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儿童的思维世界,科学引导寓言阅读
2008-12-29陆楠王欲晓
中国教师 2008年19期
一直以来,寓言故事都是帮助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读物之一。的确,寓言故事的语言生动有趣,情节引人入胜,寓意深刻。很多儿童心理专家建议儿童早读寓言,多读寓言。他们认为寓言能帮助儿童尽早认识社会,能提高儿童的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寓教于乐的典范之一。但是,儿童寓言的作用是否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呢?如果我们真正走进儿童的思维世界,就会发现许多被成人忽视的问题。
一、成人对儿童读寓言的认识误区
关于寓言的作用,有两个误区必须要及早发现:其一,所有的寓言都能给儿童健康成长带来积极作用;其二,寓言故事儿童越早读越好。
如果我们不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过早的让儿童读一些成人认为的比较“简单”的寓言,那么很可能造成儿童认知上的混乱,即使是经典的寓言也不例外!正如我们吃补品,如果选择不当,它给我们带来的却是副作用!
某权威机构的幼教专家为3到6岁的儿童设计了一些寓言故事,情节大部分简单易懂,的确吸引儿童,但是有的寓言在读给儿童听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
寓言一:法国诗人拉封丹的《狐狸和山羊》。故事大意是狐狸和山羊都掉进了井里,它们都很着急,后来狐狸对山羊说:“你站好了,我站在你的犄角上先爬上去,再来救你。”山羊说:“还是你聪明,好的。”狐狸爬出了井口,却对山羊说:“再见了愚蠢的山羊,你自己想办法出去吧!”
专家设计这个寓言的本意是:希望儿童读了以后,能懂得山羊很愚蠢,狐狸很狡猾,要养成动脑筋的习惯,不能被狡猾的狐狸欺骗。可是儿童在听完故事后会领悟到什么呢?是否如我们成人所期望的那样?让我们听听一位妈妈和五岁孩子的对话:
妈妈:“狐狸和山羊谁做对?为什么?”
孩子:“山羊做得对,因为山羊互相帮助。”
妈妈:“那山羊有没有做错的地方?”妈妈试图得到她所期望的答案。
“没有。”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
“那狐狸坏不坏呀,为什么?”妈妈继续追问。
孩子:“坏,因为它没有互相帮助,老师说狐狸很狡猾。”
显而易见,孩子自始至终都没明白寓意是什么。相反,他认为学习的榜样应该是山羊!
儿童的思维单纯,在成人的教育下,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然而很多寓言告诉我们,人世间有很多丑恶,对于狡猾和狠毒的人,我们要学会分辨。可是这些深奥的道理,处于学前期的儿童会明白吗?
寓言二:《农夫和蛇》的故事。心地善良的农夫遇到一条冻僵的蛇,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就把蛇放进怀里。蛇被暖醒了,可是蛇醒了以后不仅没有报恩,却反咬农夫一口。农夫本来是做好事,却招致祸患。专家设计这个寓言的本意是警戒儿童,不要盲目去帮助别人,要认清他的本来面目之后,再去提供帮助。可是儿童的思维不同于成人,他们认为:原来帮助别人不仅可能没有得到奖励,反而会被伤害,那么自己遇到类似的事情时还会帮助别人吗?现实生活中见死不救的现象频频发生,是不是因为有前车之鉴呢?狐狸和蛇已经被贴了“坏蛋”的标签,然而现实社会中坏人的脸上没有标记,儿童如何去识别呢!
《狐狸和山羊》《农夫和蛇》是寓言故事中的经典,它们的积极意义我们无法否认,但儿童的认知能力太有限,如果我们不能真正走进儿童的生活,了解儿童的思维,正确引导和教育儿童,就有可能造成儿童认知上的混乱,给儿童带来消极的影响。
二、关于儿童读寓言的不同理论观点
其实关于对寓言的教育功能提出不同见解的早已有之,不少大师对儿童读寓言发表了不同的见解。例如,18世纪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站在另一个角度反对小孩子读寓言。他指出:只要长期同曾经学过寓言的孩子在一起,就可以发现,当他们有机会把所学的寓言拿来应用时,他们的所作所为差不多与寓言作者的意图完全相反;对于你想纠正或防止的缺点,他们不但毫不在乎,而且还偏偏喜欢无法无天,以便从别人的缺点中得到好处。总之,卢梭认为小孩子不辨是非,有可能学坏。这里卢梭指出了儿童读寓言可能发生的负面作用,如伊索寓言《狐狸和乌鸦》:乌鸦嘴里衔着一块肉站在树上,狐狸看见了垂涎欲滴,狐狸想,怎么才能从乌鸦嘴里骗到这块肉呢?于是狡猾的狐狸开始甜言蜜语地赞美乌鸦的歌声多么动听,乌鸦禁不住狐狸的诱骗终于开口唱歌,可是它刚一开口肉就掉到了狐狸的嘴里!卢梭说小孩子不同情被骗的乌鸦,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因为对于孩子来说,美味的吸引力似乎更大一些!卢梭同时还指出:没有哪一个孩子能真正学懂寓言,即使有的寓言写得很简单,但成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加进去并试图教育孩子,但孩子又怎能理解成人这种拐弯抹角的教育意图!
我国著名的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在《读〈伊索寓言〉》中提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简单了,愈发幼稚了。如果小孩以为人世间是非的辨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会处处碰壁上当。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同意卢梭和钱钟书先生的观点,不能因为寓言有可能给儿童产生的消极影响,就因噎废食,就完全否定儿童读寓言。我们应帮助儿童科学选择寓言,正确地引导儿童读寓言,避免儿童读寓言可能出现的误区。
三、科学引导儿童读寓言
调查表明,现实生活中极少有成人考虑到寓言可能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大部分成人认为只要选择权威专家和部门推荐的寓言读物就足够了,而且大部分成人只是倾向于把故事情节读给孩子听,却很少有成人和孩子共同谈论寓言,思考孩子对寓言的理解。针对现实状况,如何科学引导儿童读寓言呢?
首先,前面两位大师的观点无疑给我们教育孩子提供了借鉴,使我们站在另外两个角度思考寓言给儿童带来的影响,也使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儿童读寓言,成人要慎选。我们不能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教育孩子。我们还需要真正走进孩子的生活,关注儿童的思维细节,才能更好地解读儿童,教育儿童。成人可以通过与儿童的谈话了解他的观点和想法,如果寓言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儿童的理解能力,甚至儿童对寓言的理解已经与本意背道而驰,就不应该让儿童读这样的寓言,如拉封丹的《狐狸和山羊》。
其次,仅仅依靠理论和前人经验也是不够的,要有自己的辨别能力。有的成人盲目相信权威,认为自己给孩子选择的书是世界名著,是权威专家推荐给某一年龄阶段儿童读。诚然,专家应该更能体察儿童的心理,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对专家推荐的读物进行质疑!正如上文提到的某权威机构推荐给3到6岁儿童的寓言读物,如果成人在给孩子讲述每一个寓言时都能和他谈谈,体察儿童的认知风格,相信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而不是盲目相信专家和前人的经验。
再次,成人要学会引导儿童读寓言。正如儿童看电视要给予指导一样,儿童读寓言也要给予指导。因为儿童的生活经验贫乏,处于感性思维阶段,难以辨别成人世界的纷繁复杂。儿童总是把电影电视中的人物简单地归结为好人或坏人。而很多寓言内涵深刻,而且多是关于竞争和斗智的,只有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成人才能明白,儿童不易懂,即使懂了也不易分辨好坏,容易把坏的当榜样。所以成人可以和儿童一起讨论寓言中的故事和人物,帮助儿童进行理解,从而提升儿童的思维水平,帮助儿童初步认识纷繁复杂的世界。
总之,有的儿童寓言太过现实,太脱离儿童的思维世界,使儿童原本清晰的思维变得混沌不清。在我们的社会还未具备高度的精神文明之前,儿童读寓言,需要成人根据儿童的生理状况、心理特点、知识经验等有目的选择和指导。只有这样,寓言才能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1.江苏省徐州高等师范学校 2.江苏省徐州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