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析:基于学校文化的思考
2008-12-29董丽
中国教师 2008年7期
伴随着教育普及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丰富与发展,教师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受人尊敬的职业,并逐步强化着专业化的特征,同时教师专业发展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涉及社会、学校、家庭及教师个体专业结构特点等多个方面。中小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土壤,对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是实践取向的,它弥补了在高等院校进行专业发展活动所存在的远离具体实践情境的不足;它使在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教师有效地缩短了专业成长的周期,促使教师的专业发展从一个阶段向更高阶段跃进。众所周知,学校文化是各类优秀文化、先进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学校发展需要的反映,又是学校的生命和灵魂。因此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
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1]。它是一种特定环境中的特殊文化倾向,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连续性和规范性,能长期对教师的行为产生影响;学校文化所包含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作为一个群体心理定势及氛围存在于教师中,在学校文化的影响下,教师会自觉地按照学校的共同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去从事工作、学习、生活,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而就学校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学者们分析的角度不同。从一般文化概念的外延入手,把学校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而依据构成学校的各组成部分所承载的文化类型进行划分,主要表现为学校中各不同群体所具有的不同的文化形式,如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我国台湾学者林清江在其《教育社会学》中把学校文化区分为六种: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学校行政人员文化、学校有关的社区文化、学校物质文化、学校中的仪式与规章制度等。本文无意对学校文化的众多分类进行评说,就学校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而言,笔者认为学校文化中的价值精神文化、领导制度文化、教师合作文化和环境物质文化四个方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更为突出。
一、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价值和精神文化
文化是一种极强的凝聚力量,学校文化是全体教师共同创造的群体意识,是一种特殊的黏合剂,使学校产生一种凝聚力及向心力。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是指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为其全部或部分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2]学校价值观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体现。学校价值观是指师生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是学校全体或大多数师生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学校意义的终极判断。[3]学校价值观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确立了精神支持,一经确立并成为学校全体成员的共识,就会对学校具有持久的精神支撑力。通过共同价值观和群体意识的培育,教师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把教师团结在学校文化的周围,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使他们感到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等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学校这个集体,将学校视为自己的家园,从而使教师与学校真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向既定方向努力,以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为己任,将自我的专业发展与学校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在每一位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再者,作为学校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学校价值观和精神文化把学校整体及教师个人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引导到学校所确定的目标上。这样不仅能够规范学校教师的言行,使教师自觉反省按照学校整体目标调整自己的行为;又容易在具体问题上达成共识,将教师的事业心和成功欲化成具体的奋斗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教师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引导教师在为学校的共同奋斗目标而努力的同时,达到自身专业发展的目的。
二、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导风格和制度文化
制度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去完善和改革学校各项制度的,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产物,它必须适应精神文化的要求。[4]学校文化是用一种无形的思想上的约束力量、一种软规范来制约教师的行为,以此来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并引导多数教师认同和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要实现通过学校文化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就必须建立与其相匹配的组织范式,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创造出共同的价值观念。优秀的学校文化就是要创造一种人人受重视、受尊重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文化氛围,往往能产生一种激励效果,使每个成员所做出的贡献都会及时得到其他教师及领导的赞扬和奖励,由此激励教师为实现自我价值和学校发展而勇于献身、不断进取。规章制度和学校文化相互作用,使教师在自觉遵守制度的同时,在适宜的学校文化的熏陶下,不断自我完善,达到自身专业发展的目的。
学校领导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方面。符号互动论对教师社会化的研究非常强调重要他人对教师角色行为的影响。在人际关系影响过程中,重要他人会通过文字或本身的示范作用影响教师对角色自我及教学环境中客观事物的定义。校长便是教师任教期间的重要他人之一。[5]一项中小学校长所在学校的师资状况与校长水平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学校师资状况的好差与校长水平级别之间呈现高度的显著相关。[6]格罗斯(Gross)在其《全美校长职务研究》一文中指出,如果校长多用“专业领导”方式(指校长经常接见教师、给予鼓励并指导教学等问题),那么这个学校教师的教学效果就较好,教师的服务情绪也较高昂。[7]“加强校长的专业领导,具有直接引导教师的专业表现,间接可造成开放民主的学校气氛,使教师乐意奉献所学。”[8]因而,适当的校长领导要兼顾组织与个人需要的专业过程,这种专业领导方式有助于开创民主的学校气氛,教师在民主的学校气氛中较易发挥专业自主权与专业知能,以实现自身专业发展。
三、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互动合作和教师文化
学校文化中最有活力和最具主体意义的亚文化是教师文化。教师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它体现着教师这一特定群体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规范。教师专业从其本质的内容结构上看,主要包含教育信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不难看出,专业结构中蕴涵或包括着丰富的教师文化因素。因此,形成、发展、构建教师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是一致的。处在良好教师文化氛围中的教师的教育信念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而且对教师自身的成长以及专业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教师文化为培育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奠定了基础,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主观动力,对于促进教师不断自觉地自我专业成长至关重要。
新专业主义和同伴互动理论强调从以往关注教师的自治和个人发展,转而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同伴互动和合作文化。引申开来,首先要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以便双向学习(如与学生、家长和学校以外的机构)。其次要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对话、沟通、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通过互动彼此支持,以减少教师由于孤立而导致的自发行为,让教师作为研究者走向同伴互动合作。教师之间的合作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提高的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形式,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新课程提出教师合作的要求,诸如“教师之间有较多的沟通与交流”“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研究与经验交流”,这是合作的教师文化的现实诉求。构建一种互助合作的教师文化,一种真正体现“教师为本”理念的教师文化,其最理想的方式是一种合作的发展方式,即由小组的教师相互合作,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式,这种方式的形成与改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文化”。正是教师文化,为教师的合作提供了意义、支持和身份认同,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所以说,合作性教师文化是最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中,经验丰富的专家型教师乐于把自己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供其他教师分享,新任教师也有表达和检验自己思想的空间和发展机会。互助、合作的教师文化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同事关系,使教师之间能够在知识和信息上充分交流、共同分享,在思想、信念、态度上相互影响,为个体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校园环境和物质文化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各种物质设施,它们能够迅速为人们提供感觉刺激,给人一种有意义的感情熏陶和启迪,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学校文化。[9]校园环境是学校物质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学校室内外环境是学校教师工作学习的场所。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和情绪,优雅清新的校园可以安定情绪、放松心境,高雅舒适的场所可以启迪思想、陶冶情趣。可见,优化学校环境,为92dd117b60e93d44ece53d31c1574c76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才能体现学校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才能为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此外,学校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阅览室、校园网络等,是教师文化活动的场所,也是教师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里可能什么都很充裕,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为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书籍,那就还不算是学校。这道出了图书馆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校园网络成为体现学校物质文化的重要方面,校园网络在促进师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网络资源的共享和利用以及网络文化的创建中,在加快学校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高效、便利的资源。事实证明,只有满足教师工作和生活的物质环境的基本需要,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才智,施展其抱负,促进其发展。因而,校园环境和物质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必要的基础保证。
总之,学校文化使学校产生凝聚力、创造力、适应性和持久力,是学校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保障。科学、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能塑造人、催人奋发上进、开拓进取,使教师真正实现从“管理人”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人”再到“超越自我的学习型的人”的发展进程。学校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使教师有意识地把追求理想的专业发展化为自觉行为,并始终保持自我更新的发展方向,为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1]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