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青春,昂扬的旋律
2008-12-29王庆
中国教师 2008年19期
在“五二〇”学生运动60周年之际,读到了一本纪念这次学生运动暨平津学生赴冀察热辽解放区60周年文集——《奔赴塞外》。才读了其中的几篇文章,便能感觉到有一种冲天的豪壮之气充贯在书中.随着书一页一页地翻过,我仿佛窥见了60年前那场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学生运动,仿佛看到了60年前二百多名平津等地的大专院校的青年学生不顾艰险,穿过敌人道道封锁,勇敢奔向解放区的壮举,也仿佛感到了一股莫名的热血在胸中奔涌。难道我是被书中的描写深深感染了吗?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明末东林党人的抱负,也是中国历代许多青年志士的无悔追求。近现代以来,我们的祖国饱受列强欺侮,为图自强,我们发展了西式的现代教育制度,创立了各级各类学校。在多灾多难的旧中国成长起来的各类学校中的青年学子们,尤其是各大中学校的青年们,他们比现在的我们更懂得“殷忧启圣、多难兴邦”这句话的涵义,他们一边读书一边密切关注着我们的伟大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每当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到了处境十分危险的时刻,学校中的热血青年们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着一曲曲青年学子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的壮歌。五四运动中,他们冲锋在前,提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一二•九运动他们发出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呼声;一二•一运动中,他们为民主撒下了热血;五二〇运动中,他们为反对内战和迫害作出了英勇的牺牲。除了积极投身学生运动之外,有许多青年学子还直接投笔从戎,奔赴国难,在战场上吹响了嘹亮的号角。《奔赴塞外》一书记载了五二〇运动后,平津等地二百多名青年学生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冒险从唐山进入解放区的英勇行为。这一幕幕忠实地演绎着一批批在校的热血男儿,前仆后继,时刻以国家的前途命运为责任,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报效我们伟大祖国的无悔青春。
青年人的最大优势,正如书中杜星垣先生所言,就是“满腔热情,思想活跃,勇于探索”。读着文集中的一篇篇文章,我能时刻感受到这一点。当时的二百多名青年学子,风华正茂,壮志满怀,为了祖国的前途,宁愿舍亲离家,放弃就要到手的文凭和出国深造的机会,毅然决然地投入到风起云涌的革命救国的洪流中。如果没有青年的满腔热情、活跃的思想、勇于探索的精神,他们能做到吗?康坦先生的回忆中说,当大家经过长途跋涉,马上就要到达向往久已的目的地时,“这时队伍中就有人耐不住了,一路跑起来,几个人一跑带动了一批人,真有点像马拉松长跑赛一样,个个竞相争先。有的唱着激越昂扬的‘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的军歌,有的互相加油鼓励,歌声口号声在黄土山坳回荡”。在这里,青年人身上特有的活力得到了极大的彰显,我深深地被他们的赤诚和豪迈所感染,感觉到他们身上的血是沸腾的。
当然,光凭一腔的热血还不够,青年学子们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克服自己的缺点,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战胜困难的斗志和勇气。在张欣先生的文章中,我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当穿过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后,“夜里11时多吃晚餐,有面条、炒鸡蛋和炒青菜。我们立即动手拿碗、擦筷子、捞面条。有两位同学没有动手,他们呆呆地注视着饭桌,私下里发着牢骚,似乎嫌晚餐质量不高。民兵察觉[了]他们的想法,便说:‘这是前线伙食呀!咱们解放区一切为了前线,后方伙食比这差远哩!’民兵的话使我们脸上发烧。……倘若一些同志不改掉身上的书生气和富家子弟的作风,就算到了解放区又能有什么作为?于是大家都不说话了,陷入了深思之中。从此以后,在行进途中,虽历经艰险,但队伍中再没有了抱怨之声。”“尽管这次行军路上的供给十分困难,有时甚至一连几天忍饥挨饿,但大家斗志昂扬,当初那种怕苦怕累的书生气一扫无余。”从这普通的叙述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时广大劳苦大众的生存状态,完全可用理解土改工作的紧迫性。前辈们就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在土改这个生动实际的大课堂里,大大开阔了眼界,真正认识到了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更加清楚地意识到了自己的历史责任。我们现在的大学生也有一些深入基层的机会,我也参加了一些类似的深入基层的活动,但大多是蜻蜓点水式的。《奔赴塞外》一书使我们认识到,只有真正深入、扎实地同工农相结合,才能真正体会到社会实践的重要。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应该学习革命前辈不怕艰难困苦的优良作风,不断磨练我们的意志。
除了书中随时可以感觉得到的青春激情之外,另一个时时撞击我心灵的东西是他们那一代人的“拳拳爱国心”。常言说,“时势造英雄”。当时在中国大地上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革,这样的大背景造就了那个时代的一批批革命热血男儿。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再是60年前的中国,现在的青年学子所处的环境也早已经不同于60年前的环境,对现在在校的青年学子们来说,时代可以变,环境可以变,唯一不能变的东西就是——爱国之心。60年前,正当青春的先辈们怀着振兴中华的崇高理想和无比的爱国热情,参加革命,为来之不易的新中国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要向他们致敬。当时,还有一部分青年学子,他们没有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而是选择了出国深造、学以报国的道路。他们在国外学成以后,响应新中国的召唤,冲破重重阻碍,同样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中来。许多当时归国人员的回忆中说,“祖国”二字对他们有千钧之重,有无比的吸引力。钱学森他们发出了“梁园虽好,归去来兮”的慨叹。现在的大学生和青年教师出国深造的机会多了,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学成之后便不再回来。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国内条件不好,无论物质条件还是科研条件。想一想50多年前海外归国的学子,60年前的革命先辈义无反顾奔赴解放区的豪情,我们真应该感到惭愧。对于报效祖国,我们能提任何条件吗?报效祖国是无条件的。胡思益先生的“报国之志不忘”文章中写道:“人生道路本无坦途,愈经磨炼意志愈坚,报国之志不能衰,几十年来,我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工作,有的即使成了右派,态度难免有所消极,但报国之志不能忘……”这是多么平实的话语,最令我为之感动的就是这句“报国之志不能忘”。胡思益先生在读书时是学生运动的一员闯将,曾三次不顾个人安危带领同学进入解放区。但他刚到解放区不久,就遭到错误处理,被关押审查一年。他毫无怨言,报国之志弥坚。
60年时间不算太长,因为我们今天还能听到当年学运亲历者的娓娓道来;60年时间也不算太短,因为当年的学运以及当时的环境似乎离今天的我们太过遥远。读着《奔赴塞外》这本文集,我隐隐感觉到我们这一代青年身上的责任,那就是要告慰往者,以启来者,让青年学子们永远保持青春的火热,永远保持昂扬的时代旋律。
*该书由康坦、伍铁平、姚国祥等10位1947年奔赴冀察热辽解放区的老同志组成的编委会编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文中所有引用均出自该书。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张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