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滋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008-12-29刘令军
中国教师 2008年19期
什么是班级文化?我的理解是:在由几十名学生组成的班集体中,在现阶段形成的班级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什么是学生的文化素养?我的理解是: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在学生时期形成并且一生都具备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素质。
学生坐在教室里学习,也许他的成绩并不是拔尖的(这里面有学习能力的问题,当然也有学习态度的问题),但他一定要有“文化”,因为他正在接受教育,不是流浪儿,也不是放羊娃。这个文化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包含了诸如精神、意志、能力、创新、修养、探索、自主、自强、自尊、自爱等要素。只有具备了这些文化要素的人,将来立足社会的时候,他才会真正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潜能:自强自立,并且能适应社会。
记得刚接手C55的时候,一次我走进教室宣布:今天的第七节课进行长跑,训练意志。
有人欢喜,有人叫苦。我说,“学民”(借鉴于“公民”的说法)有选择的自由。
第七节课时间到了,操场上站了四十多人。我发现张兮赤脚,就提醒他,赤脚很容易受伤,让他赶快穿上鞋子。但张兮“无动于衷”,嘴里还有理有据,要锻炼意志,就要用最彻底的方式。我知道,他是在向那些不敢尝试的人示强:他是老师意志训练最坚定的支持者。
随着我一声令下,学生们像刚刚冲出栏圈的小牛犊,撒腿猛跑。我跟在张兮身边跑步,一方面是想护卫着他,另一方面是在心理上鼓舞他,老师也是他最坚定的支持者。
张兮一直冲锋在前,我紧随其后。几圈下来,张兮的赤脚已有几处伤痕,有红色的液体渗出来,我“喝令”他停下来。张兮极不情愿地站住了,很不甘心地对我说:“老师,我去穿鞋子。”不待我回答,就飞身去了教学楼。张兮的母亲就是我们学校的老师,他的鞋子脱下后,放在他母亲的办公室里。张兮很快穿了一双球鞋回来,继续跑步,一直到我宣布停止训练的那一刻。
我回到办公室,张兮的母亲已“恭候”多时了。她告诉我,张兮跑回来穿鞋,看到儿子脚板鲜血淋漓,做母亲的有些心疼,就劝他:“儿子,咱已经尽力了,就不要再上去跑了。”但张兮说:“不行!刘老师说过,这样的训练,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必须要坚持到最后一刻,我上去以后,即使不能再跑了,爬也要爬到最后一刻。”
“爬也要爬到最后一刻!”这句话后来成了我们班的班级语言。
一年后,张兮转到县城的民办学校,一去马上就表现出“咄咄逼人”的锐气:在校运会上,夺得400米和4×100米接力赛两个冠军;第一次考试,数学科获得了全年级的唯一一个满分。
他打电话回来说:“我向刘老师讲过,爬也要爬到最后一刻!”看来,这句话将会影响其一生了!
我很赞同中央电视台记者柴静的一句话——文化是公民社会的那一块黏土。离离原上草,从此中萌芽。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作为一个集体,班级更应该有一种精神。管理班级的最高境界是培育文化。因为文化衍生思想,人真正的力量来源于人的思想。
请看两个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例子。
1620年11月,102名清教徒搭乘“五月花”号船在如今美国的马萨诸塞海湾登陆。其实“五月花”号到达北美时,那里已经有一千多移民了,可是所有美国历史书都是从五月花号开始写起的。为什么历史学家这样偏爱这102人呢?那是因为“五月花”号上人们的信仰,代表了美国精神的源头,形成了韦伯所谓的资本主义的新教精神。这些新教徒上岸后只有16年,还没有完全站稳脚跟,就建立了北美最早的大学,第二年以捐赠额最大的哈佛为其命名。在这块土地上,160年后才建立了美国和美国宪法。
以色列这个国家的国土面积很小,在一张世界地图上,它那一点点疆域常常容不下“以色列”三个字。但以色列很强大,它于1948年5月14日独立后第二天就开始打仗。当时,它处在百倍的敌对人口包围之下,但今天几乎已经没有平级的对手了。
凭什么以色列这么牛?在它还根本无法建国的时候,犹太智者就建立了希伯来大学,建校校长魏茨曼就是后来以色列的开国总统。希伯来大学比他们的国家还早25年。
以上两例无不证明:文化是比经济、制度更重要的社会建设。
同样,在一个班级之中,班级文化建设是比班级制度、班级特色更重要的一项班级建设,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以致丢失了班级建设的根本。
一个班级的“优秀”不在活动有多么丰富,也不在特色有多么鲜明。班级真正的“优秀”在学生的文化素养之中,在这个班级每个灵魂的生命里。班集体内部形成一种文化氛围,一步一步蔓延,把越来越多的人包裹在其中,掀起一场又一场的“文化运动”,就会有一批有文化素养的学生逐步成长起来,整个班级就充满了希望。
(作者单位:湖南省宁乡县煤炭坝镇中学)
(责任编辑:朱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