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问题行为的归因与管理策略
2008-12-29王元安
中国教师 2008年19期
课堂是学生和教师的主要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不同知识水平、不同智力、不同情感、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态度的学生,与不同学科、不同经验、不同风格的教师共同组成一个班级集体。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互动和交流,这种互动和交流体现在教学、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差异性的存在,教育教学和课堂管理有着很大的复杂性,需要我们精心经营。
许多教师的课堂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把学生作为静态的对象来控制,按照教师自己主观期望的学生活动和行为来界定学生角色、要求学生,而很少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精细的研究。学生管理的艺术性就体现在掌握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上,如果教师不掌握学生心理,不研究学生的特点,不采取疏导的方式来管理学生,而对学生一味控制或放纵,课堂上自然就会出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就是课堂问题行为。
我们常见的课堂问题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向性问题行为,包括争吵、挑衅等攻击性行为,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等扰乱秩序的行为,做滑稽表演、口出怪调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以及故意顶撞班干部或教师,破坏课堂规则的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等等。另一类是内向性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发呆等注意力涣散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不与同学交往等退缩行为,胡涂乱写、抄袭作业等不负责任的行为,迟到、早退、逃学等抗拒行为。
在处理课堂问题行为时,很多教师感到现在的孩子难管难教,这除了教学本身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外,另外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处在复杂社会环境下的孩子心理和行为特点变化较大,教师越发不易掌控。许多教师并没有很好地掌握处理课堂秩序和纪律问题的策略和方式。因此,就课堂问题行为作一番分析十分必要。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归因分析
1.课堂问题行为的根源之一:学生
(1)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和情感归属要求引起的问题行为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和要求是不一样的。年纪尚幼的学生希望教师像妈妈一样,对其示以笑脸、温情、呵护,并从教师和学生群体中去获得情感归属。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学生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和处理事情的能力日益重视。他们要求在班级内获得地位和尊重的欲望愈发强烈。如果他们能够从班级主流文化中获得特权,他们就会去适应和维护班级纪律,尊重教师;反之,如果他们不能从班级主流文化中获得满足,就会从亚文化中去寻找。这些亚文化可能与主流文化相冲突,对班级规范和教师充满敌意。面对教师的管教,特别是一些粗暴的管理,对年龄尚小的学生来说还有效果,但对于年龄增大、自主意识日益增强的学生来说,效果可能越来越小,甚至产生相反的结果。
(2)渴望获得别人关注引起的问题行为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处在学校里的学生都是成长中的儿童,他们自然也希望获得学校的认可、教师和同学们的关注。但是,学校文化属于组织文化,与个体文化未必一致,甚至时有冲突。有些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如鱼得水,他们的学习、爱好、性格都能够获得教师和同学的喜欢和关怀。但是,有些学生的情况却不是这样,由于他们的性格、兴趣或生活态度不能适应学校和班级的规范,便采用自己的消极策略来应对学校和班级的规范,把教师的教育或批评当成侵犯,因而采取对抗的态度;对看不惯或有不同见解的同学采取暴力的手段,并认为这是使自己心理得到平衡或受到教师与同学关注一种方式。结果渐渐养成了一种和学校教育的行为标准、价值观念背道而驰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在教师眼里就是问题行为。
(3)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课堂教学内容的矛盾造成的问题行为
学生的认知水平对课堂管理和教学有很大的影响。认知水平高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实现各学科的教学目标,更能适应班级的生活和规范,但认识水平低的学生经常不能达到各学科的教学要求。面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教师难以提供合适每位学生的教学材料、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在分数至上的教学动机驱使下,教师们只能顾此失彼地关注那些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但是,那些认知水平低的学生就会感到无法跟上教学内容,在学习成绩上无法获得教师的称赞和关爱,失去学习兴趣,于是这些学生自然就开始违反课堂纪律了。如果教师顾全那些认识水平低的学生,那些认知水平高的孩子会感到学习内容不具有挑战性,这些学生同样可能违反课堂纪律。
(4)学生个性因素造成的问题行为
学生的个性因素同样会影响到课堂。一般来讲,外向性格的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喜欢跟同学进行交流,喜欢讨论。如果课堂环境秩序井然,结构清晰,教师严格控制课堂要保持寂静无声,那么这些学生不久就会感到厌倦无聊了。而内向型的孩子则截然相反,他们喜欢在安静的环境里学习,而热烈的课堂气氛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干扰。教师无法提供适合每种类型的学生的环境,只好把教师的个人权威施加于学生身上,创建一种自己偏爱的环境。外向型的学生会因为学习环境宁静感到不自在,内向型的学生则会退缩、神经过敏,他们很可能对不满意的课堂做出小动作,甚至是捣乱的举动。
2.课堂问题行为的根源之二:教师
教师的个性因素会导致学生的行为过失。例如,教师在学生面前暴露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如缺乏自信、羞涩、犹豫不决,或者对待学生冷傲、粗暴、缺乏耐心、反复无常等,种种因素会降低教师的威信,并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进而影响班级的管理效果。
除了教师的个性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因素使得教师在学生面前丧失了威信。例如,教师的知识水平低,教学能力有限,教学态度不认真,上课拖拉,对待学生奖惩不公正,有偏见,自私或外在形象差等。另外,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和气质也是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某些学生会因上述种种原因产生逆反情绪,故意顶撞教师,破坏课堂规则,扰乱课堂秩序。
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关爱偏袒,引起学生的不满。例如,大多数教师偏爱优秀生,这就使得中等生和学困生有抵触情绪。当这些学生无法控制自己的激动情绪时,就会对班级规范和教师充满敌意,引起矛盾冲突。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
1.建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管理是一门最为复杂的教育教学艺术,课堂管理的目的并非要把教师的个人权威施加于学生身上,而是形成有效学习的气氛。教师要减少课堂问题行为,首先要加强对自我的管理,改正或控制自己的一些不良个性,注意自己的形象,积极和学生交往,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和心理需求。其次,要建立有效的课堂管理规范。有效的课堂管理必定需要规范的约束,但是班级规范不能只体现教师的意志,而应该考虑学生的意见,因此规范的制定应该是一个民主化的过程,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不必把规范绝对化,而要考虑问题行为发生的情境,然后再考虑规范的执行。再次,正确运用奖惩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奖励和惩罚都是过激的管理手段,但是要想有效地管理课堂,奖励和惩罚又是必要的。奖励会让被奖励者产生一种被认可和正面关注的积极情感,这样的情感有助于课堂气氛的建设。而惩罚只会取得暂时的成功,对课堂管理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其代价则是长期的关系紧张和冲突。因此,教师在惩罚时要表现出对学生的深切关心和爱护,对其行为进行的正当性进行解释,帮助学生认清错误,帮助他们找到改善的方法。另外,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和生活中,最大限度地降低课堂问题的发生率。
2.建立科学的创造教育观,关注全体学生
新教育理念提倡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创新品质。学生有不同的知识水平、不同的兴趣和爱好、不同的态度和信念、不同方面和程度的潜能等,我们不能片面地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发展”、“认识教学”与“情感教育”割裂开来。知识的多少已不是一个人学问大小、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我们要改变把知识作为绝对真理让学生去信仰,不能把知识教学当成唯一的目标,改变知识教学中的唯我独尊,我们要对知识及其获取方式重新审视,引导学生共同创设科学而又民主的课堂文化,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消除每个学生的差异,而是要使每个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最充分、最完美地显示出来。我们不能将死的、硬的、分割的知识强加给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发挥,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乐教乐学,避免某些学生被边缘化,从而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率。
(作者单位:山东省单县张集镇王楼小学)
(责任编辑:王哲先)