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准教师单向择校上岗形式
2008-12-29蔡秋爽
中国教师 2008年7期
2000年,国家取消对师范类毕业生包分配的政策后,全国各省市陆续推出教师招聘方案。2003年浙江省瑞安市规定,师范毕业生上岗前都要参加教育局统一组织的考试,根据总成绩的优劣排序,准教师单向选择学校。该规定实施以来,社会反响不一。此举提高了行政效率,公平、公正、公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好校有名师,差校有差师的恶性循环。
一、准教师凭实力单向择校:瑞安市的改革实践
在计划经济时代,教师上岗是由教育局统一分配,师范毕业生往往回户籍所在地,这种分配形式的最大缺点是不管个人的意向、特点,往往是凭关系“拉郎配”、“乱点鸳鸯谱”。现在普遍实行的是准教师和学校双向选择。师范毕业准教师与学校是双向选择的关系,准教师因才择校,学校因需择师。其优点是学校根据实际需要,更能体现出学校办学的自主性,体现校长负责制的功效。但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弊病:透明度不强,容易滋生腐败,增加行政成本费,教师择校较被动。双向选择,原本是基于双方自愿,学校和教师是平等的关系,但实际操作中常常是用人单位的单向选择,并且准教师的选择有限,错过一所学校,往往会赶不上另一所学校。同时,可能有暗箱操作现象出现,校长有可能根据个人的意愿选择准教师,在操作上缺乏透明度。另外,各所学校自搞一套招聘方案,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可能还要应付层层关系的干扰,势必影响招聘工作的正常进行,也增加了行政成本。
基于传统双向选择的弊病,2003年以来,瑞安教育局坚持人事部规定的“凡进必考”原则,对传统师范生上岗制度进行大胆改革:先将当年录用教师的学校岗位予以公示,同时组织师范毕业生考试,最后由考生按考试名次顺序由高到低自行选择学校,并当场签订协议。
2003年,从瑞安、平阳等师范学校毕业并经过教育局考试的27名四年制中师毕业生,以及从400名社会招考人员中脱颖而出的46名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分配工作,采用教师单向择校的方式,仅仅用了短短两个小时便宣告结束。2004年,瑞安市教育局在2003年成功试点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实施“准教师凭实力择校”制度,对当年师范类大专毕业生就业实行通过考核然后按照考核成绩自主单向选择任教学校。当年参加选拔考试的共有184名大专毕业生,经笔试、面试,最后择优录取了146人。这次分配工作也只用了两个小时。此举赢得了毕业生的热烈欢迎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中国教育报》及省内外有关媒体相继对此作了详细报道。2005年,教育局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完善“准教师凭实力择校”制度,对所有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实行统一考核,然后按照考核成绩自主单向选择任教学校。考虑到相对薄弱学校的发展需要,大部分毕业生要先到山区、海岛学校任教,并规定在所选择的学校至少服务4年。2007年更是拓宽选人视野,参加考试师范生共有500人,录用294人,淘汰了一批专业水平较差的师范毕业生,被淘汰的人中有50多人笔试成绩低于40分,这无疑是告诫师范生要努力学习,因此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到中小学任教。
二、准教师凭实力单向择校的利与弊
瑞安市在准教师单项择校方法的实施中,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操作程序,坚持政策规定、程序方法和聘用结果“三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确保了新任教师招聘工作公开、公平、公正进行。这种方法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好处。
首先,体现了公平、竞争原则,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学校上报学科缺编人数,教育行政部门汇总后,向应届师范毕业生公开,统一组织考试,考试分笔试和说课两部分,总成绩进行排队,准教师凭成绩的排队选择自己中意的学校,成绩好的优先择校。对山区、海岛僻远地区学校岗位不满意的可以放弃择校,第二年再考,后面的人按次序递补,这样保证了每一个岗位都有人任教。这种竞争是公平公正的,凭实力择校,在校的师范生会努力读书,落榜的师范生会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参加下一年的考试,能够激励师范生更加珍惜工作岗位,同时也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从而促进教师进一步成长,有利于提高整体学校教师的素质。
其次,体现了公开、效率和服务原则,减少了行政成本。
此举措有效地杜绝了托关系、走后门、打招呼、送礼找学校的腐败现象,师范毕业生能在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上进行竞争,阳光操作。同时凸显了服务和效率,真正体现出“小政府、大服务”的原则,能更好更快地为群众服务、为教师服务。各所学校不用各摆擂台设阵招聘,减少了行政成本。同时也促进有关学校深刻反思:人才是流动的,只有办好学校才能真正留住教师。
推行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凭实力单向择校制度,不仅有利于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推进教育系统的廉政建设;还能有效地满足和优化山区、海岛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需求,保证薄弱学校任何一个岗位都有人去,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此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作为这场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亲历者和受益者,“准教师”们终于可以排除一切外来干扰,凭借自己的实力掌控自己的命运了。
但是,准教师的单向择校制度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病,即强校愈强、差校愈差的马太效应。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成绩好的教师选择好学校,是理所当然的。成绩差的选择差的学校,这将造成什么后果?差校的师资如何得到改善?这势必会影响到基础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1)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山区学校因为长期得不到优秀师范毕业生,教育教学的质量就会滑坡。学校缺乏名师,如同一个人长期处于贫血状态,势必影响人的健康。(2)加剧了择校现象。优秀教师的缺失,也使学生及其家长在本地求学的积极性降低。他们逐渐对本地的教学质量产生怀疑,为追求优质教育而纷纷外流,使得择校大军不断壮大。(3)影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瑞安市是全国农村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市)之一,浙江省小康县(市),是“温州模式”的重要发祥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教育观念也不断更新,社会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人们对于教育公平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教育均衡发展是人们对未来教育发展的美好理想,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山区优秀教师缺失,使教育资源配置出现人为差别,进而影响教育公平,成为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又一因素。
三、改善师资两极分化情况的建议
在尊重个人价值的今天,优秀教师为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凭优异成绩选择好学校,无可厚非。但作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却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站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维护教育公平、努力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差别、校际间办学水平差距的角度来正确认识和处理强校愈强、差校愈差的弊病。
为遏制名校迎名师、差校迎差师现象的出现,瑞安教育行政部门也作了努力,比如在公开招聘新任教师时向农村倾斜,优先考虑农村中小学对新教师补充的需求。同时,对教师评职称的条件作了硬性规定,必须要有到山区农村学校任教几年的经历,以及派优秀教师到农村山区支教的规定。但从实际上看,支教的举措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山区学校的师资建设,支教一年,教师流动频繁,甚至扰乱教育的正常秩序。据山区学校的一些负责人讲,支教教师人在曹营心在汉,再说时间只有一年,对山区基础教育的促进作用不大。
笔者建议,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出台一些配套制度,比如,为让年轻的新教师有个稳定的业务成长环境,硬性要求准教师在原单位服务一定的年限后才可调动。同时,学习日本的教师流动制,打破好校和差校的师资队伍的壁垒,各校教师定期进行流动,以消除师资力量的过分悬殊,解决因师资力量不均衡而造成的城市学校招生差异、择校、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实现公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作者单位:浙江省瑞安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王哲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