研究人员,将科技成果和社会资本有机结合,初步完成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变。企业在园区内进一步发展成熟,最终走向市场,成为市场经济竞争的主体。
二、英国科学园区发展的主要特点
据英国科学园区协会的统计数据[9],截至2005年底,科学园区协会共有77个会员(含11个准会员),进驻园区的企业3 006家,提供67 878个就业岗位。入驻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集中在研发、新产品设计、咨询和支持服务,四个最大的产业部门依次是计算机通信产业、咨询产业、生物相关产业和支持服务产业。54%的园内企业有独立单一场地,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型科技密集企业,平均人数22.5人,其中超过50%的企业规模不超过5人,60%以上的经营面积不超过150平方米,科学园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小型科技企业集聚地。总结英国科学园区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特点。
(一)大学与科学园区良性互动
英国科学园区的典型特征是每一个科学园区与一所或几所大学都建有正式的联系。大学在科学园区内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科学园区本身就是大学投资或部分投资建设的,相当比例的企业是大学教师或校友兴办的,因此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血缘亲近关系。科学园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的信息资源、图书资料和先进的实验设施,而且可以优先得到具有开发价值的科研成果和源源不断的人才补充。大学成立专门负责与企业联系的办公机构,与科学园区保持密切的联系;鼓励和指导科研人员在科学园创业,制定宽松灵活的政策和条件,如提供一定启动资金,保护个人知识产权,校内职务和工作不受影响等等,使得那些具有研究成果的教师愿意到科学园区兴办企业。有些大学要求明确要求学生到科学园区实习一段时间,感受科学园的创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培养知识转化为产品的兴趣,为未来就业和创业积累经验。另一方面,科学园区内公司根据产业发展动向,及时向大学反馈信息,帮助大学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培养计划和研究方向,有的企业之间在学校内建立校内企业实验室。正因为科学园区能够从大学及时获得具有发展前景的科研成果和人力资源,才保持了科学园的勃勃生机。而借助于科学园区,大学的创新优势也得以充分体现。如剑桥科学园发挥剑桥大学在物理和生命科学的优势,形成专业性强的企业集聚效应,知识通过科学园溢出和扩散,逐渐发展成为以大学优势学科为创新源头的特色产业集群,并辐射到整个英国东南地区。
(二)科学园区独立市场化运作
英国没有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全面负责科学园的具体事务,1984年成立的民间机构英国科学园协会,作为全英科学园区信息交流中心和内外联系的窗口,在科学园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作用。科学园区一般是由地方政府、大学、研究机构以及私人投资者联合创办,董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进行自主经营。事实上科学园区本身就是一个企业,盈利是园区生存的必要条件。科学园区主要向园区入住企业提供包括基础设施以及与企业经济活动相关联的科技支撑服务,包括帮助园区内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建立正式的业务联系,对企业在筹集资金、技术转让、经营技术等方面进行咨询、培训和服务等。由于科学园区分散在知识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各个地区都有自己不同的经济发展规划,因此,无论是建园模式还是管理结构,以及园区的发展目标、方向、重点,都各有特点,没有固定模式可循。各个科学园区主要结合本地的经济发展目标和依托大学的优势学科,来发展和形成具有特色的园区主导产业。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科学园区一般以振兴地方经济为目标,但是入驻园区的企业并不限于本地区的企业或高校。创业者无论来自哪个国家或地区,都可以在园区落户,并享受一视同仁的政策待遇,从而吸引了不少欧洲大陆、美国企业来科学园区入驻,园区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三)中央和地方政府全力支持
建设科学园区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英国同样如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引导协调,大学、科研机构、中介组织和金融机构等多方密切合作和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科学园区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是科学园区建设和运转必不可少的条件。科学园区在初期阶段,一般会得到地方政府的宏观政策指导和土地优惠支持。特别是政府与大学合办的科学园区,可以借助于高水平大学的良好声誉和相关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给当地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地方政府十分重视,往往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给予一定的支持。尽管英国没有制定专门针对科学园区的政策,但是在促进产学合作以及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框架中,科学园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机遇。1999年英国贸工部成立小企业服务机构,2004年政府实行新的税款扣减政策,降低小企业税率,提高研发税务补贴比率,鼓励企业投入更多的研发经费,众多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从中受益。同时,英国政府通过设立教学公司计划、联系计划、大学挑战基金、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等,以及鼓励诸如“天使基金”的风险投资参与科技创业,为中小企业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新资金筹集渠道。另外,政府改变以往英国技术集团统一经营政府资助项目所产生科技成果的做法,鼓励大学和成果持有者自行转化并从中受益,极大地调动了大学和教师的积极性。这些扶持型的政策为大学科学园区的兴起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但是在大学科学园区管理和决策的具体事务上,各级政府很少直接参与,保证科学园区的市场化运作。
(四)科学园区重视网络化建设
英国早期的科学园区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孵化器的角色,帮助大学科研成果走向市场应用。然而仅靠科学园区的力量无法解决妨碍大学成果商业化的关键问题,科研与市场脱节的痼疾依然存在,促进产学合作和技术转移的作用遭到质疑,英国科学园区甚至被视为“高科技幻想”[7,10]。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科学园区的核心理念开始发生变化。除了继续加强与大学、企业和政府密切合作,科技中介、科技风险投资的作用得到重视。科学园区作为枢纽促进各个节点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构建具有协同创新效应的网络。园区通过建设以非正式联系为特征的实践社群,营造集体学习、合作竞争的创新文化,提高鉴别、获取和共享新知识的能力。同时,嵌入在网络结构中的社会资本,有助于企业优先获得创新资源,降低创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每一个园区可以视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网络,而园区网络又是面向所在区域、全英和国际全面开放的体系,与其他园区结网形成多个层次,范围更广的合作网络,呈现柔性结构和开放性的特征。以曼彻斯特科学园为例,它不仅帮助企业与曼彻斯特大学和曼彻斯特都市大学建立广泛深入的联系,而且积极组织和参与曼彻斯特中心园区和北部校园孵化器的建设和运转。同时,充分发挥品牌优势,与欧美和亚洲的科学园区建立互惠双赢的合作关系,为外国企业来英国投资创业提供全方位的软着陆服务。如2005年,曼彻斯特科学园与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签署协议共同建设中英科技园项目,互相为对方企业提供对等的优惠条件,为两国中小科技企业的技术交流和市场开拓提供了新的机遇。
三、英国科学园区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历史始于1988年成立的东北大学科技园。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已建有69个国家大学科学园区,分布在31个城市,依托109家高校[11]。大学科学园区紧密围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国家战略,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以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和培养创业人才为己任,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同时,园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暴露的管理体制不顺,投融资体制不完善,重复建设和缺乏特色,研发与市场脱节以及专业创业人才匮乏等问题,不同程度上制约着科学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园区绩效的具体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渐凸显,亟需通过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加以解决[12-13]。而英国发展科学园区的经验,对于我国科技园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一)政府和大学适度参与,保证科学园区的市场化运作
英国科学园区的发展来源于政府的经济压力,而英国科学园区的繁荣则得益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基础建设和产业政策所提供的优惠和支持。尽管科学园区是政府政策的产物,但是科学园区的经营和管理则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实施市场化运作模式,政府很少直接干预,这一点值得我们反思。我国当前仍处于新旧体制转型时期,生产要素市场不够健全,大学科技园的规划和运作离不开政府的协调和支持,因而政府对于科学园区的规划、评估和管理十分必要。但是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政府支持园区建设并不意味全面参与园区管理。科学园区是以提供基础设施和创业服务而盈利的企业,政府面对复杂的技术创新管理和高科技企业管理缺乏经验和快速反应的机制,政府直接参与具体事务管理,就会限制入驻企业的发展自由和创新活力。因此,要求政府适度参与,退出具体微观事务的管理,工作重心由硬件建设转向软件建设,通过制定鼓励创新的制度文化、法律法规,包括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渠道和风险投机机制,促进技术转移、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保障,以及面向中小高科技企业的创新基金资助和税收优惠政策,为科学园区和中小科技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样,主办大学作为主要投资方,并通常派出管理者,但是在科学园区的经营上也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园区运作规律,不能够照搬学校行政管理的观念和方式进行管理。创办和经营一个企业,需要很多资源和能力,包括资金筹集、营销能力、营销渠道、风险意识和企业家精神等,而这些能力往往是大学研究人员所缺乏的。大学要意识到自身的主要作用是为科学园区企业提供创新创业所要的基础设施,输送知识、技术、信息和人才,而不是直接参与到具体的经济活动之中。
(二)发挥大学学科优势,强化科学园区的产业特色
英国科学园区的成功经验表明,大学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生力军。兴办科学园区,促进大学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高水平大学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智力优势和品牌优势。而科学园区的产业特色也往往建立在主办大学优势学科的基础之上,美国硅谷的经验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生产走向一体化的背景下,科学发现已经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直接动力,需要建立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统一的大创新观[14]。高水平大学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所具有的学科优势,有利于产生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攻克行业关键技术和孵化知识密集型高新企业。据统计,2002-2006年期间我国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奖80项,占总数的57.97%,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82项,占总数的64.57%,获得科技进步奖321项,占获奖总数的37.59%,2006年高达50.35%[15]。这些数据客观充分体现了我国大学在知识生产和原始创新所具有的优势,以及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一些大学科学园区紧密依靠大学的重点学科优势,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如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的光电子产业、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的新材料、机械制造和环保工程产业,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园的油气开发和化工产业,无不得益于依托大学的优势学科。特色就是科学园区独一无二,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特色就是科学园区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要充分考虑到所依托大学的科研优势和各自不同的地理位置、技术资源和自然资源,结合所在区域经济发展和所在行业技术创新的重大需求,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科学园区,加速园区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反过来,这些特色产业的发展又能促进大学的学科建设,进一步提高大学人才培养、创造知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实现科学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结构变化。知识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科学发现已经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和市场变得更加紧密,地域临近性也不再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以科学驱动和市场拉动为代表的线性创新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创新主体参与的集成创新和网络创新[16]。英国科学园区的经验表明,传统的孵化器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科学园的核心理念正在发生变革,创新网络正在成为科学园区新的角色。大学的科学推动,企业的市场拉动,以及政府的政策促进,共同促进以科学园区为中心的创新网络的兴起和发展。科学园区作为创新网络,实质上是特定的社会网络、专业网络和商业网络在大学周围的集聚,实现具有地域特征的集体学习、知识生产和技术创新活动[10]。以科学园区为载体,大学和企业之间在互动学习中快速转移知识,研发活动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客户需要,科研成果有效转化而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产品。同时,大学也从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需求、技术诀窍和创业精神。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园区的枢纽作用,大学与企业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并与金融组织和科技中介等服务创新主体紧密合作,将传统的技术转移为整合研究、开发和市场的集成创新过程,将传统的孵化器转变成为官产学研密切合作实现协同效应的创新网络。这是大学科学园区获得和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不断调整自身角色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正是英国科学园区能够保持强大生命力并在国际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之所在,也是我国科学园区的发展方向。
注释:
①英国一般称为科学园区,中国则一般称为大学科技园,二者属同一个概念。
[参考文献]
[1]余晓.英国大学科技园区发展现状、趋势及相关政策[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0(7):36-38.
[2]刘云,董建龙.英国科学与技术[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91-99.
[3]易红郡.英国大学与产业界之间的“伙伴关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1):71-77.
[4]Guy I.A Look at Aston Science Park[J].Technovation,1996(5): 217-218.
[5]Allen J.Partnership in practice: a history of the fir-st twenty years of Manchester Science Park[M].Manchester:MSP,2004:4.
[6]Quintas P W,Massey D,D.Academic-industry Lin-ks and Innovation:Questioning the Science Park Model[J].Technovation,1992(12):161-175.
[7]Massey D,Quintas P,Wield D.High-tech Fantasies:Science Parks in Society,Science and Space[M].London: Routledge,1992:250.
[8]Westhead P,Storey D J.An Assessment of Firms Located on and Off Science Parks in the United Kingdom[M].London:HMSO,1994:189-193.
[9]UKSPA.Annual Statistics 2006[R].Birmingham: UKSPA,2007:2-14.
[10]王大洲.关于大学科学园的一个网络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4(2): 164-169.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69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单及依托高校[EB/OL].(2009-04-27)[2009-08-09].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72/info1240803227649272.htm.
[12]迟宝旭.国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及借鉴[J].科技与管理,2005(1):118-122.
[13]李荫榕,关士续.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问题的探讨[J].科研管理,2004(4):122-126.
[14]吴永忠.企业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J].自然辩证法,2005(9):69-72.
[15]何先美.2002-2006年高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情况统计与分析[J].中国科技奖励,2007(5): 62-65.
[16]Rothwell R.Towards the Fifth-generation Innovation Process[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1994(1): 7-31.
(责任编辑 高文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